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孤》现实版:人找到了,但他已经永远地失去了24年人生和他的儿子

近日,电影《失孤》的主人公原型郭刚堂,在寻找了24年之后,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亲生儿子。

新闻上了各大平台的热榜,大家都在关注这对父子,或者说儿子背后的养家庭和原生家庭。

在直播下,两个男人紧紧相拥。相认之后,对于两个家庭而言,其实都是一个相当难过的坎。

一面是寻找了儿子整整24年的父亲,一面是在养父母下长大成人的儿子。

亲情和恩情,这次给出了一道难解的题。

01

亲情的重量,路知道

当事情在网络上被公之于众时,有人担心,有人感激。

郭刚堂吃过的苦,流过的泪,郭新振不知道。而郭新振得到的照顾,郭刚堂也没想到。

1997年,郭刚堂两岁的儿子郭新振被人贩子带走。亲戚朋友发起拉网搜查,无果,郭刚堂便做出了决定:骑着他的摩托车,一定要找到儿子。

那是一辆和《失孤》里一样的摩托车,车上有一面印着儿子照片和留言的旗帜,一个装满失踪人员通知的破旧黑色挎包。

除开这些,包里还有两件换过的衣服,再有就是一挂妻子做的印着烙画的葫芦:那是一路的盘缠。

在失去儿子之前,他是村里最有前途的小辈。当时还是1990年代后期,他一天能挣一两百元。

长得好看,从小就名声在外,嗓音也很好听。有一次他参加歌舞团下乡演出时凑热闹,还唱跳了《冬天的火》,连老板都想挖他唱歌。

但在那之后,郭刚堂的体面,以及20多岁的茂盛的自尊和志向,都消失了。

乞讨、流浪,为了省钱,他在寺庙和道观中寻找住处。他见过街头混混、桥洞里占地盘的流浪汉,怕跟人起冲突误事儿,所有挑衅、嘲笑、刁难都不去理会。

他的寻子之路,更像是一条惩罚之路。失去儿子对他来说是个大罪,他带着愧疚的重担走过了各种各样的路。

“儿子,你在哪儿?爸爸找你回家”, 不管摩托车后背换了多少旗子,这句话总是以最大的字体印在最醒目的位置。

骑摩托时,郭刚堂喜欢听身后风中飘扬的旗帜声。那声音让他觉得自己和郭新振在一起了。

郭刚堂说,那些年的痛更像是赎罪,只有在路上,他才觉得对得起儿子。

02

“养育之恩,此刻有点尴尬”

电影里,父亲找到了儿子,一起回家;

现实里,父亲找到了儿子,但儿子选择了留在养父母家。

面对儿子的“幸福家庭”,郭刚堂表示“尊重孩子的选择”。但是大部分朋友也由衷地感动:

就算是儿子选择了养父母,对于郭刚堂而言,他终于可以放过自己了,去继续他的人生了。

很多人说郭新振的选择是“认贼作父”,若不是被拐卖,郭刚堂怎么会24年一直在找儿子的路上受苦受累?

也有人说,郭新振的行为完全是为拐卖行为洗白,这只会让相关事件的发生。

这不是亲情和恩情谁更重要的问题,而是事情的本质对错被情感转移了注意力。

我们一起来看看,为什么?

03

“至少,孩子他健康地长大了”

我们注意到,郭新振的养父母给他提供了十分完美的家庭氛围。家人相亲相爱,姐弟之间相处融洽,让大多数家庭羡慕不已。

网友说,他们这个家真的太理想了,唯一的遗憾点就是儿子竟然是养子。

那么,一个让孩子健康成长的氛围该是怎样的呢?

首先是父母对孩子的态度。

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想到在和谐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的孩子是什么样子,他们每天耳濡目染家庭成员间的和谐融洽,让家里充满欢声笑语;

即便他们之间发生矛盾也能相互理解、共同进退,会比其他的孩子更容易养成互帮互助、体谅他人、重视合作的品质。

相反,在另一种家庭中,家庭成员自私、小气、互相算计、辱骂甚至打架。

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往往会形成冷漠、孤僻、自我封闭的性格,更严重的甚至会导致犯罪。

其次,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的自我认知。

如果父母过分强调长辈和自卑,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自己,那么,无论父母的出发点是好是坏,都会抑制孩子的人格发展。

这是一种家庭地位的不对等,久而久之,让孩子形成胆怯、恐惧、自卑或极端、叛逆的性格,稍有不妥就会偏离人生轨迹。

另一方面,父母需要让孩子与自己建立平等的关系。

高情商的父母会在遇到问题时询问孩子,并经常和他们讨论。

这样即使孩子的意见大部分时间都不是很有建设性,但这种亲子关系的民主对孩子的成长还是有很大影响的。

这些孩子往往形成善于倾听、敢于表达、独立性强的性格,这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点击“在看”,让我们更了解孩子,做高情商的父母,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