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峰II从选稿谈到我的审美态度【外二篇】值得珍藏

从选稿谈到我的审美态度

文/丘峰

近来,我挑选不少梅州作者的散文,写了点评,在《客家之音》和《天下客家》上发表。有的读者来电来信,表示欢迎,并希望我今后多读一些梅州作者的文章,并希望能作些点评。
我要说明,我推荐的文章,都是随手抽样选出来的,看到较好的,我就在他们博客上留言,或者复制下来,等到有空时再写。所以,在我的桌面上还有不少文章没时间写。
这些作者我大都不认识,甚至不知晓他们是男是女,是老是小,凡我看到喜欢的文章就发表一些看法,供参考的。
但要说明,我说的好,并不是全国创作意义上的评价,是我认为有新意,或从题材,或从行文,或从文笔,或从构思等方面来选取的。
我是从文章中识人的,或者说是以文会友,像小哈、黄恩、客家歌哥、羽毛球、华山、朱迪光、钟辰、春之竹子、断断续续的歌、梅荷信子、庄子亮、夜色光明、阿海、小管妹、阿佳妹等,有的有过交往,有的从未谋面,但我却从文章中读出了人。应该说,梅州青年的文学创作还是有基础的,只不过缺乏相应的、有力的组织和交流,尤其是跟外界的交流少,从选题到写作,还有些单调的感觉,或者说,视野还不够开阔。另外,写身边事、儿女情较多,等等。
最近,我写了评论张杰的画和文章,也是从他的文章和油画中读出张杰来的。
我读文章,很少看作者的来头,只看作者的文章,并且以此为评判标准,这是我在大学读书和在上海文艺出版社工作时受到严格的训练的结果。我也从中发现了不少作者,有的后来成为名家。
80代初,我奉命参加国家级工程《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1937)》编纂工作。这是续编当年由赵家璧、鲁迅、茅盾、朱自清等人编纂第一个十年的《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任务非常重,责任重大,需要深厚的现代历史和文学方面的知识,还要有较强的选判能力。上级能够选中我,那是给我很大的光荣。可以说,我是第一个、也是唯一参加被称为“国家骨干工程”的客家文人。
那时,“文革”刚过,我们顶着政治压力,在选择作家与作品时,坚持以文章质量作为入选标准。少谈政治,注重艺术。我记得,我们把沈从文的作品作为一等作家重点选择,而把左翼作家蒋光慈的作品放到次要位置上,让当时的权威人士“大跌眼镜”;我们选择马子华的中篇小说《他的子民们》、青子的《紫》、台湾杨逹《送报伕》、碧野的《出奔》、黑婴的《小伙伴》、丘东平的《通讯员》(碧野、黑婴、丘东平分别为大埔、梅县和海丰客家人),甚至还选著名植物学家蔡希陶的《蒲公英》。当时人们不能理解,但却受到巴金、叶圣陶、茅盾、艾青、夏衍等人的高度评价,我到巴金和叶圣陶家里访问时,受到他们的赞扬,至今我还留着到巴金家里时的合照。后来,图书还获得国家图书奖,我也获得了这份荣耀。
1985年秋,巴金的女儿李小林到广州珠岛宾馆开会时(那时,我调到《花城》工作),还专门送我巴金亲笔签名的两部代表作《家》和《随想录》,而且连“丘峰同志”四个字也是巴金亲笔写的(他送作品给人时,被送对象的名字大都由李小林代写的,只有“巴金”名字由他写),这大概是巴金对我们读稿选稿工作严谨的赞扬和鼓励吧,这书我至今还珍藏着。
我从来都是只认作品少认人的。记得80年代初,我从《上海文学》和《收获》上读到陈建功的短篇小说《飘逝的花头巾》和张抗抗的中篇小说《淡淡的晨雾》,便写了评论文章,发表在《文汇报》上。不久,陈建功写信给我,对拙文表示感谢。其时,他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来,我到北京出差,特意到北大找他,他自然十分高兴,坚请我到他家里吃饭。我记得当时我正患重感冒,他不介意,拉我到他家里吃涮羊肉和大葱。结果,我的感冒奇迹般地好了!张抗抗到上海时,住在打浦桥的上海文艺出版社创作室。她也特意来找我,我们谈到晚上12点钟。大家交换对文学创作的意见,同时也探讨她今后写作的路子问题,话语自然多了。
后来,全国中、短篇小说评奖,我有幸到北京《人民文学》杂志编辑部参加评奖工作。结果,我很高兴看到,我的评陈建功和张抗抗的文章,竟然是作为评奖的重要参考文章,评委必读。当然,他们二位也获奖了。
再后来呢,陈建功当上了中国作协副主席,张抗抗也当上黑龙江省作协主席。有次我到杭州出差时,我和她还在岳坟旁邂逅相遇(她是杭州人),大家不由大笑起来,那是后话。
再再后来呢,我被当时在上海市劳改局任职的刘云耕(后来当上海市委副书记,现任上海市人大主任)拉去当警官,负责创办全国唯一的劳改杂志《大墙内外》,记得创刊号就销售20多万册,成为佳话。由于我骨子里就是文人,当武官不行,我最后还是回到文艺单位。那时,规定凡处长以上都要学会打“六四式”手枪。我从来没有摸过手枪,也不想摸手枪。所以,每当规定到打靶场训练时,我总是请假,从未去过。
又再再后来呢,我“归队”了,――我调到上海社会科学院专门从事文学研究了!
现在呢,我的“专业”是有时看梅州作者的稿子(可惜,岁月不饶人,精力不济了。我的青春岁月都献给了亲爱的党!),还有其他朋友的稿子,或自己写稿,还点稿债。
我真诚希望梅州能出人才!
精短散文的魅力何在(原载《文学报》)

