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独立”,是从享受“独处”开始
张艺谋:“其实每个人都有孤独感,喧嚣中的人,内心可能是孤独的。这种孤独是与生俱来的,有人多些,有人少些,但内心都渴望被安抚、理解。”
从小到大,我们会接触到各式各样的人。有你喜欢的,也有你讨厌的。他们会直接或者间接地教会我们很多东西。
我们生活在群体当中,很难完全离开他人,独立的生存。但又有很多时候,我们又渴望自己一个人待着。
再很多人的成长道路上,都会有一种很奇怪的现象。就是小时候喜欢热闹,喜欢和别人多接触。
但越是成长,就越不喜欢社交。周末休息的时候,宁愿自己窝在家里什么都不做,也不想要去太闹腾的地方。
真正的独立,是从享受独处开始。
学着不依赖他人
刚上大学的表妹前两天跟我吐槽说,她的舍友很懒,地也不扫,垃圾也不扔,经常是她看不过去了,就主动收拾。
直到有一个周末她回家了,她本以为宿舍会很脏很乱。但回到宿舍之后,她发现宿舍被整理得干干净净。
其实并不是她的舍友不爱干净,而是她们都觉得,会有其他人整理,自己就不需要动手了。
再这种情况下,比的就是谁更有“耐心”,因为总会有人看不下去主动整理。
因为我们的大脑特别爱偷懒,有轻松的路可以选,大脑就不爱选择复杂的路。有时候你之所以会偷懒,便是大脑在帮你推波助澜。
当你知道,有人会去帮你解决问题时,就会有一种依赖心理,然后正大光明的偷懒了。
歌德:“我们虽可以靠父母和亲戚的庇护而成长,倚赖兄弟和好友,借交游的扶助。因爱人而得到幸福,但是无论怎样,归根结底人类还是依赖自己。”
有些人并不是能力不行,而是因为他们身边,总有人能帮忙解决问题,他们也就乐得轻松,能力自然也体现不出来。
当你的身边没有人能依靠,需要凭借着自己的能力,去解决问题的时候。你的潜能,也会被逐渐的激发出来。
很多父母都会觉得,自家的孩子没什么生活的技能,离开家庭后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但父母越是有这种想法,就越会抓着孩子不放,孩子也越难独立。
想要让一个人真正的独立,是让他开始学会独处,开始学着不依赖他人。自己去解决问题,成长得也更快。
真正的自律
华伦·巴菲特:“如果你在小事没办法约束自己,你在大的事情也很可能不约束自己。”
前阵子掀起了一阵健身的热潮,朋友圈里不断有人到健身房拍照打卡。其中有真正健身的,也有单纯跟风拍照的。
有个比较要好的朋友,每天都去跑步,坚持快三个月了。但他很少跟人提及,也从未发过朋友圈。
朋友出来聚餐的时候,个个都夸她气色好,状态好。
一个人真正的自律,并不是把自己的计划,都昭告天下,也不是每天打卡给别人看。
真正的自律,应该是在别人看不到,没有别人在身边盯着的情况下,依旧能坚持做这件事。
假装自律,能骗得过别人,却骗不过自己。
远离无意义的的社交
梭罗:“我喜欢独处,我从没遇到过比孤独更好的伴侣。”
朋友的数量,并不等同于质量。有些人虽然有很多朋友,但大多数只是酒桌上的朋友。有些人虽然朋友不多,但都是知心朋友。
酒桌上的朋友,大多只是吃喝玩乐,逢场作戏,很难真正给你帮助,对你的生活也没有实际的意义。
知心的朋友,能给你提供社交需求,也能在关键的时候提醒你、帮助你。
年轻的时候,很多人喜欢无意义社交,一大群人聚在一起狂欢,认识没多久就开始称兄道弟。
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一部分人开始醒悟,渐渐远离了这些无用的社交,只和真正能说得上话的人来往。
并不是越长大越孤僻,而是开始意识到,不把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人身上,才能把时间用在真正在意的人身上。
自我提升
纪伯伦:“孤独,是忧愁的伴侣,也是精神活动的密友。”
我们把过多的时间,投入到无用社交当中。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就会变得少之又少。
再和别人的接触当中,我们得到的是放松,却很难真正的去做好一件事。
独处,可以帮助我们提升专注力,专注力提升了办事效率也就高了。
奥铿:“为了从事创造工作,人类需要孤独,可是在孤独中,广义的人类仍从存在于内心”
所以有很多人,喜欢在深夜里工作,夜晚让他们格外地清醒。因为晚上的时候,别人都入睡了,城市也变得安静了。
自己工作的样子,会显得很孤单,但思路却异常地清晰,灵感格外的多。
因为自己一个人,可以安静下来思考问题。很多白天处理不来的事情,晚上却想通了。
再独处的这段时间里,也正是自我提升的绝佳时机。
你是一个懂得享受独处时间的人吗?
我是小熊议情感,分享贴心的情感小知识。如果觉得文章对您有帮助,或者有同感的话,期待可爱的您来点个赞。
如果对内容有不同的看法或者意见,欢迎你分享出自己的观点,小熊虚心接受您的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