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军江忠源七兄弟的悲壮人生:瓦罐不离井口破,武将难免阵前亡

在今天的湖南新宁县白沙镇杨溪村,有一个江家祠,对于当地江家人来说,江忠源、忠濬、忠济、忠淑、忠义、忠信、忠珀七人是这家祠堂里的极为重要的人物。

熟读后便知,太平天国里有很多很多英雄人物,很多悍将,而其天敌湘军当中,同样也有很多英雄人物和名将,江忠源就是一个代表。更令人想不到的是,江忠源家竟然有兄弟七人先后效死疆场,建功立业。

一、江忠源

江忠源(1812年-1854年),排行老大,早年中了举人,由此可知他是个很聪慧的人,但是他生性刚直豪爽,有大志,不拘小节,吃喝嫖赌都养成了专业。上京城后,没考中进士。于是在京城一边吃喝嫖赌,一边广交好友,老乡曾国藩就是好友之一。

江忠源有忠义的人格:“包送灵柩江岷樵(江忠源字岷樵),代写挽联曾涤生(曾国藩)”,对于这一点,有学者评价说:“对于在京师贫病而死的朋友,更需要的是他所出的力量和棺椁送归故乡,而不是一副花里胡哨的对联,因此,他与曾国藩在俗世传说中的人格之高下,立显毕见”。

当然,曾国藩非常看好江忠源,并断定:“吾生平未见如此人,当立名天下,然终以节烈死!”

太平天国起义点爆后,已有镇压农民起义经验的江忠源迎来了机遇,他组建的新宁勇、楚勇就是老湘军,也被称为湘军鼻祖,江忠源率领楚勇初战太平军就取得大捷,在广西蓑衣渡重创太平军,还使得南王冯云山亡故。

接着战长沙,守南昌,再战庐州,太平军走到哪,他就奉陪到哪,而且整个清军中,只有他所率楚勇能挫败太平军。

不过,他被终结在安徽庐州。胡以晃率精锐太平军围攻,而庐州知府胡元炜叛变,援兵不济,自身兵力太少等,这些使得江忠源有心无力了,败亡得有点冤。

太平军攻破庐州后,江忠源在巷战中身受七处创伤,最后投入水塘自杀,时年42岁。

他生前已是安徽巡抚,也是整个湘军系统里最早得巡抚衔者。

死后,清廷追赠他为总督、骑都尉兼云骑尉世职,赐谥忠烈,并将他的灵位安放在昭忠祠中。

二、江忠济

江忠济(1820—1856),江忠源之弟,早年跟随大哥江忠源征战,太平军攻打长沙时,他一人堵住一个大缺口,杀死了几十个太平军,从此悍勇之名传于全军。

江忠源死后,江忠济率领一部楚勇继续征战。1855至1856年年间,西征太平军势头正猛,韦俊占据武昌,胡林翼反攻不下,石达开为解武昌之围,于是转兵攻打湖北通城、崇阳,意图进入江西,转移清军视线。江忠济受令率军前往救援通城,几番交战之后,江忠济先胜后败,被太平军包围,他率部下血战了三日,随后全部战死。

江忠济年仅36岁,清廷赠他按察使衔,予骑都尉世职,谥壮节。

三、江忠濬

江忠濬(1815年-1874年),江忠源之弟,早年也跟随大哥江忠源征战,江忠源被困庐州时,他回老家再招募勇士一千,前往救援,但没能救下江忠源,只好收拾残部,并发誓要和太平军死战到底。

1859年,石达开率主力攻打湖南宝庆(今邵阳),江忠濬率军保卫家乡武冈、新宁一线,使得太平军攻打三月却无法取胜。

同治元年(1862年),江忠濬受任安徽布政使。此时太平天国开始走向败亡,江忠濬也开始由治军转向施政,1864年,江忠濬算是见证了太平天国的覆灭,后在广西布政使任上和巡抚不和,被解职而归乡,1874年病逝,享年59岁。他是江家七兄弟中最长命的,也是唯一一个善终的人。