丘峰

  不久,新加坡作家协会会长黄孟文博士惠赠他的散文集《朝阳从我身边掠过》和他夫人陈华淑的散文集《冰灯辉映的晚上》。黄、陈的散文都是“为人生而艺术”的,作品多是对人生的反思、感慨,不少描写中国的篇什,表现出作者对中华文化的挚爱,读来令人感动。此外使我感慨的是两本集子多是短文章,约千把字,既给人“愉快阅读”,又启人心智,予人艺术享受。我问黄孟文博士文章为何写得如此之短,而又不乏精彩之篇?他说:“散文是短的艺术,黄庭坚说‘锋藏笔中,意在笔先’。司空图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都是经验之谈。”

  从黄、陈二位的散文我联想到国内散文创作。当今国内的散文动辄数千言甚至上万言而精彩者鲜,让人见而却步。

  散文要精短。从古到今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都是短文。唐朝刘禹锡的《陋室铭》只寥寥81个字;唐朝柳宗元的《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不到两百字;宋朝范仲淹《岳阳楼记》不到四百字。中国现代文学大师巴金的《日》只有一百多字;冰心的《一只木屐》只八百字……这些名作佳篇言简意赅、纸短意长,没有冗字繁言、拖沓累赘,显示出散文的独特艺术魅力。

  要写好精短散文,重要的是立意,就是要过滤生活,从杂芜的生活具象中提炼出你要表达的意思来。黄孟文的一篇散文《街边小玫瑰》,写的是某市小女孩兜卖玫瑰花的故事。小女孩很漂亮,可使用了令人发窘的方法兜售美丽的玫瑰花,当“我”给了她几块钱而仓促疾走时,“我”脑海里立刻把美丽的小女孩、美丽的玫瑰花及其未来命运联系起来思索:多少年以后,“这些美丽的‘金花’,怎能避免不流落在花街柳巷,任人践踏呢?”寥寥千字文,既有韵律文采,又有深层次的思索,难怪这篇文章受到读者的青睐。可见,立意是散文的“眼”,立意好就能使散文精炼。

  冰心在谈她的《一只木屐》时说:“这篇文章写好时有两千多字,后来删掉一千五百字,最后只剩下现在的八百字。”她解释写短的原因是因为她想把立意突出,材料环绕立意来组织。她说:“我竭力把思想集中在一点上,竭力把文章写简炼一些,不过最大的原因,还是我这个人不会写长文章。”冰心当然不是不会写长文章,她写作有一个原则:文章要精致练达,对文学,对读者才有意义。

  当今有些作者有的散文短章也很注意立意,贾平凹的《丑石》只数百字,却耐读耐思,有较深的蕴含。可见散文要传世并不是一定靠长篇宏论,而是靠思想炼达、立意深远。

踏踏实实做学问(随笔)

文/丘峰

  1961年夏天,我从广东梅州中学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当时的兴奋心情是难以用笔墨形容的,心想,这下可以当作家了!因为我在中学读书时就在《南方日报》、《羊城晚报》、《汕头日报》和《梅江报》发表过一些诗歌和小说,在家乡有“小作家”的称号。

