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励志的草根书法家,隶书横扫“中书协”!
111
沙孟海在谈到清代书人时说:“公推为卓然大家的不是东阁大学士刘墉,也不是内阁大学时翁方纲,偏是那腾杖芒鞋的邓石如,确为至评。“作为引领新风的人物,即便是高傲的赵之谦,对邓氏也极服膺,称:“四体皆精,国朝第一'。
邓石如
邓石如乃“千百年来冰翁之集大成者”。
——康有为
邓石如,安徽怀宁人,原名琰,字石如,号顽伯,完白山人。邓石如为清代碑学书家巨擘,擅长四体书,尤长于篆书。工刻印,出入秦、汉,而自成一家,世称“邓派”,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时人对邓石如的书艺评价极高,称之“四体皆精,国朝第一”。
-闻邓石如好评-
“神品第一。”(包世臣《艺舟双楫》)
“千数百年无此作矣。”(刘墉陆锡熊)
“此江南高士邓先生也,其四体书皆为国朝第一。”(曹文埴)
“国朝人书以山人为第一,山人以隶书为第一;山人篆书笔笔从隶书出,其自谓不及少温当在此,然此正自越少温,善易者不言易,作诗必是诗,定知非诗人,皆一理。”(赵之谦)
“清代书人,公推为卓然大家的,不是东阁学士刘墉,也不是内阁学士翁方纲,偏偏是那位藤杖芒鞋的邓石如。”(沙孟海《近三百年的书学》)
-赏邓石如篆隶-
赠华南学长篆书七言联
纵113.5厘米,横29.7厘米
安徽省博物馆藏
代毕沅书邓氏祠堂篆书八言联
纵194厘米,横27.8厘米
安徽省博物馆藏
曹丕自叙篆书轴
纵158.5厘米,横59.5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赠颐齐大人篆书文轴
纵117厘米,横74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隶书镜铭轴
赠肯园四体书册隶书
纵31.5厘米,横16.5厘米
无锡市博物馆藏
邓石如书法以篆隶最优,主要在于小篆。他的小篆以斯、冰为师,结体略长,富有创造性地将隶书笔法糅合其中,长锋软笔,提案起伏;线条圆润厚重,雄浑苍茫,臻于化境,开创了清人篆书的典型。隶书则从长期临习汉碑中获益,能以篆意写隶,又佐以魏碑的气力,风格自然独树一帜。
-观邓石如刻印-
淫读古文甘闻异言
一日之迹
上海博物馆藏
邓琰之章
新篁补旧林
被明月兮佩宝璐驾青虬兮骖白螭
以介眉寿
邓石如的篆刻艺术在四十岁以后得到了转变性的飞跃,他在书法上力求优入法度,师法古人,篆刻同样如此。邓石如将篆书融合到篆刻之中,参入汉碑额隶。其篆刻以笔法刀法写意融合,风貌游刃徜徉,圆劲刚健,朴茂沉雄,结体布局上同样运用了疏密配置的匠意安排,神闲意浓,错落参差。他自己曾说:“刻印白文用汉,朱文必用宋。”
-聊邓石如书论-
邓石如首创“计白当黑”理论,要求首先做到字字分明,把笔不到而意到的道理向前推进一步。他认为“求规之所以圆与方,之所以为矩者而摹之”,同时在《与毕沅书》中提出:“字画如河海,不得其航,终望洋而兴叹也。”他认为“读书须极熟,然后得尺则尺,得寸则寸,久之自不能舍”。最让世人称赞的是他的“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的理论,这是专指书法结构和布局的。邓石如通过自己实践,使得哲理、画理、书理相参,理论的升华同样促进了他的创作实践。
纵观邓石如的艺术成就,最大的突破在于实现了书法与印章的统一,这种统一不仅仅是使书法和刀法的笔意相通,而且是从印章的整体来体现书法的意味。邓石如为清代篆刻艺术的发展创造了新的篇章,对后世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