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传统地理文化视角下的徽州古村落空间结构解析

胡志鹏崔玲玲

单位: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单位邮编:河北075024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徽州古村落发展的历史背景,而后立足于中国古代传统地理文化思想的基础上,从村落的选址、水系、入口、道路和建筑几个方面分析了徽州古村落空间结构的基本特点。为更好的保护和研究传统村落提供了参考,也为其他为发掘当地传统文化特色的村落的发展规划提供了借鉴思路。

关键词:徽州古村落空间布局风水

中图分类号:TU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ancient village development in Huizhou,and then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ancient village from village location,water system,entrance,roads and buildings based on the ancient chinese traditional geographic and culture. It provides a reference and ideas for protecting and studying the traditional villages and other non-traditional villages.

Keywords:feng shui space layout of ancient villages in Huizhou

一、徽州古村落发展的历史背景

徽州自秦置郡县,距今已有2300余年。先秦时期的徽州处于山越时代,这时期形成的村落属于原始定居型村落,在历经中国历史上三次较大规模的人口南迁之后,徽州村落从定居型村落转变为迁徙型村落。
从南宋到明中叶的300多年是徽州社会经济文化稳定发展的时期,也是徽州古村落稳定发展时期,农耕社会、习尚知书是这一时期徽州古村落的基本特征。明中叶至清中叶徽州社会经济文化达到勃兴鼎盛的时期。
清康熙年间歙人程且硕《春帆纪程》描述了歙县村落盛况,“乡村如星列棋布,凡五里十里,遥望粉墙矗矗,鸳瓦鳞鳞,棹楔峥嵘,鸱吻耸拔,宛如城廓,殊足观也。”据此可见当时徽州村落的辉煌。清中叶以后,徽州古村落逐渐走向衰落,一些昔日辉煌的古村落历经太平天国时期战争的破坏便一蹶不振[1]。

二、中国古代村落的传统地理文化特征

2.1古代村落建设的文化观

人类自出现以来,选择居住环境时的趋利避害之心是人的一种本能反应。
古代封建社会儒家文化的兴起迎合了人们的这种心态,即“风水学”理论的诞生。谈到“风水”,国内学者有着不同的见解,一般认为“风水”就是指“古代人们选择建筑地点时,对气候、地质、地貌、生态、景观等各建筑环境因素的综合评判,以及建筑营造中的布局、某些技术的运用

和种种禁忌的总概括,简单的说就是人们对生前居住环境和身后墓葬环境的选择和处理”[2]。
“风水”是东方文化特有的思维方式,是中国人世代相传的风俗习惯。“风水”甚至被誉为“环境科学”,渗透到风俗习尚与民俗之中。
因此应该客观的看待“风水学”,发扬其积极的成分来指导城镇的规划建设。

2.2古代村落选址原则的风水观

古代村落的选址建设是传统风水思想运用的典型代表。
6000多年前仰韶文化时期的黄土高原的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以及发展至今的宜宾古城就是这种风水思想运用的典型实例(图

1、2)。从图中可以看出居民点位于两条河流的交汇处,即“风水学”中所谓的“合口”形局。

图1古代'合口’形局模式图2宜宾古城位置

古人对居住环境的选择以山水元素的具备为最佳,所强调的就是“关巧相通”之理。所谓“关”指穴位,“巧”指水口,择居之时就是要检查山势与水口之间的关系是否和谐,其实质就是寻求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居住环境,通常称为“枕山环水面屏或背水面街”。
古人讲究居住环境的封闭,“顺局宽旷,则取塘以聚气”,“引沟渠环绕村落而取吉气”[3]。

古人择址以水口为上等之地。水口一般多选择在山脉的转折处或者两山夹峙、清流左环右绕的地方,并修建一些公共性的建筑物,常见的有桥台、楼塔等,辅以树亭堤塘,以增加锁钥的气势,扼住关口。在文化性要求比较高的聚居点处常建有“文昌阁”、“奎星楼”、“文峰塔”、“祠堂”、“风水塔”、“观音庙”等建筑(图3)。
如泉州就有三大水口,以三塔层层引入,构成了城市极为丰富的外部空间形态,三塔构成泉州市的门户(图4)。平原地区的水口常在去水中央立洲或土墩,在其上建阁或庙,由于中国历来有敬祖先的习惯,因而宗祠一般都建在村中此类最佳地段。

