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辈子做幸福的女孩
书 名: 一辈子做女孩 Eat Pray Love
作 者: 伊丽莎白·吉尔伯特 Elizabeth Gilbert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书 号: 978-7-5613-3862-9
书 价: RMB 29.80
作者简介
伊丽莎白·吉尔伯特 Elizabeth Gilbert ,小说家,新闻记者,两度获得National Magazine Award 深度报导奖,作品The Last American Man 入选美国国家图书奖决赛名单及2002年纽约时代年度好书。2010年由朱莉娅·罗伯茨主演的同名电影《一辈子做女孩》上映。
蝉舟瑜伽馆董事长刘旸推荐
一切让人始料不及,整个阅读的过程交织在一种鸡尾酒般的感觉中,欣喜,沉重,轻松混合在一起直至升华……而使我如同看到了作者双手奉上的充满灵性的私密日记一般。
内容简介
第一部: 意大利 三十六则追求享乐的故事
第二部: 印 度 三十六则追求信仰的故事
第三部: 印 尼 三十六则追求平衡的故事
精彩文摘
我承担我的抑郁,就像它是我生命中的一搏,事实也确实如此。我研究我自己的抑郁经验,尝试解开原因。这一切沮丧源自何处?
是不是心理上的原因?(父母的过错?)
或只是暂时性的,我生命中的“倒霉时刻”?(离婚事件了结后,抑郁是否会随之而终?)
是不是遗传?(有多种称谓的忧郁症,在我的家族传了好几代,带着它忧伤的新娘:酗酒问题。)
是不是文化原因?(一个后女性主义时代的美国职业女性尝试在紧张疏离的都市世界中求得平衡而导致的结果?)
是不是星座的缘故?(我之所以如此哀伤,是不是因为我是敏感的巨蟹座,主宫全由反复无常的双子座控制?)
是否和艺术有关? (搞创作的人难道不都是因为超敏感且与众不同而为抑郁所苦?)
是否和进化有关?(我身上是否带有远古人类试图在野蛮世界求生存而残存的恐慌?)
是因果报应?(这些悲伤时刻是否只是前生作恶多端的结果,在解脱前夕作后阶段的阻碍?)
是荷尔蒙作祟?饮食问题?哲学问题? 季节性?环境造成?我是否也感染了全球对上帝渴求的症状?是内分泌失调?
我在纽约时,曾经有位老师在一堂别具挑战性的瑜伽课上问起这个问题。当时我们每个人都弯成侧向一旁的三角形,相当累人,老师让我们久久保持这种没人愿意做这么久的姿势。
我们为什么练瑜伽?他再一次问,是否让你比你的邻居更“能屈能伸?或者为了某种更崇高的目的?
梵语的“瑜伽”可译为“结合”。它的字根来自“yuj”,意思是“套上轭,以牛一般的纪律参与即时任务。瑜伽的即时任务是寻找结合--心与身之间,个人与神明之间,思想与思源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甚至我们自身与屈伸不易得邻人之间的结合。
我们在西方,主要透过知名的卷麻卷似的的身体训练而认识瑜伽,但那只是瑜伽哲学的一支,叫“哈达瑜伽”。古人发明这些体能伸展不时为了个人健康,而是为了放松肌肉与心灵,为打坐做准备。毕竟,静坐数个小时并非易事,因为在你髋骨疼痛,无法思索内在神性的时候,你满脑子只是:“哇……我的髋骨真痛啊”。
然而瑜伽也意味着透过打坐,透过学术研究,透过沉默训练,透过忠心事奉,或透过念咒--重复诵念梵语经文,去发现神。这些练习尽管就其起源而言看似印度教,瑜伽不等同于印度教,印度瑜伽士也并非都信仰印度教。
真正的瑜伽不与其它宗教竞争,也不排斥其他宗教。你利用瑜伽--神圣结合的修炼--可以更接近黑天,耶稣,穆罕默德,佛陀或雅赫维。我在道场期间遇上各种信徒,称自己信仰的宗教为基督教,犹太教,佛教,印度教,甚至伊斯兰教。我还遇上宁可完全不谈宗教信仰的人,在这充满争议的世界,你没办法责怪他们。
瑜伽的道路,是关于解开人类固有的毛病--我在此将之过度简化一点来谈,称之为无法维持满足的毛病。数个世纪以来,各家思想学派曾为人类固有的缺陷找到不同的解释。道家说失调,佛教说无知,伊斯兰教将我们的苦难归咎于抗神,犹太基督教传统上讲我们的受苦归因于原罪。(正如我的心理学家朋友黛博拉所说:“欲望是设计的缺失。”)
瑜伽士却说,人类的不满很简单,只是因为身份认知错误。我们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我们不不过是区区个人,有恐惧,缺陷,愤恨与难逃一死。我们错以为有限的小小自我构成我们的整个天性。我们未能看出自己内心深处的神性。我们不知道,每个人的内心某处,都存在一种永久和平的至高自我。至高的自我是我们的真实身份,完整而神圣瑜伽士说,在明白此一事实之前,你将永远感到绝望,斯多葛派的希腊哲学家,爱比克泰德说过一句话,精确地表达了此种说法:“你这可怜的人,心中环抱着神,却不认识他。”
瑜伽是致力于亲身体验自身的神性,而后抓住此种体验。瑜伽是一种自我控制,努力不让自己的注意力集中于思索过去,担心未来,让你去寻找一个“恒在”的住所,让你去寻找一个“恒在”的住所,泰然自若地从那儿观察自己和周遭一切。唯有从这种平心静气的观点,才能明白世界的真实性质。
真正的瑜伽士,从他们的平衡状态,把这个世界看作是神灵创造力的均一表现:男人,女人,孩童,芜菁,臭虫,珊瑚,都是神的化身。瑜伽士认为人生是非凡的机会,因为对神的了悟,只发生在人的身上和脑子里。芜菁,臭虫,珊瑚--它们没有机会发现自我。而我们却有机会。
“因此,我们整个一生,”圣奥古斯丁以相当带有瑜伽精神的口吻说:“都是为了让心灵的眼睛恢复健康,为了看见神”。
感悟,或许我们不该尝试回报在这世上维护我们生命的人们。或许最后,更为明智的做法,是臣服于人类神奇无边的慷慨大度,只需持续道谢,永久不断,真心诚意,只要我们还有声音。
本文的108个短篇象征了灵魂探索,自我发现之旅。到意大利品尝美食,尽享感官的满足,在世上最好的披萨与美酒的陪伴下,灵魂就此再生。伊丽莎白·吉尔伯特到了印度,与瑜伽士的接触,洗涤了她混乱的身心。巴厘岛上,她寻得了身心的平衡。在这一整年追寻快乐与虔诚之间的平衡中,她终于发现:“拯救我的人,并非王子,而是我自己操控我,拯救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