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基-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精气学说

概念:研究精气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于阐述宇宙本源及其发展变化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原:最重要性;源:发端,起始性)

精:充塞宇宙间无形且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气中的精华部分;

精的产生源于“水地说”;源于观察自然及人的繁衍。

气:无形的不断运动的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

气的产生源于“云气说”;

冲气:阴阳运动,五行之气的平衡;病名,冲脉之气或者脏腑之气上逆;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内容:精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精气的运动与变化;精气是天地万物互相联系的中介;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万物的本原:元气一元论

运动: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气机有升降出入聚散;气与形转化,无形之气与有形之物转化;形与形转化,如水和水蒸气;气与气转化,天气降为地气;有形之体自身的转化,人的生长;

中介:天人合一,天和人之间的介质发挥信息传递的作用;

(宇宙万物是精气构成,人也是精气构成,本质一样,所以观察天地运行规律来指导人的生活。外界的环境要和人进行信息传递,好比大团的精气和小团的精气进行交流,类似神经递质?或者某种信号分子等等)

运用:构建中医精理论;奠基中医气学说;构建中医整体观;对中医精气神理论产生影响;对中医神理论产生影响;

中医气学说:中医认为,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人一身之气由精化生,并与吸入的自然之气融合;气本一气说;气是传递信息的载体,以经络或者三焦为通路;

(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与中医的精气神理论基本上是两码事,虽然两者有一定的关联,但感觉牵强,主要是名称上的重叠;可能境界不够,无法体会)

阴阳学说

阴阳的概念: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概括。阴阳既可以概括宇宙中相互对立且相互关联的两个食物或现象,又可代表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又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中国古代哲学;(自然界,相互关联,相互对立,两个事务或者一个事务的两个方面)

阴阳的概念小于矛盾(范围:自然界;条件:相互联系,相互对立;而矛盾没有属性规定,只要相反)

阴阳的征兆是水火,道路是左右;(左为阳,面南而立,太阳升起)

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研究阴阳内涵,阴阳间运动变化规律,解释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哲学理论;唯物论,辩证法;

阴阳的特性:规定性;相关性;相对性;普遍性;

规定:特别规定某些属性如上升,温热的,明亮的属于阳;

阳:天上左外,昼,春夏,明,温热,燥(有争议的),轻,清,动升兴奋亢进;

(单看功能和物质,功能属阳,物质属阴;但是也有阴的功能:如滋润,凝聚,抑制等等)

相对:相对可变的,体现于阴阳转化和无限可分;

阴阳转化:人体中的阴阳转化(上面括号内的前半句),功能:脏腑工作运转(阳)转化(吸收运化)物质:水谷精微,营养物质(阴),物质(阴)反过来确保功能(阳)的运转;

无限可分:黑夜的上半夜为阴中之阴,下半夜为阴中之阳;白天前半段为阳中之阳……这个可以看八卦图来分析;阴阳鱼中眼还可以分阴阳也能体现无限可分;

阴阳学说的形成:特性的认识来自于对阳光照射现象的直接观察;相互关系的认识来来自于对昼夜循环,四季往来等自然变化规律的抽象归纳;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互根互用:互根:“相成”,一方不能脱离另一方而独立存在;阴为阳之母,阳为阴之父;互用:互相资生;阴精转化为阳气,阳气护外,阴精才能固藏于内;例子如白天活力充沛必须以夜晚睡得好为前提,夜晚静卧安宁以白天充分活动为前提;

消长平衡:此长彼消,此消彼长;此长彼长,此消彼消;

此消彼长类:四季来看,春夏阳长阴消,秋冬阴长阳消;

此消彼消类:春夏阳气生长,阴气随之生长,雨水增加;气虚引起血虚,血虚导致气虚,阳损及阴,阴损及阳,阴中求阳,阳中求阴;

(此消彼长是一个太极图,大小不变,黑的多,白的就少;此消彼消是一个太极图,白的少了,半径相应变小,黑的也变少,整个太极图变小了;)

相互转化:条件为:重,甚,极;(物极必反,否极泰来)

阴阳的消长是一个量变过程,持续性的;阴阳的转化是质变,瞬间的,由于阴阳转化,阴阳的比例发生改变,事物的属性出现转变,导致性质改变;

(转化的理解还可以通过太阳运转;对于中原黄河流域来说,太阳走到北回归线的之后必定往南走,距离越来越远,热量越来越少,阳极化阴;而太阳到南回归线之后开始北移,阴极化阳)

阴阳交感的原因:阴阳互藏;阴鱼中有阳眼,正是这点阳带着阴向上走,化为阳;

关于阴阳学说

前提:阴阳互藏——阴阳交感

基本规律:对立制约;互根互用;

运动形式:此消彼长;此消彼消;——阴阳消长——阴阳平衡;阴阳转化;

上述的内在机制:阴阳自和;

阴阳自和:正常状态:阴平阳秘;生病:阴阳失调,阴阳失和;诊断: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阴阳学说应用:说明人体组织结构;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阐述人体的病理变化;疾病的诊断;疾病的预防;

人体组织结构:形体部位;脏腑;经络;

背为阳,腹为阴;(农耕文明,面朝黄土背朝天;晒太阳晒背也符合我们的习惯)

五脏藏精气而不泻,六腑传化物而不藏;五脏往里收,固摄作用为阴,六腑往外传为阳;

