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之后家长们其实可以这样思考一下

文 / 子

人这一生,能够找到自己擅长的学科领域并为之终生奋斗才是最有价值最有乐趣的事情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2021的主旋律,因为许多行业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改革。大家能深切感受并深度参与体会的可能就是教育行业的改革。

“双减”政策,教师轮岗,学生划片区,这些我们暂时跳过,重点聊一下家长们的心理变化和以后该走什么样的路。

学区房,培训班,名校,这是人们这些年所面临的的常态化问题。人们慌慌张张匆匆忙忙挣几两碎银聚焦的无不是如何将自己的孩子送往名校上学。

大家也都明白,名校就是一张入场券,这张入场券的背后可以延伸出好多东西。找个好工作,领份高工资,追求优秀的另一半等等等。

站在食物链的顶端才是人们的终极追求

对,这没错,人才多了,国家才能进一步创新发展嘛,好处是谁都能想到的。

所以,家长们希望孩子,初中要上好学校,高中要上好学校,因为只有这样,孩子高考能考上名校的几率就更大。

好学校就是所谓的师资力量高质量和生源的绝对优秀。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考上名牌大学的机会肯定会大,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但好学校的数量是有限的呀。如果所有的孩子都去上名校的话那也就没有了名校这一说,显然不符合事实嘛。

在这样的生态下,校外的培训机构才遍布大街小巷。家长们都铆足了劲送孩子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家长累,孩子更累

现实情况是,校外培训结构也有优劣之分,就算是同一家教培机构也有大课堂和一对一的区别呀。这直接和家长们的经济情况挂钩。

于是,内卷了。

如今,随着教师轮岗和学生划片区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家长们可算长出了一口气。

教学资源均布化了。

是呀,以后不管怎么样,自己的孩子都是有机会享受那些优秀教师的教学。学生片区的划分更让家长们如释重负。

多好的事,家长们轻松了,孩子们也轻松了。

但是,家长们的初心没有变。

家长们的初心还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可不是嘛,谁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优秀中的佼佼者。

咱们来分析一下:

首先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家长们想要的结果。那么,要达到这个结果需要走什么样的路呢?

改革之前,所谓的走哪条路人们根本不用去想。给孩子买各种各样的课程,线上的线下的,统统都上。

孩子们虽然看着头疼但是在大趋势的惯性下也只能硬着头皮上。

累呀。

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中一部分人达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上了好初中,好高中,最后考上了名牌大学。

上了名牌大学之后有一部分人思想上松懈了。他们想,我的目标就是考上名牌,现在目的达到了,那就玩吧。

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学习其实是一辈子的事情,你的毕业证和当前在学术上的一些优势不可能一直用下去。

你看,在终身学习这一点上他们就已经废了。

还有一部分人上了名校之后突然发现,自己对所选的专业根本不感兴趣,好像也不是自己的专长。

这又造成了一种社会现象,许多人在毕业之后并没有选择专业领域内的相关工作,而是干了其他的行业。

源头就是当初他们只是把目标单纯地定位为上名牌。结果是自己真正感兴趣所专长的领域没有得到充分发掘发挥。

当然了,这只是部分现象。大部分人还是养成了终身学习的习惯并在自己的领域内有所建树。

这条大众蜂拥而上的路成就了一部分人,但也让一部分人失望而归。

再说另外一条路。

家长们希望的结果不变,还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这条路咱们以举例说明。远的近的咱都说。

韩信是个军神,这是不争的事实,因为他已经用一场接一场的胜利证明了自己。

历史上早期的韩信是个什么状态呢?

种地、经商、考公务员都不关心,只是一头埋在兵书里。因为他发现自己在军事领域有异于常人的天赋而且自己也十分喜欢经常着迷。

于是,他长期将学习军事和兵法这件事坚持了下来。

在众人眼中,韩信就是一个傻子。

但韩信最后在军事上成了神。

▲钱钟书先生  图源/网络  侵删

钱钟书先生,1929年考入清华时数学才考了15分。可他并不意外也不沮丧,因为他知道,数学是自己再怎样努力都无法超越别人的学科。

当他发现自己擅长的学科是国文和英语时,他就毫不犹豫地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这两门学科中。

