【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之二十二】玉窖溪:榕城人的母亲河
她是榕城人的母亲河。一个古老村落,因傍着她潺潺流水而居,就以她的名字命名村子。880年前的一天,揭阳县治搬到溪边、搬到这个村子来了,村子就变成了县城,又因村子多榕树,县城因此得名榕城。
2020年夏,我们“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采访组行走到元鼎路、打铜街的时候,这条小溪其实就在路、街的东侧,而她的干流,北抵北河,南达南河;她的支流,则通达整个古城区。
作为岭南水城古城中心区一条古老的河流,玉窖溪,探访她美丽的往事,就是在挖掘岭南水城的历史和文化。
玉窖溪。阿 龙 摄
发源于莲花山脉丰顺县境内桐子洋的北河,自东南而下流至这里,与发源于普宁市后溪乡南水凹的南河形成两河并行东向的态势,虽然两河最终的合流处在京冈街道胡厝村东南方的双溪嘴,但两河在这汇合前形成的葫芦状冲积平原上,产生了诸多的河汊。在两河冲积平原地带上比较狭窄的陆地,一些河汊或因台风季节洪水冲决,会形成连河,或因航运沟通需要,被人们改造成贯通的河道。我们在这个系列的首篇文章《钓鳌桥:“葫芦口”上的“彩虹”》中说过,吊桥溪是北河水首次与南河水汇合的自然河道,而玉窖溪,则是北河、南河两河在东行时河水的第二次“握手”。
玉窖溪当在宋代以前就形成了连河,载于历代《揭阳县志》中的名字,就是这美若碧“玉”,胜似“窖”香的两个字。想来,当年的溪水,当清若碧玉,两岸的美景,当如窖酒般芳香。如果用现代网络语言来说,那就真的是“醉美”风景了。
还没有作为揭阳县治时,玉窖溪两岸已经有了一个村落,以溪名村,叫玉窖村。直到南宋绍兴十年(1140),揭阳县治由假址办公的吉帛村(今京冈街道京北、京南社区)迁此,玉窖村变成了揭阳县城,又因原来的玉窖村多植榕树,新县城因而得名榕城,玉窖村这才成为历史地名。
玉窖溪位置图。阿 龙 制图
设为县城之后,道路、集市和聚居区基本上沿玉窖溪两岸逐渐拓展开去。随着人口的迁入和城镇化的建设,玉窖溪东西两岸的聚居区逐渐形成规模,在城居民开始把玉窖溪分成南北两段来称呼,在新街桥以北的水域称为北窖,以南的水域则称为南窖。这样的区分,可以更细致、准确地道明所指的区域和位置。
明代潮州府同知、署揭阳县知事车份在其《玉窖桥》一诗中这样写:“北窖通南窖,前溪通后溪。暗随潮上下,分绕县东西。”这说明,来到明代,北窖、南窖的水域名称基本上已经取代了玉窖溪的名字。而来到现代,大多市民就只知道有北窖、南窖,而不知道有玉窖了。
清乾隆《揭阳县志》车份诗《玉窖桥》。阿 龙 截图
据1990年《榕城镇志》载,玉窖溪全长1.03千米,但我们在百度地图上量得,她今天的长度应为1.22千米,这多出来的190米,应该是修筑临江南、望江北绿廊之后,堤围和湿地“延伸”出来的数据。从北窖口至新街桥中轴线,北窖长475米,从新街桥中轴线至南窖口,南窖则长745米。
然而作为河流名字,河段名只是为了方便指出更准确的水域而已,即便是人们习惯了以河段来标示和特指,总不能省略掉整条河流的名字。充其量,北窖、南窖仅是玉窖溪北窖段、玉窖溪南窖段的简称而已,讲述整条河流,还须述为玉窖溪才是。这道理就如同不能用北河榕城段、北河揭东段、北河丰顺段来取代北河一样。