图3水口及附带建筑的景观示意图图4泉州三大水口位置示意图

三、徽州古村落的空间结构特点

徽州古村落处处透出了一种朴素的生态观,这种观念体现了徽州人对自然的尊重和对土地的珍惜。村民通过改造水道和借助山势的手段,把建筑、水系、山体、道路等各种造景要素统一协调起来,塑造出徽州特有的古民居建筑群。

3.1总体环境

徽州古村落的建造大多依山傍水、枕山面水或依山跨水,“相其阴阳向背,察其山川形势”,总结出了“藏风聚气”、“负阴抱阳”、“背山面水”、“坐北朝南”等山地、丘陵地区村落选址的最佳模式。现代景观学中对此类模式有十分详细的描述(图5),图中显示村落位于山坡南向,首先能够得到充分的日照,迎接夏季东南向的凉风,同时背面的山体不仅可以阻挡西北的冬季寒风,而且可以保持水土、调节小气候。
南向的水环境可以提供方便的用水条件,还可以为人的生活、动植物的驯养、农田灌溉以及消防用水提供充足水源。

图5徽州村落选址的生态条件

徽州传统乡村聚落还具有仿生学的布局形态,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比如宏村的“牛”型结构,九曲十八弯的水圳形似“牛肠”,月沼状如“牛胃”。溪水经过滤后复又绕屋穿户,流向村南有“牛肚”之称的南湖。围绕水系而建的140余幢水榭民居,鳞次栉比,构成了村落的重点——“牛身”。村中的雷冈山构成“牛头”,村前两棵大树为“牛角”,村西跨溪而过的四座桥为“牛腿”,完整的体现了“牛”形村落的结构形态。

3.2水系的分类

1.水口

徽州村落将水口视为财源茂盛、人丁兴旺的象征。为了满足村民“保瑞避邪”的心理需求,水口的建造成为村庄建设的重要内容。村落水口往往是依山势、水势自然建成。一般有两个功能,一是作为村庄的界限,二是起到隐蔽防御的作用。
村落水口一般建在离村1~2公里处,为村中流水的出口,是村落外部空间的重要标志。村内的拦水坝使留出村的水蓄积在村口然后缓缓流走,这无形就抬高了村内的地下水位,使村中井水丰沛、植物茂盛。
由于水口出口与村落的通行路口方向一致,水口就成为了村落的门户,于是人们对水口刻意营造,在这里建筑桥、台、楼、阁、塔、庙,种植大量树木,留住财气、扼住关口,使村内中的居民生活在一种相对封闭的安全感中。

2.水塘与水圳

水塘和水圳也是徽州古村落水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塘多位于村庄核心地点,靠近祠堂等公共建筑,一般呈方形或圆形,基本是活水,是村庄重要的景观节点。
水塘具有消防、排洪、调节气温、净化水体等多种功能,同时也是村民共享的交流空间。水圳是村落引水的基本手段,一般宽10~30厘米,由地势略高处沿着街道或者巷道顺流而下。它既是引水水道又是路边明沟,穿村而过形成“家家门前有清泉”的村落特色。
村民利用水圳进行日常的洗衣淘米,夏季还成为村民纳凉的天然空调。

3.3入口处理

徽州村落的入口除了设置水口以外,还通常设有牌坊、古树等标志性元素,通过水系、构筑物、植物共同界定村庄的入口边界。入口通常设置在交通便捷和景观特色突出的地段,并借牌坊、亭子等特殊元素塑造村庄肃穆、淡雅之色。
村口空间由各类不同使用性质的建筑及构筑物构成,空间尺度适宜。村落的风水轴线也是贯穿入口广场和村庄的功能轴线,它控制着入口空间以及村内公共设施整体布局的秩序。通常沿着主轴线布局一系列吸引游客的文化和娱乐设施,为游客提供丰富的空间体验。
沿与主轴线相交的其他辅轴线方向设置方便村民进出村落的道路。两类空间轴线共同构筑了村落的整体空间格局(图6)。

图6黟县屏山村布局模式图

3.4道路系统

徽州古村落道路的走向和尺度一般顺应地形,随地形变换,形态各异。
村落路网走向基本结合水圳形成系统,路网密度较高,这不仅为村民步行提供了多方向的选择,而且也体现了村庄内部空间的多样化。
村落街道尺度宜人,道路宽度以0.6~2米为主,有的道路仅能容一人通过。村落道路的另一个特点是道路与水流走向和建筑的布局保持了良好的关系。
道路与水圳始终保持并列走向,二者结合展示了村庄内部线型空间的结构特点。街道宽度、坡度的差异以及与周边不同高度建筑的配合,从视觉上展现了村庄内部多变的空间形态。