五脏中,心肺居上属阳,肝脾肾居下属阴;心为阳中之阳,肺为阳中之阴(心气主升,肺气主降;(其他理解,心会主动跳动,肺的扩张收缩为气压所迫?能自主运动为阳,可能比较牵强)肺呼吸运动中既有吸气又有呼气,但是肺气主降与吐气这个不一样,指脏腑之气,与秋天肃杀之气,金的收敛之气对应)肝为阴中之阳(肝气主升)肾为阴中之阴(肾气主藏,但是肾水和心火相交肾水逆上?此处无法解释)脾为阴中之至阴(至是到的意思,不是非常)

人体生理功能:物质基础;生命活动基本形式;脏腑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机体的防御功能;健康状态;

物质基础:气属阳,精血津液属阴;(有形无形;卫阳营阴)

生命活动基本形式:气机:升降出入;气机协调就是阴阳和合;

脏腑功能及相互关系:心阳下降,温补肾阳,肾阳温肾阴,肾水不寒,上济心阴,心阴敛涵心阳,心阳不亢。(心肾相交的闭环;阴阳相交,水火既济;心阳上亢,用黄连泻心火,三黄泻心汤?;肾阳不温,用肉桂补肾阳;附子?金匮肾气丸;肾阴过寒,可以补肾阳以温阴;肾阴不足,六味地黄丸?大剂量生地?)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互根互用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互根互用

人体的病理变化:病因的阴阳;疾病变化机制;

病因的阴阳:外感六淫邪气为阳,内伤(饮食起居,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属阴;

六淫中寒湿属阴,风暑热(火)属阳,燥不确定,有争议;

(药物配位的七情: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杀,相反)

(伤寒第一篇辨脉法就在讲脉分阴阳,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接着讲脉有阴阳结,这里不再展开)

疾病变化机制: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转化;

阴阳偏胜:邪气偏胜,正气不衰;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邪气,先攻相反,如阴邪先攻阳,阳病,阳的功能被限制所以说正气不衰;)

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寒邪直中太阴,寒邪入里,形体寒冷,脘腹冷痛,大便清稀,舌淡苔白,脉沉迟沉紧;

阴邪若损阳,则阳虚出现肢冷,蜷卧,下利清谷,脉迟伏细微欲绝;

(金匮里讲: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一般是虚寒导致所泻之物中清冷夹有不消化的食物,无臭)

完谷不化:脾胃气虚,功能低下

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高热,烦躁,面赤,脉数,阳胜制约甚至损伤阴津,出现干燥;外感温热出现:口干舌燥,小便短赤,舌红少津;

阴阳偏衰:正气衰;(一方低,另一方相对高,产生虚证;虚证不能泻,会使人的太极变小,应该把虚的东西补上;病的虚实,决定了治疗方向,很大程度上就看有没有邪气,邪气亢胜为实证)

阴虚则热:潮热(按时的阵热)盗汗(晚上睡觉流汗)五心烦热,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阳虚则寒:面色苍白,畏寒肢冷,神疲蜷卧,自汗,苔白,脉微细

(流汗的机制是:卫阳加于营阴谓之汗;卫气内入营气之中,人开始睡觉,卫气在内,无人守外,汗出为盗;卫气出营气后人醒,此时汗出,称为自汗)

阴阳互损:原理是阴阳互根互用

阴损及阳,阳损及阴:一方虚弱,偏衰,导致另一方转化的来源不充足,转化得到的产物也少。结果是阴阳两虚,这种阴阳两虚是以一方为主的低水平异常状态,不是低水平的平衡;低水平的平衡是气虚;

阴阳转化:阴证化阳,阳证化阴;

阴证化阳:外感寒邪,恶寒,头身酸痛,流清涕,鼻塞,脉浮紧。由于误治,或者体制偏热,邪从热化,高热,咽痛,流黄涕,咳吐黄痰,脉洪数,为实热;

阳证化阴:高热,汗出,烦渴,舌红苔黄,脉洪数;转化为体温突然下降,四肢厥冷,脉微欲绝;

(从临床上看,似乎阴证更难治一点,若是阳证转阴,怕是情况不太好;古人其实更重阳而抑阴,讲全阳为神,全阴为鬼,人是阴阳平衡的;)

疾病诊断:分析四诊资料的阴阳属性;辨别病症的阴阳属性;

阴虚证因有热故属阳;

疾病的防治:指导养生;指导治疗;

指导养生:阐述养生防病理论;指导养生原则;

指导治疗:确定治疗原则;归纳药物性能;

治疗原则:阴阳偏胜:泻其有余;实则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辛温解表的药物治疗表寒,温热药治疗中寒,辛凉解表的要治疗表热,苦寒的药治疗里实热症;辛味有解表之用,与其味道的发散性有关)

阴阳偏衰:补其不足;虚则补之;滋阴壮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虚者不能用苦寒药折火(太极会变小),滋阴壮水;扶阳益火: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由于阴阳互根互用,“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用于阴阳偏衰,求啥就是缺啥,啥病,病得厉害的那个,阴中求阳:金匮肾气丸,右归丸)

归纳药物性能:四气,五味,升降浮沉;

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泻为阳;

(酸苦的涌泻指吐泻,令人通泻属阴;从里驱邪属阴;淡味渗泻指小便,前走为阳)

升降浮沉:

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桔梗;桂枝;防风;姜;瓜蒂;麝香;)

泻下,清热,利尿,重镇安神,消导积滞,降逆,收敛(大黄,黄连,茯苓,龙骨,神曲,丁香,五味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