玉窖溪是河流名,也是流域的名字。玉窖溪流域几乎遍布古城各地。
我们从这个系列第8站《牛屠巷在池何在?莲角池有池亦无》就开始述及的方厝前河,就是玉窖溪的一大支流。
方厝前河的河口在丁日昌纪念馆门口东南侧,丁府之前的宅地为方百万府第,小河从其屋前流过,注入北窖,因得名方厝前河。北窖路(今元鼎路)上有桥跨方厝前河,也得名方厝桥。方厝前河河道在丁府前成弓状后,笔直往西,至玄真庙,分一支流往北,达北护城河,而主流继续直贯西护城河。明清及民国时期,方厝前河河面较宽,可通小船,小船一路可达许登庸大书斋、林德镛状元府、榕江书院等地。
与方厝前河一样横贯古城西隅地带的,还有玉窖溪的另一条支流猛水河。猛水河的河口在新街桥南侧15米处,据《榕城镇志》载:“过新街桥东有急水庙,为南北窖连接处,此处两窖之水涨时互相冲击成涡,旧常覆舟。旁西分一支曰猛水河,转弯处有桥名猛水桥,因窖水骤转弯,湍急流速故名。桥高1丈3尺,宽2丈,舟船过此,其速如箭。”
我市著名学者、地方历史文化专家彭妙艳解释了猛水河口水流湍急的原因。他说,揭阳古城地处榕江中下游,受潮汐影响较大,涨潮时,北河水从北窖口灌入,南河水则从南窖口灌入,两水刚好汇聚于此,碰撞之后顺势往西灌入猛水河,因此水流势必湍急,猛水之名,由之而来。
猛水河沿西经郑厝池、王厝池、陈厝池直至八景庵侧,分一支流南向经东岳庙侧至市尾河而入南护城河,主流则继续西行直贯西护城河。
玉窖溪往东侧的支流,民国以前也有几条:
沟仔墘河,在北窖桥处往东,有支流通县署(禁城)围墙外护城河,主流则东向与韩祠路学宫泮河汇合后,向北注入北河。而学宫泮河则直达揭阳学宫前泮池。民国十五年(1926)修筑韩祠路时,泮河被填为下水道,不久,沟仔墘河也步其后尘,让位于沟仔墘街。
谢义和祠前河,因水经谢义和宗祠前小池而得名,该河段为衙署护河之过水口,南北分叉为衙署西侧护河,北绕禁城后而南折,至考院侧接禁城东护城河,南稍折往东走,经衙署谯楼前太平桥,过考院前而与北叉之流汇合,形成环绕衙署一周之护河。这些河段,20世纪二三十年代后,因修筑道路,有的变身阳沟,有的化为下水道。
明清时期,因玉窖溪被分为北窖、南窖,人们把古城水系称为“四窖”,即由此两窖加上马山窖、吴西窖,而玉窖溪水系的学宫泮河与马山窖相通,猛水河亦与吴西窖相连,因而,以玉窖溪为主体的古城水系就构成“四窖”一体的水城。“内连城中四窖、外通南北两河”的独特水乡面貌,就成为古城“水上莲花”的一大特色。
临江南绿廊北窖口风景。阿 龙 摄
揭阳古城周环碧水,水网四布,因而也就产生了众多的桥梁。桥道卧波的风光随处可见。据明嘉靖《潮州府志》载,揭阳县城有桥15座,清乾隆《揭阳县志》增补了5座,共20座,1990年《榕城镇志》则统计为钢铁桥1座,钢筋混凝土桥16座,石拱桥19座,石板桥51座,一共87座。仅玉窖溪干流,由北而南就有北窖桥、柴街桥、石狮桥、新街桥、中窖桥、大东桥、南窖桥和新南窖桥8座。
