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的本质是需求的交易
人是社会性动物,总是生活在各种社会关系之中。那个德国的大胡子哲学家,更是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革命家的马克思,一语中的,对人的本质作了深刻而简明的诠释,他说“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一生,其实就是处理好三种关系的一生。其一,处理与自然的关系决定着人的生存,其二,处理与自己的关系决定着人的认知,其三,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决定着人的命运。三种关系决定人生,那些得意的让人羡慕的人的,莫不是处理三者关系的高手。
虽然三种关系都很重要,但犹以与他人的关系更甚。若与他人关系处理的不好,轻者带来心情不愉快,重者会影响人生,更有甚者,会给人生带来不幸。所以,和谐的人际关系永远是人生赢家的第一法宝。懂得交往,明白交道,学会交际,则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前奏。
一位哲人说得好“没有交际能力的人,就像陆地上的船,永远到达不了人生的大海。”人从来到这个世界就开始了人际交往的旅程,直到人生的终点。人生的故事,都是在人际交往中发生的,虽然自己是主角,但离开了配角,故事将不会精彩。人类社会学家甚至认为,没有与别人的交往,人类则无法生存。
交往是人为了满足某种需求而进行的人际间相互寻找和确认的接触性活动,是人生活的主要方式之一。人的社群性决定了没有谁能离开与他人交往而生存。人们从交往开始形成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构成的主要成分包括相互认同、情感相容、行为相近。但最根本的由情感和利益决定。人与人之间的亲近与疏远、合作与竞争、友好与敌对都是心理上距离远近和利益轻重的表现形式。人与人的交往从其性质看,大体可分为亲情交往、共趣交往、功利交往三种类别。
亲情交往主要是指具有血缘关系的家人之间的交往,包括父母和孩子、兄弟和姊妹等直系亲属之间的交往。这是一种比较特殊的交往,其间少有条件,多有义务,讲究奉献,不计回报。既是动物的生命的本能,又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更是文化道德发展的结果。亲情交往不以主观喜好而决定存在与否,不论你愿意不愿意,都得面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注重亲情交往的建设和维护。(左岸记:正因为这样,好的亲情锦上添花,坏的亲情如恐怖如黑洞。)
共趣交往是性格趣味相投、脾气品格相近的人或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抑或互有眼缘互为取悦的人,为了满足自身的兴趣爱好,获得感情联结和情感体验而产生的交往。通常说的朋友间的交往就是共趣交往。其有四个显著的特征,一是共趣交往不以利益交换为目的,一般不涉及到利益交换或者较少涉及利益交换,大多为了感情交流,为了开心愉悦。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智的成熟、能力的增强,社会地位的提高,共趣交往会随之减少。当一个人心智尚未成熟独立时,或是当他社会地位较低、生活不如意时,他需要从朋友那里获得情感上的联结和支持。但一旦他的人格完全独立和社会生存能力足够完善时,他对共趣交往不再看重。或者他非常成功有钱有闲,优雅无聊想打发时光时,他又会特别倾心共趣交往。三是共趣交往层次对等性非常明显。即使有相同的兴趣爱好,但社会地位悬殊较大也难以产生共趣交往。通常人们说的“圈子文化”就包含这一含义。普通人即使你再喜欢京剧,即使你再努力不可能与马云成为票友。其四,共趣交往会随着生活层次和生活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共趣交往是一种比较纯洁的友情式交往。(左岸记:这就是庄子所说的“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功利交往是人们为了达到某一目的,或是为了从对方身上获得某种利益和得到某种帮助而发生的交往行为。