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新译》第四十一章:知己不知则无不知 2024-05-16 06:50:34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注解】1、知不知:知道自己不知,包括两种状态:一是认识到我们原来知道的并不是这样。我知道的部分我认可,但我不受它限制。二是知道还有未知的。不知代表着未知的未来,代表无限的可能性。2、上:最好。3、不知知:不知道却自以为都知道,也包括两种状态;一是把不知当作知,假知;二是不接纳自己不知。4、病:患,祸患。5、夫唯病病,是以不病:第一个病,名词用作动词,即“把……当作疾病”。这句话的意思是,圣人之所以没有如此严重的问题,是由于他们总是对此类问题保持警惕,所以他们才不会出现这类严重的问题。【释义】知道自己不知,就会敞开自己,接纳真正知的到来;明明不知,却以知自居,则是伪知,是病。所以,能知弱、守弱,是真正的大智慧。圣人之所以有大道,就是因为其“弱者道之用”,所以祸不及身。【释意】六祖有三次不同阶段的开悟体验。第一阶段: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是六祖在一次卖柴的时候听到有人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悟到的。这个时候的悟是思想意识的悟,但没有体证。第二阶段:在拜访五祖之后,被安排去筛米,几个月后写下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名句。五祖问六祖筛米累不累?六祖回答:以心御物,而非以物御心,所以不累。这个时候六祖已经实证了空性智慧。但五祖依旧对六祖评价“尚未见性”。是夜,五祖为六祖讲《金刚经》,又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六祖感慨“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不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这个时候,六祖才真正的开悟了,因为真空中生出妙有。 《道德经新译》第四十章(法篇第四章) 不失其所 死而不亡(原第33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注解】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对外在的“知”是建立在自己内在的观念和信念系统上的。如果没有内知,所有的知都是局限,不能称之为明。2、胜人者有力: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能够超越自己,并带着别人前行,才是真正的力量。3、自胜者强:超越自己的人是强者。4、知足者富:具有丰富意识且可以给出去的人才是富人。5、强行者有志:坚持自己的信念系统直至显化。强,行动坚定地锚定在新的信念系统之中,这是真正的有志。6、不失其所者久:锚定自己的内在,秉道而行。7、死而不亡者寿:身体等有形的部分可以消亡,精神的部分可以永远流传。【释义】能看懂他人或外在事物的人是智者,但能清晰明白自己的人是觉者。战胜他人只能证明你有力量,但不断超越自己才是强者。一个有丰富意识的人是富者,一个有持续行动力的人说明其有强大的信念系统。只有秉道才能走得更久,物质消亡而精神不消失的人才是真正的“长寿”。【释意】知是在头脑知晓的层面,而智慧是知行合一,是在行和验证层面。圣人知晓自己对外部知,都是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所加工的知,是有限的知。所以圣人会对外部敞开,通过实践扩大对事物的深度认知。真正智慧的人,既要内观,又要外观,要内外连通一体,内外无二。要既有圣人的格局和胸怀,又有凡人的状态,可上可下,能曲能全。在常人眼中强大是打败敌人。而对老子来说,强大是可以带着敌人或弱者一起奔向更美好的未来。从胜人到自胜,最终达到同胜,才做到真正的天下无敌。 赞 (0) 相关推荐 如何理解“吾性自足”? | 阳明心学问答 发布时间:2021-05-05 问:如何理解"吾性自足"? "吾性自足"是阳明先生第一次明确无误地谈到"心即理","足" ... 《天道》天地不仁,以天下万物为刍狗怎么理解 不要在意世界是怎么样的,反正不是你想的那样,一定要在意自己是什么样的,因为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天地对于万物,就像人体对于细胞,自然而然的新陈代谢,每一个细胞都是一样的,而不是圣 ... 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缘 起 道德经是中国传统文化里作为源头存在的智慧经典,而我本人也是从事传统文化推广的事业,因而有必要加强自己的学习. 道德经,格言小段式,总共81小段,自古以来有太多人对道德经有注解,道德经本人通读过 ... 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不是指的善良,而是指圣人遵道而行的品德 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不是指的善良,而是指圣人遵道而行的品德 《道德经》: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里的“不争”到底是什么意思 《道德经》: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里的“不争”到底是什么意思 《道德经》第七十一章至八十一章解读目录 <道德经>第一至十章解读目录 <道德经>第十一章至二十章解读目录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至三十章解读目录 <道德经>第三十一章至四十章解读目录 <道 ... 《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余者损之,不足补之 <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余者损之,不足补之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 ... 《道德经新译》第七十二章:以道为舟天地遨游 <道德经新译>第七十二章(长生篇第九章) 以道为舟 天地遨游 (原第20章)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善之与恶,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 ... 《道德经新译》第七十一章:宠辱不惊无患吾身 <道德经新译>第七十一章(长生篇第八章) 宠辱不惊 无患吾身 (原第13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 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 ... 《道德经新译》第六十九章:含德之厚精气神足 <道德经新译>第六十九章(长生篇第六章) 含德之厚 精气神足 (原第55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毒虫不螫(shì),猛兽不据,攫(jué)鸟不搏.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pìn)牡 ... 《道德经新译》第六十七章:出生入死远离死地 <道德经新译>第六十七章(长生篇第四章) 出生入死 远离死地 (原第50章) 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盖闻善摄生 ... 《道德经新译》第六十五章:德无不克莫知其极 <道德经新译>第六十五章(长生篇第二章) 德无不克 莫知其极 (原第59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 夫唯啬,是谓早服. 早服谓之重积德, 重积德则无不克, 无不克则莫知其极, 莫知其极,可以 ... 《道德经新译》第六十二章:为道日损无为皆为 <道德经新译>第六十二章(无为篇第八章) 为道日损 无为皆为 (原第48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注 ... 《道德经新译》第六十一章:动反用弱有生于无 <道德经新译>第六十一章(无为篇第七章) 动反用弱 有生于无 (原第40章) 反者道之动, 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注解] 1.弱:柔弱,柔和. 2.有:指意识. [ ... 《道德经新译》第五十九章:弱能胜强柔能胜刚 <道德经新译>第五十九章(无为篇第五章) 弱能胜强 柔能胜刚 (原第78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 守国 ... 《道德经新译》第五十七章:常守道朴万物自宾 <道德经新译>第五十七章(无为篇第三章) 常守道朴 万物自宾 (原第32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