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智对待每一个课堂生成
徐吉华
我校一位教师在执教口语交际《买文具》时,设计了买卖的情境让学生表演。学生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第一位“顾客”说:“阿姨,请问练习本多少钱?”“营业员”说:“小朋友,十元钱。”正当教师夸他们有礼貌时,不知何处冒出一句:“要十元钱吗?”“多少钱就不用管了!”教师对这一“冷枪”显然很不满意,“我们主要看他们是否有礼貌,请有的小朋友不要乱想。”随着老师的斥责,学生真的“规矩”了,之后再也没有质疑、辩驳,始终围绕“有礼貌”练习说话。学生学习的热情骤然“冷”了下来。
无独有偶,在我市英语教学评优课上,一位老师在执教Shopping(购物)时,也创设了购物的情境。营业员(老师)在卖文具盒时,提出需要Tenyuan(十元)。顾客(学生)则不满意地说:“No,fiveyuan(不,五元)”.“营业员”会心地笑了,他没有指责学生的“跑题”,而是抓住这一契机与学生“玩”起了讨价还价,最以Sevenyuan(七元)成交。课堂上一片欢笑,充满了和谐。学生的兴趣更浓了,积极地参与到讨价还价的情景中,在学会购物的同时,也熟练地掌握了英语的购物口语。该课得到了一致好评,获得了评比一等奖。
以上两个案例表明,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乃至整个教学环境的影响是多么巨大!如果教师理智对待突发的课堂生成,灵活地调整教案,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列为学习内容,迎合学生的口味,学生则会充满激情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自然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相反,漠视学生的课堂反应则会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教师创设的情境(模拟生活)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买卖处处存在着讨价还价,引导学生讨价还价则更符合生活实际,使学生在更为“真实的生活”中实践,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如果不尊重客观现实,模拟的生活情境也将缺失“水分”。从教师制定的学习目标(学会购物)看,学会购物不仅包括会使用买卖时的语言,还包括能物有所值地购买商品。引导学生合理地讨价还价,学生在轻松地掌握购物语言的同时,进一步增强了购物能力。这不正是我们开设口际交际课的目的所在吗?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不是书本的“奴隶”,也不是教师的“应声虫”;它强调教师的“教”必须为学生的“学”服务。只要我们从课堂实际出发,积极关注学生的学习要求,及时地调整教学安排,作好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准备,课堂一定会呈现出更加精彩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