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避暑哪家强?冰块、冰酪、避暑山庄,你喜欢哪个?

有人问:是古代的夏天热,还是现在的夏天热?

很多人都认为是现代热,其实并不然。

古代虽然没有汽车排放,森林覆盖率也很高,但没有空调和电扇,太阳也相当的任性,不比现在的炎暑天凉快多少。

科学家竺可桢对中国五千年的气候变化进行推论,认为古代大部分时间的年平均气温高于现在2℃左右。

气候学家也认为,乾隆年间的最高气温可达44.4℃,比现在可高多了。

天热,又没有发达的医疗设施,古代人在夏天的死因多半是中暑。

大诗人苏轼就是高温中暑去世的,雍正年间的北京城,每年因酷暑死亡的就有上万人。

这么热的天,古代人如何降暑?

在古代想要真正意义上的消暑,只有皇宫贵族才能享受到。

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人使用冰块来降温了,但古代人没有电夏天的冰从何而来?

冰块是在冬天储存而来。

商周时期人们就掌握了“藏冰避暑”的绝技,周王室为了保障夏天的冰块充足,不仅设计了专门的冰窖,还设立了“冰政”作为管理部门和“凌人”作为官位。

当然这个工作并不是只有夏天才能干活,他们在冬天最寒冷之时就要把天然的冰块运送到冰窖里存起来。底下要铺满新鲜的稻草和凉席,冰面上用树叶等隔离气温的材料覆盖,等所有工作都做好后密封,等来年夏日再打开。除此之外“冰政”部门在夏天会举办隆重的“颁冰礼”,官员根据上一年对朝廷的贡献和本身职位的高低分到相应的冰块来解暑。

到汉代避暑纳凉的方式更为多样,这已成为皇宫贵族、达官贵人在夏天重要的一种生活方式。

汉代的皇室有专门供乘凉的清凉殿,有降温的石头床,有冰块,还有人扇扇子。

作为皇帝,还有专门的“龙皮”降温,据传就是蟒蛇皮,降温效果很强。

唐朝还有和水车很相似的降温设备,用冷水循环降温,效果也很好。

在清朝最出名的避暑方式莫过于避暑山庄了。在康熙年间,皇帝率人外出巡视时发现一处宝地,四周有山有水,人少景美还有一洼温泉。康熙皇帝就在此建造了一座历经三朝皇帝历时89年的避暑山庄——热河行宫。

可惜的是这座皇家避暑胜地,最后变成了逃难之地。道光皇帝登基后,清朝落寞鸦片战争爆发后,这座行宫40年未打开。再次开启大门是咸丰皇帝带着妻儿来此避难。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也是在这里签订的。新中国成立后热河变成了承德市,这座行宫改名为承德避暑山庄,在今天依旧游人如织。

普通老百姓又是如何降暑呢?

古代的老百姓与达官贵人的条件可谓是天壤之别。

民间最流行的纳凉产品非竹制品莫属了,例如竹扇、竹席、竹帘、竹夫人等等。

当然没有好条件避暑,不出去晒太阳不就好了。古代的农民在夏令时会更改自己的生活习惯。日出而归日落而作,太阳还没升起时就开始干活,等到九十点太阳猛烈再回家吃饭休息。下午三四点太阳落山前再出去干活,一直干到看不清天色为止。

进入炎热的伏日后百姓会吃一些消暑的食物,从中医上讲这也是食疗保健的一种方式。寻常人家会把新鲜的果蔬放入井水或者山泉水中,给水果降温吃起来更加凉爽。

现代的冰淇淋是从欧洲传来,而它真正的“祖先”是中国的冰酪。南宋诗人杨万里曾写过一首赞赏“冰酪”的诗:“似赋还成霜,才凝又欲飘;玉来盘底碎,雪到口边消。”马可 波罗来中国后品尝到由牛奶、果汁、冰块等调料制成的时髦饮品。马可 波罗回国时把这一技术也带回了意大利,几百年后的英国人研制出今天的冰激凌。

最后

关于夏天最深的记忆永远是孩提时期,在乡下的夜晚,坐在藤椅上一手拿着团扇,一手吃着冰棍,抬头是漫天的繁星。

随着年龄的增长,再也没有静下心来消暑的日子了。

古人说:心静自然凉,真正意义上的凉爽还得从心开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