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情并茂、形神兼备——赵燕侠的表演特色
![](http://pic.ikafan.com/imgp/L3Byb3h5L2h0dHBzL2ltYWdlMTA5LjM2MGRvYy5jbi9Eb3dubG9hZEltZy8yMDIwLzExLzA3MTIvMjA2NzMzNTg4XzNfMjAyMDExMDcxMjI5MDk4OTk=.jpg)
声情并茂、形神兼备——赵燕侠的表演特色
吴大棠
赵燕侠嗓音浑厚明亮,音色圆润甜美,行腔委婉动听,念白清晰悦耳,早已为人们所公认。赵燕侠就是凭着自己的嗓音特长,牢牢把握住人物性格特征,根据剧情的发展、感情的变化,因人设戏,按情设腔,在戏曲舞台上鲜明地塑造和刻画了众多不同性格、不同遭遇的艺术形象。无论是在诸如《白蛇传》中“小青妹且慢举龙泉宝剑”和“别叫娘在雷锋塔下永沉埋”等成套大段的唱腔,或是在类似《玉堂春》中“来至在都察院”等几句“散板”的小段,她都能运用丰富的声腔艺术,恰到好处地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做到了以声传情,声情并茂。
在我国京剧史上,赵燕侠以敢于改革、勇于创新的精神,建树起具有自己独特风格而又被广大观众所热爱的“赵派”声腔艺术。她对京剧的音韵十分讲究,不仅掌握了“五音”(齿、喉、唇、牙、舌)的发音部位和“四呼”(开、齐、合、撮)的吐字口形,而且在所有的唱段中都较好地掌握了南北各个地方的四声调值,并将“北京音”、“中州韵”和“湖广音”巧妙地揉和运用。因此,她的唱念,音准腔美,韵辙清晰,尖团分明。另外,她在某些唱段中又不完全死扣“平、上、去、入”四声,为发挥剧中人的思想感情还必须有所变化,灵活运用,故而在四声的基础上蜕化出十几声,以适应同声字碰在一起时的变化。如在《玉堂春》一剧的唱段中。曾多次出现“雁林”二字,甚至在一段中反复出现两三次。如果一成不变的按四声演唱,必然腔窄味乏。赵燕侠却充分运用了百转千回的声腔艺术,使之有变化、有对比,把几处“雁林”二字长的各不相同,既增添了强调色彩,又丰富了字音的领域。
京剧旦行中的青衣、花旦,历来唱念习惯于“轻启朱唇、慢吐珠玑”,故而多有嘴张不开、声放不远、有音无字、词意不清等缺陷。赵燕侠却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而是按照中国文字标准发音的规律,对京剧旦角的发音吐字作了科学的改革和大胆的尝试。为了使观众听得清楚,她在唱腔念白方面采取了大小嗓并用,真假嗓结合,而又以小嗓、假嗓为主的发音方法,刚柔并蓄,粗细相生,寓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同时,赵燕侠一般不主张使用韵白上口字。诸如京剧传统唱念中,把“脸”念成“俭”,将“喊”读作“显”等一类上口字,她认为这些已落后于时代,今天的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既不易于接受,反误以为是别字。所以,她极力提倡使用近代汉语的发音方法,采取京音韵味,尽量突出语言的时代感。因此,她在唱腔上,注重按字行腔,腔随字出,抑扬清晰;在念白上,讲究咬字准确,吐字干净,顿挫分明。纵观赵燕侠所演出的剧目,她的唱念常常是布局精巧,疏密有致,出字畅朗,行腔悠扬,旋律委婉,韵味无穷,完全摒弃了京剧旦角传统唱念上的音窄、味乏、声单、字浊等不足之处,从而达到了字正、腔圆、板清、气匀、情真、韵美的艺术高度。不仅如此,赵燕侠还善于用表演动作来辅助文字语音,从而诱导观众进一步加深对剧情的理解。她按照唱词的意思,伴随唱腔的旋律,紧密配合着面部的表情,身段的表演,使词与曲,声与情,和谐统一,相得益彰。难怪有不少观众反映:看赵燕侠的演出,听她的唱念,我们不用看幻灯字幕就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赵燕侠特别强调“神到戏足”。她每一场成功的演出,都是经过如下几个步骤完成的。即:“定神扮戏候场”、“提神带戏上场”、“拢神入戏开场”、“传神托戏收场”,从头至尾,她都以饱满的神情,通过唱、念、做、舞浑然一体的表演,把观众的注意力紧紧吸引到舞台上,一同进入戏的境界,让观众的情绪始终围绕在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上。
看赵燕侠的演出,丝毫没有“散神走戏沓场”的痕迹,一句唱腔的结束,决不是片刻的喘息,她认为这正是表演的继续,是承上启下、贯穿全剧的“戏胞”。因此,伴随乐队弹奏的“过门”或“行弦”,她都能赋予细腻的表演,以深刻揭示人物内心的活动,做到了神不散、戏不断,剧情连贯,从而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
中国戏曲有这么一句诀谚:“形三劲六、心意八、无形者十”。赵燕侠成功的演出使形、劲、神、情巧妙地交织在一起,既传形、传意,又传情、传神,做到了形似神是,风态流动,以声情并茂、形神兼备的精湛表演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