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的难处你不知,换位而处你也好不到哪去!
《资治通鉴》第30卷,汉纪二十二
汉成帝阳朔二年(戊戌,公元前23年)
【原文】
书奏,天子召见向,叹息悲伤其意,谓曰:“君且休矣,吾将思之!”然终不能用其言。
【译文】
奏章上去后,成帝召见刘向,为刘向的心意叹息悲伤。他对刘向说:“你暂时不必再说了,我会考虑的!”然而最终仍不能采用刘向的建议。
【启发】
这段材料挺长的,是刘向对汉成帝劝谏,说王氏外戚权柄太重,希望汉成帝能够制止一二。
而上面这一段则是全文的节选。
意思已经很明显,刘向的好心,汉成帝感受到了,奈何心有余力不足。
汉成帝很无奈,他哪不想削弱王氏外戚的权柄?他也做了也尝试,最后的结果都是被王凤给围追堵截死。
当他听到刘向这话的时候,其实已经算是麻木。
但是注意对于汉成帝的反应是“然终不能用其言”。
“然终”表示这跨度很长,其中汉成帝也少不了纠结和计算,更体现了他的犹豫,而汉成帝对王氏外戚的这种犹豫和纠结其实贯穿了他整个一生。
而他的犹豫也体现这四个方面。
1.能力不及
当年,秦昭襄王的权力也被外戚给把持,就是电视剧《芈月传》原型宣太后的老家楚国人。
后来还是有范雎主动投靠,才一点点把权力给收回。
可是汉成帝有什么?
空有皇帝名号,手中并没有什么资源。
说白了要人没人,要钱没钱,卡的死死的。
没人出主意,又没人帮忙,还没钱,怎么能办成事?
除非学康熙找小桂子和几个小太监,诛鳌拜,但是可能吗?
2.手脚限制
不要以为皇帝就可以为所欲为。
对于皇帝的限制,也不小。
说上面,有个王太后老太太压着,当年想把王凤给换下来,王太后立马出面一哭二闹三上吊,弄的汉成帝好狼狈。
说制度,朝堂文武大臣对于皇帝,动辄就用天变来说事,只要出现什么日食、冰雹、暴雨,就是你皇帝乱来,老天在示警。
其实看《资治通鉴》汉成帝登基到现在材料这个时间段,汉成帝也没做啥事。
以王凤病死作为时间节点,往前汉成帝如乖宝宝一样,没什么作为。
而之后,王凤一死,汉成帝就有点放飞自我的味道了,那是后话。
单看当下,汉成帝没搞事都如此被喷,要是想搞点事,还了得?唾沫星都能淹死他。
再说汉成帝身边的人,基本上都是王氏外戚安排的人,把汉成帝渗透的和个筛子似的,啥秘密都瞒住不住,干啥时候都能让别人提前知道。
搞阴谋在阴,在别人不知道,汉成帝搞阴谋,在王凤眼里和现场直播没啥区别。
就这,能成?
3.感情羁绊
感情羁绊就更好理解了。
王太后是汉成帝亲妈,王凤是汉成帝的舅舅,包括王氏各色人等,都和汉成帝沾亲带故。
权力之争,想和平收场,你好我好大家好是不可能的。
不说汉朝之后,就汉朝之前春秋战国,那些父子、母子、亲戚之间的权力争夺,哪一次不是血腥至极?哪一次失败者不是下场凄凉?
汉成帝做好翻脸的准备了吗?做好了把王氏一族弄死的准备?做好了和王太后闹翻的准备?
不说权力和意识形态,单从情感上,汉成帝恐怕就过不了自己内心情感这一关。
4.事后问题
做事不能顾前不顾腚。
假设上面的东西汉成帝都搞定了,最后他把权力收回来了。
汉成帝又用谁来构建新的权力架构呢?
王凤没了,汉成帝能用谁?
恐怕环顾四周,真正让汉成帝放心的几乎没有。
还不如用继续用王凤。
所以,汉成帝并不是不想收回权力,也并不是不想动王氏外戚。
而是很多因素交织在一起,让汉成帝无比纠结复杂。
能力上,力有不及;情感上,心有不忍;实施上,难以施展;得失上,纠结难算。
最后汉成帝选择了接受,甚至自我麻醉认为舅舅也是为我好,彻底趟平。
那么后面汉成帝沉溺女色和这个未尝没有一定联系。
毕竟权力无法满足,那就在男女之事上获得情感的慰藉或寻找那点点男性雄风吧。
【启发】
在看历史的时候,看到某些帝王将相做的事情,会有不解,会觉得如果是我,就如何如何。
如果把自己代入到历史人物那个环境、时代,或许又会有截然相反的感触。
就如同上面汉成帝那样,现实和理想残酷的对立,使得他自己在纠结中挣扎。
其实的职场也是如此。
你发现了单位的问题,你和领导提意见,你觉得这个意见很好、能实施,甚至准备领导授权后大干一场。
领导却说:“我知道了,先放一放。”最后事情不了了之。
于是你对领导有怨念,觉得领导不重视、不在乎,是尸位素餐。
搞笑的是,有些人走上领导岗位之后,也如屠龙少年变为恶龙一样,对下属的意见,也如此。
并不是人变坏了。
而是身处那个位置,眼界、利益、思考都变了,使得他不能够再用以前那样的角度去单一思考这个问题。
毫不客气地说,下属提的好意见,他哪不知道好呢?难道他不想试试嘛?
风险收益、利益触动、资源支持等等问题他都要去考虑。
最后权衡下来,难免心力憔悴干脆算了,就这样吧。
就如同文章的题目:领导的难处你不知,异位而处你也好不到哪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