四、江忠淑

江忠淑,生卒年不详,字幼陶,为江忠源之四弟。早年也跟随大哥江忠源征战,不久战死。

五、江忠义

江忠义(1830-1863),字味根,为江忠源的堂弟。

1852年,太平军围攻长沙,江忠义跟着江忠源的“楚勇”前去救援。这是江忠义初次上战场。

江忠源战死庐州后,楚勇一大主力由江忠义统率,继续和太平军抗衡。

1855年,江忠义协同提督和春攻打庐州,为了为兄长江忠源报仇雪恨,他请为先锋,率兵猛攻得胜门,战斗中左目中弹 ,血珠迸出。

1857年,江忠义回归湖南省内,负责境内防务。

1859年,石达开西征进入湖南,江忠义便成了他的一个重要对手,直到最后把石达开赶入四川。

1864年,江忠义率军在江西和太平军交战,并大败太平天国堵王黄文金,后又救援安徽青阳。不过,此时江忠义因为连年征战而患上了重病。

1864年,江忠义重病难愈,去南昌就医,在半路的吴城病死,年仅31岁,清廷依总督例赐恤,赠尚书衔,谥诚恪。光绪十一年(1885),加赠太子少保。

六、江忠信

江忠信((1837-1856),字诚甫,为江忠义之胞兄,也是江忠源的堂弟。

15岁就跟着江忠源前往广西抵抗太平军,非常英勇,经历了蓑衣渡之战。不过年少时曾犯过军法,差点被江忠源营前正法。

江忠源困守庐州,江忠濬要江忠信摸进庐州城送信,他带着10个人混进城,来到江忠源的身边,后江忠源在城破时把他赶走。后继续和太平军交战。

1856年,跟随清军将领秦定三攻打桐城,连破太平军16座营垒,太平军出城决战,江忠信一马当先,冲向敌阵,太平军用火炮猛轰,江忠信的左腋被炮子击穿,立刻阵亡,年仅20岁。

清廷赠云骑尉世职,谥忠节,附祀忠源专祠。

七、江忠珀

江忠珀(1839?-1868),江忠源堂弟,早年从军,积功至记名提督。

1868年,率军进剿贵州苗民起义,攻克镇远、府卫二城,随后在战斗中中炮身亡,谥“武愍”。

总体来看,江忠源七兄弟都是效死沙场,虽然他们的“忠”是服务于腐朽黑暗的清朝,也靠疯狂镇压起义军而闻名,但是,抛开这些,换个角度来看,江家兄弟也不失为英雄豪杰和当世猛将。

然而,瓦罐不离井口破,武将难免阵前亡。

江家兄弟之所以出现6人战死,1人善终,平均寿命约38岁的情况,就是因为他们选择了效命战场,其对手太平军也是兵多将猛,双方交战,自然也是一场长久的、残酷的较量。

从来,武将出世,杀戮便重。

一将成名也万骨枯,相比之下,死去的普通兵士更是数不胜数。

曾国藩兄弟也好,李鸿章兄弟也好,江忠源兄弟也好,都是都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只不过江忠源兄弟没他们那般幸运和成功罢了。

(0)

相关推荐

  • 集富二代武秀才猛将于一身的太平天国初期诸王之一的胡以晃

    原创2021-09-01 12:27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句马克思的著名论断就是再过千年亦不会过时.由洪秀全.杨秀清等领导发动的太平天国金田起义之所以顺利爆发,亦证明了马克思 ...

  • 湘军楚勇精捷营

    咸丰7年(1857年)3月,楚勇首领刘长佑在江西袁州(宜春)被太平军打得惨败.刘长佑被太平军追杀,绝望之中下马提佩剑准备自杀,当时刘长佑的副手族叔刘坤一及时制止,大呼:"味根就来,子墨(刘长 ...