3.5建筑布局

徽州民居建筑空间布局体现了“天人合一、形神一体”的整体思想,受楚、吴越、两淮、建安、桐城、徽商几大文化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建筑格局和建筑艺术。建筑色彩的黑白、明暗对比使村庄整体与背景山体和水体相互融合,产生一种浑然一体的原生态景观。

古代徽州城乡住宅多为砖木结构的低层楼房。清代以后,多为一明(厅堂)两暗(左右卧室)的三间屋和一明四暗的四合屋,且一屋多进,各进皆开天井,通风透光(图7)。天井的数量不等,少则2~3个,多则达到36个。雨水通过水枧流入阴沟,俗称“四水归堂”,意为“财不外流”。
围绕天井构成的普通民居大多为三开间,较大点的住宅亦有五开间,这类结构符合徽州人几代同堂的习俗。
院内各进之间有隔间墙,四周高筑防火墙(马头墙),远远望去,犹如古城堡。

(0)

相关推荐

  • 徽州古村落

    鲁晓敏 明清时期,徽商们在外拼搏奔波,成功后又携带着大量财富,回到故乡大兴土木,修建起无数深宅大院.壮丽的祠堂和巍峨牌坊--它们被世人誉为"徽州三绝",并与随之应运而生的木雕.砖雕 ...

  • 中国传统村落(第一批)安徽省---古徽州村落~唐模村

    说起唐模,并不陌生,因为它就在我家附近十公里处,随时去玩都非常的方便,如今的高速,高铁都在附近,潜口下高速过去一下就能到! 那么唐模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村子?唐模村是一个千年古村落,从唐朝就开始有,随着 ...

  • 画中的徽州印象

    超人阿Q 前天 阅读 726 关注 来自话题 #最美中国,游在中国 14.2万篇 古徽州,今分属安徽丶江西两省,并分隔为黄山市.绩溪县(宣城市)与婺源县(上饶市).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 ...

  • 【大儒·思享会】第二期预告: 中国传统文化视角下的青少年抑郁与空心病

    【大儒·思享会】第二期预告: 中国传统文化视角下的青少年抑郁与空心病

  • 儿童文化视角下的幼儿园教学活动

    黄敏君 上海市特级教师.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教研员.教育硕士,浦东黄敏君学前教育教师培训基地主持人,浦东学前教育协会理事,曾荣获荣获上海市优秀培训者"君远奖"上海市园丁奖等称号. 2 ...

  • 中华文化视角下的“天人合一”

    文 / 陈华文 对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有一种不可忽视的软实力就是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 ...

  • 尚权推荐丨李杰:刑事法官心证形成的关键点——基于庭审实质化视角下说服责任的考察

    论文提要:法官的心证应当靠庭审中控辩双方充分履行各自的说服责任来形成,这也是刑事庭审实质化的应有之义.其一,心证应当形成于控辩双方的博弈,其二,心证应当形成于法庭之上.但反观实践中法官心证的形成过程, ...

  • 教授大讲堂 | 不同文化视角下的数学美

    11月24日,我校第七十九期"教授大讲堂"系列讲座"文化视角下的数学美"准时开讲.本次讲座主讲人是数科学院的魏首柳教授. 魏教授用有趣的图片强调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

  • 中医文化视角下的德智体美劳

    五行学说是研究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内涵.特性.归类方法以及调节机制,解释自然界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及相互联系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用来阐释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抽象概念.五脏是中医藏象理论的概念, ...

  • 文化视角下的河南地名

    江西地名研究

  • 走进传统剪纸文化,以生命繁衍为主题,解析4种吉祥图案

    在我国传统剪纸文化中,吉祥图案从来都占据着一席之位,它大量运用谐音和象征的手法,把纹饰和吉祥意义联系起来,通过明丽的色彩,生动的图像,展现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比如,娃娃坐在莲花上,意为"连 ...

  • 寻访徽州古村落(七)东南邹鲁——歙县(下)

    歙县县城作为古徽州的府治.徽商发源地,县城内的名胜古迹很多,有太平桥.太白楼.新安碑园.紫阳桥.渔梁坝等等-- 2020.10.16 今天时间充裕,一整天都在歙县城里,计划用脚步来丈量这个曾经繁华的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