玉窖是揭阳水城最重要的一条河流,古人有以溪为名望之地而命名自己的号者。我们在第17站《北市许氏流长源远,名贤事迹熏陶后人》曾介绍过北市许氏始祖许歪(字义明,又字春明),宋末元初时迁至揭阳县城北市,遂以落居地名为自己取号“玉窖”,今北市许氏宗祠里头有一副楹联“玉窖支分本闽漳而鼎族,蒙泉源发肇科甲以蝉联”,即此意。许氏后人称许歪为“玉窖公”,尊为揭阳许氏始祖。
北市许氏宗祠里的楹联。
明末岭南名臣郭之奇,揭阳县城东门人,他给自己取号为玉溪子,玉溪即指玉窖溪,就是表明自己是生活在揭阳玉窖溪水系上的人。他在另定揭阳古八景时,根据玉窖旁一些古榕树时已近枯、而数十株木棉树挺拔高岸的景观,将前人的“玉窖乔榕”一景改为“玉窖棉阴”。
以玉窖溪的石狮桥为主桥,还衍生出揭阳独特的行彩桥民俗文化,每年的正月十一,在城的大多桥梁,都会张灯结彩,布置一新,桥头桥尾插满榕枝,桥身挂满灯笼。当夜,华灯初上时,人们便从各地赶来参与行头桥,“行桥行好运”,期望新的一年风调雨顺、生儿育女、四季平安。活动持续到正月十六结束。这一民俗活动已经成为揭阳古城隆重的年文化内容之一部分。我们将在下一站进行详细的走访解读。
玉窖溪是榕城的母亲河,800多年来,她总在受损和修复、保护中前行。
据《榕城镇志》载,玉窖溪沿溪小河分支,迂回贯串,各溪涧池塘多与窖河源流相通,形成天然排泄系统。古制南北窖河面宽4丈,两旁官路各1丈。沿岸植榕树、绿竹,以之保持水土,历朝官府皆明令严禁沿岸建铺屋及侵占河面,但屡禁不绝,故自明弘治十六年(1503),知府叶元玉以窖河遭豪强填堙,报准上宪开通,以后虽修治史不绝书,而故态依然。抗战胜利后,因长期失修,且南北窖口、石狮桥、打铜街西侧沿岸,新街桥两旁等处被侵占架建店屋,加以附近居民乱弃废物,淤积尤为严重,1957年曾作疏浚。但同年兴修水利时,南窖口因筑引榕干渠被堵截,虽另铺2孔穿干渠以导水,然每孔宽仅70公分,难补疏泄之功。1965年再次疏浚,垒石为窖河墙,总病于排水不畅。1985年11月对南窖河作修建,包括修复南窖重开南窖口通南榕江、改造水利干渠及建南窖新桥3部分,此次横断南窖口之水利干渠由阳渠改为地下双孔钢筋混泥土反虹涵,劈开南窖口以通南河,水流遂以复畅。
草街截污管网铺筑场面。阿 龙 摄
来到新时代,榕城区在整治江河污染行动中,把玉窖溪水系列为重点,古城的截污管网已在溪的东西两岸以及各支流上铺筑,生活污水全部由截污管网收集后输往污水处理系统进行净化处理。我们从元鼎路一道走来,施工人员抓紧铺筑截污管网的场面伴随我们一路采访。全域的雨污分流工程最终将使玉窖溪水系回归到清溪秀水的美丽画面上来。在猛水桥头,一位钓鱼的大哥告诉我们,桥下的水清澈可见,鱼儿也比往年多了,他一个上午可以钓到好几条鱼儿呢。
彭妙艳老师说,玉窖溪是老榕城人的记忆,更是水城历史文化的重要一章,从北窖口的城楼、玉窖乔榕或玉窖棉阴、元鼎路景区、王氏辅祖祠、丁日昌纪念馆,到石狮桥行彩桥文化景区,打铜街,到绍兴路景区、南窖的涂塔宫、青狮文化旅游景区、孙乙纪念馆,到南窖口,等等,有着古城最绚丽多彩的历史和文化内容,经营好玉窖溪这一章,水城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将会相得益彰,焕发光彩。
来源:揭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