没想到进复旦后的第一堂课就给了我当头一棒:当时的中文系主任朱东润教授在欢迎新生会上说,复旦中文系不是培养作家而是培养学者的。朱教授要学生们打好理论基础,将来才能扎扎实实做学问。当时,我还不懂理论为何物呢。后来听吴中杰、徐俊西老师上文艺理论课,听蒋孔阳先生讲美学时,真是如同听天书;对潘旭澜和吴欢章老师讲授 “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读”,却有着浓厚的兴趣;郭绍虞、刘大杰和王运熙老师讲的古典文学也让我入迷;赵景深老师讲授戏剧时边讲边演的生动授课方法,更是让我在愉快的笑声中受到了教育。

  复旦大学的严谨学风陶冶了我,我一头扎进教室和图书馆里,如同久旱的禾苗,如饥似渴地吸收着水分和营养。

  很多年以后,我竟然也成为了一名理论工作者,还出版了几本理论著作,如今仍在文艺理论园地上耕耘。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曾参与上海文艺出版社《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1937》的编辑工作,在选编“大系”作品的过程中,我读了许多书,写了一些有关现代文学方面的文章,也有一些新的发现。譬如关于中国新文学史上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历来现代文学史家都认为是王统照的《一叶》。这是因为1937年赵家璧主编《二十人所选佳作》一书时,在书后面刊登介绍王统照的长篇小说 《春花》的广告上说:“作者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写长篇小说的人,当他的名作《一叶》出版时,曾轰动过全国文坛 。”此后的文学史家便引用此说,几成定论。后来我查证了一些资料,证实中国新文学史上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梅州籍作家张资平在 1922年2月由创造社出版的 《冲积期化石》,而不是王统照在1922年10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一叶》。再譬如关于巴金的研究,巴金的长篇小说《激流》(《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扛鼎之作,关于《家》的研究我也有新的发现。为了研究从《激流》到《家》的版本演进情况,我到上海图书馆、辞书出版社图书馆等查阅1931年至1932年的 《时报》,我在《激流》刊登的前4天,即1931年4月14日的《时报》上查到一则极为醒目的广告,内称“巴金先生的小说笔墨冷隽而意味深远,在新文坛上已有相当权威”,等等,这实在是对《家》最早的评论文字,可以看出巴金作品的特点及巴金在当时文坛的地位。之后,《时报》在1931年4月18日刊登《激流》的同时再一次刊登广告,称巴金为“文坛巨子”。我把以上文字拍了照片,送给巴金先生,巴老才回忆起这些往事,连连说是确有此事。以上两件史料的发现,对研究现代文学史是非常重要的。这些内容写成文章发表后,国内外许多报刊纷纷转载。

  在长期的研究和写作实践中,我感到读书要有发现,创作也要有发现,评论更要有所发现。这就要求发现者以独特的眼光,并且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艺术经验,探索作品的成功与不足,要把一般读者没有看见的,或者虽然已经看见了却没有发现其内在价值的东西一把抓住,吟咏玩味,剖析探求,从中抽出意蕴深刻的东西加以阐释发挥,只有这样,才能“不仅使读者茅塞顿开,而且使作者惊叹宾服,大呼:原来如此!原来如此!”(王蒙语)

  我在评论作家与作品或某种文艺现象时,总是力求有所发现,独辟蹊径,使所写的评论有所启迪。正如评论家、复旦大学教授陈鸣树在为拙著《玫瑰园遐思》作序时所说,我的文艺评论“总命题是发现:人的发现、情的发现、美的发现”。我把陈教授的评论当做对我的鞭策、鼓励和希望,为此我在写作文艺评论过程中总是力求有新意,力求有所发现。关于这些,我的《他走通了大渡河》、《陈世旭小说艺术论》、《都市文学的新拓展》、《噩梦醒来是早晨》、《先锋小说探踪》、《走进意义:散文创作的现时性——试论九十年代的散文创作 》、《生命意志与艺术激情——赵丽宏散文创作的艺术踪迹》、《山川草木皆传情——论台湾作家周伯乃季序散文的审美特征》、《“善人者,人亦善之”——读台湾作家许希哲的怀人散文》及《艺术感觉与诗情文韵——新加坡作家淡莹诗论》等文章,都力图给读者提供某些新的东西。

  我觉得写文艺评论就是做学问,是不能信笔写来的。做学问贵在认真。我在拙著《玫瑰园遐思》的“后记”中写道:“我搞评论犹如老牛拖车,踽踽而行。我总是在认真阅读作品,在占有详细资料的基础上,对作品乃至作家作综合分析研究,由人及作品,由作品及人,细致考察,然后才动笔写作。”我没有“一目十行,下笔千言”的本领,更没有只要看“内容提要”就可以洋洋洒洒写出文章的“功力”,我只相信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学问,这才是人间正道。

