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俊权散文II安守一座城,慢慢变老【客都原创】
我不止一次地问自己,为什么要离开出生地来到梅城生活,为什么去了外面的城市又要回来梅州?这是一座怎样的城市,让人痴痴相守,等待春里百花开,等待秋天柚子圆,等待冬日梅花香,又是怎样的一种情愫让我们不断穿行在乡间街市小巷、古桥古庙古建筑,来默读她的历史与未来……
初到梅城的人,所有的思绪与情感都会不由自主地随着那条映入眼帘的梅江河而神游。梅江是客家儿女的母亲河,在迂回舒缓中经年流淌,守护着古城梅州。梅江河发源于广东省紫金县的武顿山七星岽,从畲江、水车、梅南顺流而来,经长沙镇至江南三角地,已雍容华贵、波光粼粼,在旧时老百花洲称作“小秦淮”的树湖坪,今天德龙桥一带聚合了来自江西寻乌县蓝峰、流经平远、梅县区长84公里纪念客家先贤程旼而命名的程江河更显奢华与气派。
梅江,清之前称“梅溪”,民国初期,改名梅江。因古时其地多梅,沿江有“十里梅花”之称。宋著名诗人杨万里路过梅州,有“一路谁栽十里梅,下临溪水恰齐开。此行便是无官事,只为梅花也合来”之诗,言沿江梅花之盛。
城里的剑英公园
梅江上的浮桥
今天的梅江河,两岸青翠,如诗如画,柔美的曲线,勾勒着梅州“一江两岸”的优美轮廓,光梅州城区就有7座大桥,串起传统风格的滨水公园、归读公园、亲水公园、院士广场、梅江公园等景致,水映楼台,长桥卧波,呈现出绿中城、城中水、碧水云天的飘逸画卷,不失历史的厚重感,又别具时尚现代风貌。
如果把梅城江南比作左岸,一条条大街、一幢幢高楼、犹如流畅的线条,连缀串起宏丽妩媚的花园式现代都市建筑群体,目前壹江南、东汇城、客都汇、万达广场等高楼林立,尽显都市繁华。那么江北老城就是右岸,这些明清时的影子,一条条纵横交错的古街道、一排排骑楼店铺、一面面微风中摇曳的旧式招牌,酝酿着一座千年古韵之城。
读过一篇文章,站在梅州如水的版图上,展纸作渡,握笔为桨,目光掠过辽阔的梅江,浮山夕照,千山万水,高高的莲花山脉从东南方斜斜挺立,守护着梅城的一方宁静与家园恒美。我也经常远足登高,站在梅城的高处,群山巍峨,清晰可见从长沙上罗、三角到芹洋、西阳、白宫包括城市里所有的建筑综合体,历历在目;阴那山、铜鼓嶂、明山嶂如屏障般环绕罗列;泮坑瀑布、客天下景区、小密水库就在山根底下,城市小了,高楼矮了,有的只是明媚的阳光和绵延群山,让人怦然心动,日夜相伴的梅江河就像一幅太极图,每当夜里,我们头枕着在母亲河温暖的臂湾中,迎来一个又一个日出。
东山大桥看过来的风景
东山书院
每天清晨,当我们呼吸新鲜的空气,迂回漫步在梅江街头,感叹每天起床最早的仍然是那些背着书包读书的学生,和一大群送孩子上学的家长;徘徊流连在梅水岸边,举目之处入眼入心的依然是城里的文化,称为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建筑,与北京四合院、陕西窑洞、广西“橄榄屋”、云南“一墩屋”的围龙屋随处可见;梅州学宫、东山书院、东山中学、江南小学、作新小学等等,这些孕育文化的殿堂,散布在梅城四周的街头巷角,至今还是客家地区的教育典范;状元桥、人境庐、进士楼、千佛塔、罗衣塔……众多的文物古迹,昭示着客家文化辉煌生动的历史画卷,如一幅幅文化坐标,无不氤氲世界客都浓浓的书香气息,构成客家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熄的动人篇章。
这一座城,蕴含历史文化千年古韵,有记忆,有故事,历久弥香,经年不衰。
安守一座城,一起慢慢变老。
梅城老街
城外的绿色植物
城外的玉水古道
图文/赖俊权(网名:夜色光明)
作者简介:赖俊权,《梅州蓝》杂志主编,梅江区作家协会副主席,梅江区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梅县区作家协会副主席 ,梅县区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梅县区客家文化研究协会副会长,梅县区文艺创作协会副会长,梅州市客家文史研究会副秘书长,梅州市摄影家协会理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