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A136: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读《水墨青花,刹那芳华:林徽因传》

文/望月听雪

“轻吟一句情话,执笔一副情画。绽放一地情花,覆盖一片青瓦。共饮一杯清茶,同研一碗青砂。挽起一面轻纱,看清天边月牙。爱像水墨青花,何惧刹那芳华。”——徐志摩《水墨青花》

林徽因,从民国的时代款款走来,清风徐徐,袅袅娜娜,灼灼芳华。“你若安好,清风自来。你就是那人间的四月天。她是一个美丽的女人,也是一个温柔的母亲;她是一个心性敏感如花蕊的诗人,也是一个才华横溢惊世人的建筑学家;她是一个被诸多精英男人追捧欣赏的名门淑女,也是一个眼光卓越胸怀坦荡的传奇女子。”“人们往往只看到她灼目的完美,对她的坚持与无奈却一无所知。我们需要的,从来不是一段没有灵魂的旧事,而是一场动人心扉的爱和坚守。”

让我们一起走近那个动荡不安又蕴藏着无数可能的年代里、那个绚烂迷离的时代,走近那个美丽神秘的诗人,碰触一些奇异美好的灵魂。“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林徽因

“在光影怡怡的可人中,和谐的轮廓披着风露所赐予的层层生动色彩,无论哪一个巍峨的古城楼或者一角倾颓的殿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于歌唱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西湖花港观鱼林徽因镂空纪念碑上,她的倩倩剪影被这段文字环绕。“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六月的西湖之畔,二十世纪之初,一个灵动的婴儿降生了。“思齐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祖父带着对这个孙女的殷殷期盼,取名“徽音”,希望她能像周文王的祖母和母亲一般,以美德涵养后世。后由于常被人误认为当时一男作家“林微音”,故改名“徽因”。

徽因的童年因了母亲的缘故是黯淡的,字里行间能看到这个小小女孩的早熟,12岁给父亲的回信中写:“天下事,玄黄未定,我又何去何从?念汝读书正是及时。蹉跎误了,亦爹爹之过……春深风候正暖,庭花丁香开过,牡丹本亦有两三葩向人作态……”这个年龄的女孩原本是捧在手心的花骨朵,而徽因已经开始了对于自己将来的所思所谋,对于进学的渴望。

林徽因15岁,天真烂漫。梁思成18岁,翩翩少年。那年的夏天,两个少年第一次见面,青梅遇见竹马,两小无猜。那个夏天因了这次初见,在彼此一生的记忆里均是最美好的回忆,然,彼时,一切还没有尘埃落定,两个人的人生还在不同的轨迹上继续着,许多故事,还未发生。

旅居伦敦的日子里,林徽因邂逅了徐志摩,一个热情奔放的诗人。这段姻缘有缘无分,因了年龄的悬殊,因了徽因儿时家庭的阴影,因了林长民的决绝,在徽因回归故里的那天画上了句号,独独留下诗人伤心的文字,“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射在你的波心。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归国的徽因,自然与梁思成形影不离,徽因谈起自己对建筑学的向往之情,梁思成才知道建筑学是结合艺术和工程技术为一体的学科,他虽不懂建筑,但在美术方面很有天分,绘画亦有些基础,便定下了学建筑的理想。这个最初为着爱情做的选择,最终成就了一位建筑学的专家。

泰戈尔、林徽因、徐志摩,一位白髯老者,一对青年俊秀,在历史交汇的瞬间,曾经留下一张岁寒三友的合照,“林小姐人艳如花,和老诗人挟臂而行,加上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徐志摩,犹如苍松竹梅的一幅三友图。徐志摩的翻译,用了中国语汇中最美的修辞,以硖石官话出之,便是一首首的小诗,飞瀑流泉,淙淙可听。”相处日久,情意深重,无话不谈,对于徐志摩之于林徽因的感情,泰戈尔回国之时,留下一首小诗:“天空的蔚蓝,爱上了大地的碧绿,他们之间的微风叹了声'唉!’”

梁思成问:“为什么是我?”林徽因回答:“答案很长,我得用一生去回答……”确如是,一生写就了一段矢志不渝的情比金坚。

苏尹以林徽因从出生到去世为时间线,其中穿插其诸多好友的趣事,把林徽因的一生用委婉而诗意的语言呈现出来,文字细腻灵动,仿佛带着读者走进了民国时代,与林徽因面对面娓娓而谈一般。旷世的情缘,一笔丹青书写的灼灼芳华。“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