  • 三河镇之战有多惨烈?六千湘军覆灭,李续宾战死,曾国华生死成迷

    原创2021-09-27 11:39· 咸丰八年(1858年)八月,太平军集结重兵,在忠王李秀成.英王陈玉成的率领下对清军江北大营进行了集中攻击.因太平军精锐被悉数调到天京(今南京)周边,导致安徽兵力 ...

  • 陈玉成错信苗沛霖轻易入寿州,城外两千太平军精锐不战而降

    [太平天国系列355,小佛说史原创作品,请勿转载] 陈玉成是太平天国后期非常有名的将领,然而,他这个英雄人数最后却因为太过于自信栽倒在了叛徒的手中. 1859年秋冬时节,湘军在曾国藩的指挥下向安徽重镇 ...

  • 江忠源兄弟悲壮的人生:都打过太平军,3人战死沙场,仅1人善终

    太平天国自起义以后,面对的是源源不断的清军.清军军队构成主要是八旗与绿营,然而从道光末年到咸丰初年,绿营的战斗力实在是差强人意,一败再败,咸丰皇帝不得不下旨让曾国藩在湖南练团练,而这一练,成就了晚清战 ...

  • 江忠源领导的楚勇为什么能成为太平军的劲敌?

    [太平天国系列156,小佛说史原创作品,请勿转载] 在前面一篇文章中小佛给大家讲述了楚勇是怎样成为太平军早期的劲敌,在楚勇和太平军作战的四年时间中,可以说是达到军事战绩的顶峰:苦战桂林,防御33天:蓑 ...

  • 湘军翘楚:新宁楚勇之三

    湘军翘楚:新宁楚勇之三

  • 湘军为什么会设立水师?只因曾国藩收到了江忠源一封信

    [湘军故事系列6,小佛说史原创作品,请勿转载] 1852年,太平军从永安突围,随即往北进攻桂林,奈何桂林城墙坚固,没有攻下只能选择继续北上进攻全州,经过血战,太平军夺下全州,然而,全州终究是个小地方, ...

  • 江忠源千里扶尸送友

    书接上文 1 从此以后,江忠源和曾国藩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当曾国藩了解到自己和江忠源是远房亲戚后,对江忠源更是另眼相待,俗话说的好,肥水不流外人田,自己人当然要多多照顾. 由于曾国藩的推荐,江忠源在京城 ...

  • 决定江忠源命运之战

    决定江忠源命运之战

  • 蓑衣渡之战:江忠源一战成名,冯云山中炮身亡

    [太平天国系列497,小佛说史原创作品,请勿转载] 咸丰二年四月十四,太平军经过十余天的作战,夺取了广西与湖南交界的全州城,下一步就是离开全州进入湖南境内.故而,太平军花了几天时间将全州城中官衙中的钱 ...

  • 江忠源的悲剧人生:不怪敌人太强大,只怪队友太无能

    [太平天国系列456,小佛说史原创作品,请勿转载] 小佛就最近看的比较多的是太平天国第一次西征的资料,在看到江忠源命丧庐州(今安徽省合肥市)时,脑袋里突然不由得蹿出了一句话:江忠源实在是太悲剧了,真是 ...

  • 栗江风韵第七期

    一. 挽崔远久老大人诗词 挽崔公远久老大人 文/朱红 不測英靈逝,軍魂永未失. 家倾無主骨,天撼少德師. 風捲雲驚悚,道终軆安息. 哀鸣腸断曲,悲痛泣成詩. 敬挽崔公远久老大人 文/吴贤兵 二月东风恶 ...

  • 《徐霞客游记》溯江纪源全文,翻译赏析

    [原文] 江.河为南北二经流,以其特达于海也.而余邑正当大江入海之冲,邑以江名,亦以江之势至此而大且尽也.生长其地者,望洋击楫,知其大不知其远:溯流穷源,知其远者,亦以为发源岷山而已.余初考纪籍,见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