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长讲话哗众取宠不可取
大学校长给新生(或毕业生)讲话本来是一件普普通通的“公事”,但因为特殊的身份、特殊的听众、特殊的背景,使得其成为公众媒体竞相追逐报道的对象。
我一直以为,无论是开学典礼还是毕业典礼,校长(不单单是大学)讲话是对学生进行教育施加影响的良好契机。其实不仅是校长讲话,开学或毕业典礼本身就是一种庄重的仪式,本身就应该有教育意义。因此,校长的讲话备受关注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我读书有限,见识鄙陋,但在我读过的少量教育书籍中,一大批著名的校长在开学或毕业典礼上的讲话都成为重要的教育文献,如,比较早的有梅贻琦、蔡元培、张伯苓、经亨颐、陈鹤琴、胡适、陶行知等,改革开放后的有杨叔子、顾明远、周之良、朱小曼、杨玉良、黄达人……可谓不胜枚举。近年来,由于网络信息的发达,一些校长的精彩讲话一夜之间“爆红”的也不是个位数了。如原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被学生亲切地称为“根叔”,他给学生讲话时,常常多次被学生发自内心的掌声打断。据说在2010年的一次讲话中,全场7000多名学生自发起立,齐声高喊“根叔!根叔!”
(李培根)
为什么“根叔”的讲话如此受学生欢迎?或者可以反过来问,学生究竟喜欢什么样的讲话?我读了“根叔”的讲话稿,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学生乐于接受的校长讲话是接地气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是幽默风趣而不是板着面孔的,是寓意深刻而不是说教的,是激励人心而不是空喊口号的,是直面问题而不是粉饰现实的,是关爱学生生活而不是空谈理想抱负的……。
浏览近年来的校长讲话,总体来说质量上乘。但其中也有少数校长的讲话令人不敢恭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托尔斯泰的这句名言用在评价校长讲话上也是能说得通的。我以为,不成功的校长讲话大约可以归为三类:
第一类,不温不火,不疼不痒,说得全是正确的废话。这类讲话“没有温度”,不去议论也罢。
第二类,为了轰动效应和吸引眼球,刻意地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如“大学的专业90%是没用的,大学生谈恋爱90%是不成功的” ……“在大学期间,你一定要做几件事:……谈一次恋爱”等等都属于这一类。这类讲话虽然有了一定的“温度”,但由于没有把握好“尺度”,尽管可以一时引起轰动,但终究经不起仔细推敲和历史考验。
什么是“尺度”?我的理解是,“尺度”就是“分寸感”,“分寸感”就是讲话人既要力求“精彩”又要符合自己的身份;既要力求“掷地有声”,也要牢记自己的职责。“大学专业90%是没用的”,这或许不是一个假问题,但问题的另一面是,不能因为将来用不上就否定当下学好专业的必要性。更何况“有用”和“没用”本身也是需要辩证理解和看待的。抓住一点,不计其余,大有哗众取宠之嫌。
比如,同样是谈论大学生的恋爱问题,四川电子科大校长李言荣在2014级新生开学典礼上讲的一番话就比较得体,他说,他看到了同学们的“我的大学.我的梦”感到很激动,然而唯独没有一个同学提到“爱情梦”,这让他感到很意外,他说:“其实大学中的爱情也是很美好的”。
再比如,同样的侃谈大学生的爱情,如果是教师代表而非校长,就可以适当轻松一些、活泼一些。2016年厦门大学举行2016届毕业典礼,教师代表邹振东的讲话在网络上“走红”。他说:“当我离开这一所大学时,我可以带走什么?你会发现:你校园带不走,食堂带不走,图书馆带不走,实验室带不走,老师带不走,小师妹你带不走——哦,这个好像可以——无论是小师妹,还是小鲜肉,好像都不算厦门大学的固定资产,唯一的麻烦就是,你可能需要等一两年才能把她(他)带走。”讲到这里,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作为教师代表,邹振东在语重心长的讲话中融入了适度调侃,活跃了会场气氛,“尺度”的把握也刚刚好。
(邹振东)
第三类,一味地迎合学生,取悦学生,与此同时,却丢掉了“引领”、“激励”、“鞭策”这些大学校长讲话应有的蕴涵,如“这不得不提醒××校区的广大男生,如果有相中的学姐,可以考虑抢先下手”。我不知道,作为大学校长,在开学典礼上如此起劲地鼓励新生要对看中的“学姐”“先下手”,其用意何在?意义何在?目的何在?这类讲话失之于缺乏“高度”。
值得玩味的是,“根叔”和这位鼓励新生对学姐“先下手”的校长都是非常了解学生的。如前者在讲话中使用的“俯卧撑”“躲猫猫”“打酱油”“妈妈喊你回家吃饭”“蜗居”“蚁族”“被就业”“被坚强”等,学生听后感觉十分亲切。后者为了准备讲话稿,还专门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取得了不少第一手资料,如哪位新生的年龄最小、哪位学生的个头最高等等。两相对比,我感到,前者了解的是学生的生活以及他们的内心世界,而后者要的是“数据”是“讲话资料”,因而目的不同、高下不同、境界不同。
由此可见,校长的讲话成功与否不在于掌握多少“资料”,更不在于有多少“噱头”,而在于既要有生活的温度,也要有生命的高度;既要有符合校长身份的“尺度”,也要有引领学生精神生活的“深度”。
期待更多的校长讲话成为引领学生成长的“指南针”,当然,前提是校长首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2017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