文/丘峰

作者简介:丘峰,广东梅州人,196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同济大学特聘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世界华文作家协会理事。原上海市政协常委、上海市特聘监察员,上海客家联谊会会长,广东梅州市发展战略顾问。是著名作家、文艺评论家和编辑家,曾任职上海文艺出版社和《花城》杂志。他在文艺理论、小说散文创作及编辑方面均有建树,创作出上千万字的作品,他的散文《我家门前的龙眼树》、《五彩枫》、《莫干山访竹》等入选中小学教材,是客籍作家入选教材最多者。他的《文学探踪录》、《文学的现代流向》为复旦大学等研究生参考书。他在国内外多次获奖,被文艺界称为“三栖作家”。

(0)

相关推荐

  • 现代诗歌文化艺术//散文诗:绵绵的秋雨

    绵绵的秋雨 一天飒飒的缠绵, 倾听苍穹的隐语: 一地柔柔的诗意, 漫步万物的澄明. 爱的寒意点燃诗人的目光,击穿一片又一片消瘦的夕阳:那淅淅沥沥的脚步敲打着季节的心窗,让炊烟无力地飘动,沉重了几多相思 ...

  • 签名本和手稿:尚待发掘的宝库——《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十讲》读后

    [读书者说] 作者:宫立(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学术研究需要创新,从事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研究也需要创新.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的研究路径是多维度的,陈子善从作品版本.集外文.手稿.笔名.书信.日记. ...

  • 丘峰II发上岁月【客都原创】

    文/丘峰 男人与女人毕竟不同.男人素来对自己的头发没有多少兴趣,哪怕是"地中海"或者"电灯泡",一般都不会感到悲哀或者凄凉:女人却喜欢在头发上翻花样," ...

  • 丘峰II走进意义:散文创作的现时性【客都原创】

    一.走进意义的主题领域  长期以来,文学一直陷于某种政治框架之中,古代的"文以载道"观念一直支配文人写作,这种"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道义.道德观念之类,而是指某 ...

  • 丘峰II一副奇妙廻文的客家对联,好有意思【客都推荐】

    客家对联:客家 丘峰 客家家客客家客客家客家家客家 家客客家家客家家客家客客家客     横批:客家 本人丘峰撰写了<客家>对联,对联全部用"客家"二字组成,请朋友们读 ...

  • 玩笑居士佳作《三峰论》(外二篇)

    玩笑居士佳作:<三峰论>(外二篇) 追问人世的命运(5) --"千年傻瓜"系列丛书之六 玩笑居士 第四章 英雄本色 1 红的是莫不黑的 抹黑他的那些家伙 最后却抹黑了他 ...

  • 陈永泽:天竺峰之旅(外二篇)

    作者介绍 在富春五小五(4)班中,有一个富阳日报.钱江晚报小记者兼纪律委员,那就是我--陈永泽.我在富阳日报中发表了十余篇文章,这都源于我爱看书的习惯.其中,<三国演义>是我理解最透彻的一 ...

  • 曲静涛II雪之爱(散文外二篇)

    河粉文学沙龙让你的文字飞向远方...... 曲静涛散文三篇  雪之爱 雪来了,纷纷洒洒落下来,东西南北一片白.她不情愿地躲着风,避着树木,一会儿大一会儿小,轻轻地落在地上,就像铺就了一层银毯.乌云在天 ...

  • 浅谈个人生活(外二篇)

    浅谈个人生活(外二篇)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过得丰富多彩,甚至,大多数同志,生活还过得有滋有味.然而,有的人却过得孤苦伶仃,让人焦虑,目不可忍,有谁担心过老人.病人和不能外出打工等家中的人是怎样生 ...

  • 【90后专刊】071077期雪儿飘零微刊:雪儿飘|《浅谈才高八斗的曹子建》外一篇(谈史)

                    <雪儿飘|<浅谈才高八斗的曹子建>(谈史)> 有一个名为谢灵运的诗人,以写山水诗而著称.他是一个比较自负的人,却有一个非常佩服的人,那就是曹子建 ...

  • 周新峰 | 我是爷爷的小白杨(外二篇)

    花洲文学 文学的百花洲 关注 我是爷爷的小白杨 文|周新峰 1980年的春天,爷爷祝我一岁生日的时 候,在菜地头为我种下一排小白杨,希望我像白杨一样的快乐健康成长.我是一棵自由快乐的小白杨.我头顶绿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