功利交往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占比较高,且较为普遍,可以说,人们发生的大多数交往均属此类交往。功利性交往的特点有,第一、突出有用性,目的明确。有用则交,无用不会搭理。而且有用的程度决定交往的密度和深度,即通常说的有用性决定交往的亲疏程度和交情的深度。第二、强调互惠性,双方有利。一时一事吃点亏还行,总让一方吃亏交往不会长久。第三、表现交换性,互为传递。这里交换的内容非常宽泛,包括一切能满足自己需求物质和精神的东西,如语言、知识、情感、物质、信息等。第四、讲究等值性,价值对等。这里的等值非一般商品交易中的价值相同的含义,它依据具体情况和个人评判标准而定。比如,一个有钱的人喜欢看杂耍,那么一个出色的杂耍对他就是有价值的,至于这个会杂耍的人是乞丐还是白领还是小商贩都不重要。这个出色的杂耍同时渴望结交一个有钱的朋友,那他们的价值水平就是对等的。如果这个杂耍不爱钱,更喜欢唱歌,那他们的价值水平则不对等。(左岸记:社会文明程度越高,亲情亲情交往的需求会越低,共趣交往质量会越高,而功利交往需求会越大,为什么呢,因为文明的社会是价值平等的社会,是陌生人之间快速信任的价值交换。)
亲情交往是人类繁衍的需要,是自然赋予生命的活动,我们应该珍惜。共趣交往是人类为满足心灵需求行为,也是精神层面的东西,我们应该培养。功利交往是为了生存的需要而产生交往行为,人是经济动物,功利交往表现了人的本性。我们应摈弃传统文化中,言利而羞涩陋习,对功利交往加以鼓励。无论是哪一类交往,它们都有一些共同的表现。
交往是一种交流。交流是交往的开始,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总是先起始于交流,没有交流就不可能有交往。要学会交往须先学会交流。人们交往过程中会交流信息、态度、想法、心情等等,通过交流,达成一致,形成共识,加深交往。人际之间的交流通常表现为沟通。一个人沟通能力的强弱也代表着一个人交流能力的高低。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其实是在提升自己的处世能力。交流沟通要场景、气氛、情绪要素的把握,注意点头、微笑、倾听、回应环节的运用。交流过程中最犯忌的是交浅言深。
交往是一种交换。这是交往的本质表现,人们之间的交往总是要实现某种有形和无形的东西的交换,没有交换的交往是乎不存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能缺乏价值交换,如果只是单方面的索取,交往的关系注定不能长久。世俗的“礼尚往来”也说的是这层意思。
交往是一种交汇。人总是怕孤独,而人的心灵又总是孤独的。孤独带来的寂寞会消蚀人的心灵。人为了排遣孤独而产生的寂寞,更为了获得某种安全感,会有寻找同类人的渴望,汇入某类人群之中,通常人们说的“物与类聚,人与群分”就是这个含义。这也是人类组织产生的基础。
交往是一种交融。这是交往的最高境界,达到这种境界的交往可以称为神交,身心相通,灵魂相契,生死相融。热恋中的男女就是这类交往。为了某种共同的信仰或主义,建立的某种组织的人们之间的交往也会达到这个境界,如基地组织成员之间的交往,他们会用生命作为代价来实现这种交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无论是交流,还是交换;无论是交汇,还是交融,有两点不能忘,一是不太熟的人之间,别丢了分寸感。一是很熟的人之间,别忘了界限感。
交往是一种交易。这是交往的最终本质,无论掩饰的多么巧妙,人际交往总能找出交易的痕迹,总是为了获得什么而又花费什么而进行的一种活动。人是一种经济动物,人生本来就是一场交易,总会有付出,有成本,并拿去与他人交易,从中有所收获,总希望用最小的付出换取最大的回报。
叔本华曾说过,人年轻时以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以及由此产生的人际关系是理性的,也就是说,这些关系基于人们相同的气质、思维、情趣等等。但年长以后,他才意识到这些交往和关系是现实的,亦即是以某种物质利益为基础,几乎所有的关系都带有这样的基础。大多数人甚至根本不晓得除此之处还会存在别样的关系。
他的话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人际交往实质是一种利益交换。我以为,人际交往的本质就是需求的交易。
2017年9月2日 写于武昌南湖之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