对,先生是用国文和英语方面的优势补齐了自己在数学方面的短板。

在保持优秀的同时钱钟书先生将自己一生的精力都投入了到了文字的海洋里。

于是,《围城》成了文学史上的一座山。

前些日子北大的“韦神”突然走火。数学天才的标签立刻让他在网络上成了红人。

韦东奕为什么会有现在的成就,原因就是他包括他的家人早就发现了他在数学方面的天赋。

那还等什么?培养吧。

杨振宁先生也是早就发现了自己在数理方面的造诣,所以,不管多难都始终坚持走了这条路。

后面那些让人高山仰止的科学成就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是学科类的路,还有艺术的。

▲韦东奕  图源/网络  侵删

歌手阿杜,很早就发现自己有唱歌的天赋,所以他在建筑工地上的时候都没有放弃唱歌这条路。

那时候他也就当个兴趣爱好罢了。

但重要的是他坚持了。所以才有了后面的走红。

还有大家都熟悉的大衣哥朱之文,虽然年收入只有五千块钱却始终将自己爱唱歌的爱好坚持了下来。

当别人骂他是个傻子的时候他始终是淡淡一笑继续唱自己的。

你能说他的走红和现在的成就只是偶然吗?

还有王宝强,吴京,这样的例子能举出一大堆来。

道理永远只有一句:兴趣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你能早点发现自己孩子身上的优势和他所热爱的领域,不管是学科的还是艺术的,你都应该感到庆幸。

有些人终其一生都没找到自己所热爱所擅长的领域呢。

所以,这又是另外一条路。结果都是一样的,孩子都成了自己所期望的领域的优秀者佼佼者,工作干得开心的同时还满满的幸福感,多好。

北大曾发生过两起轰动一时的新闻:陆步轩毕业后卖猪肉去了,周浩从北大退学上技校去了。

持主流观的众人都骂他们傻,脑子有问题。但结果是,陆步轩现在是企业家,周浩在自己喜欢的机械专业领域有了很好的成绩。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他两比谁都明白,有些路不适合自己走

周浩在北大的生命科学专业过得很不开心,但在技校的机械专业领域他成了行家,还收获了成功感,满足感,幸福感。

结果也是成功呀。

你看,世上路千万条,大家想要的结果都是成功和幸福,但前提又是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在所有领域都成为佼佼者,那为什么不走那条自己热爱又擅长的路呢?

再说,有时候你所认为的名校也没有你擅长并喜欢的专业呀。

家长和孩子最后都选择了名校而忽视了自己,到最后实际上是自己辜负了自己。

▲王宝强  电影《hello!树先生》/剧照

曾经有一次和别人聊天,他说自己孩子现在学科成绩并不好,也不是自己不关心孩子不努力的问题。所以他就想,如果继续还是这个局面,那他后边就会将孩子送去技校学习,因为,他发现孩子的动手能力很强。

你看,这位家长的理念多么开明,他的眼光并不在一城一地上面而是直接看结果,然后找适合自己通往那个结果的路。

那为什么大家都喜欢走大众化的那条让孩子各种培训然后上名校的路?

因为那是一条人人都想走、都在走、众人趋之若鹜的路,而且,许多人也因为这条路取得了成功。

这条路的标签是:模式、经验、可复制。

于是大家就都去复制了。

搞得大家都很累。结果呢,得不偿失。

强调一点,如果你发现你的孩子在数学、物理或者其他学科有一定的天赋,那么你还得投入。

你不能放任让孩子自己闷头在那盲目的学呀。

有专门的培训手段更好,没有的话你还得自己上手或者买一些相关课程,实在不行了也可以找擅长此学科的亲戚朋友来家里给孩子讲。

因为,你好不容易才发现自己孩子的优势了呀,怎能不重点开发呢?

还有,能让孩子喜欢的学科也一定能引起孩子学习的高度热情,也容易形成他们终身学习的习惯。

这就要求家长们一定要解放思想,结合自己孩子身上的条件特点走最科学、最适合他走的路。包括学科类的培训和艺术类的培养。当然,前提是别让孩子压力负担过重。

人才是国家的未来,而家长也是那个重要的参与者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和“在看”。谢谢!

/

推荐阅读:

原生家庭对曹德旺的影响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

图源:网络,侵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