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云山写了一副对联,石达开觉得头重脚轻,修改后尽显气势磅礴
对联是一种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优秀的作品既有一定的欣赏价值,又具有很好的教育作用。很多名胜景点都题写了名家名作,不仅丰富了文化内涵,也让游客增长了许多见识。
但是写对联却需要一定的技巧,不仅要求对仗工整、相互关联,而且还应该有较高的艺术感染力。有些对联妙趣横生,有些对联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都令人感到兴味无穷。
多作者或者因为不懂技巧,或者因为见识不够,写出的对子总是觉得欠点火候,但是经过高手指点和修改,立刻就觉得颇有新意。
比如江苏丹徒有一座祭祀华佗的纪念堂,因为战火而遭到破损,清代时进行了修复。后来李笠翁请赵曾望为其题写对联,赵说此处原有旧句:未劈曹颅千古恨,曾医关臂一时闻。不知可用与否?
笠翁摇头说,“一时闻,这三字太不成话。”赵于是就打算按照原意翻空,笠翁笑着说,正欲得你翻空之笔。赵于是撰联云:
颅岂能开,只缘奸贼当诛,欲代雷霆除大患;
臂何须刮,自是圣人无病,幸从明月附余光。
据《三国演义》描述,华佗打算为曹操进行脑颅手术而被杀,他还为关羽刮骨疗毒,治过箭伤。原来的旧句和这个翻空联,说的就是这两件事。但是经此一改,更表现出作者的爱憎分明,也彰显出华佗济世救人的高尚情操。
太平天国的翼王石达开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大将,战场上硝烟弥漫处,他不顾身世,带领将士们冲锋陷阵,让敌人闻风丧胆。但是他在闲暇时,也经常吟诗作对,尽显儒将的风采。
翼王本领高强、志向远大,曾经激情高歌“五岳抱住擎天柱,喝尽黄河水倒流”,表达了他的不凡胸襟。后来他被俘后,曾国藩非常欣赏他的才华,还曾写了几首劝降信。
但是石达开却回答,少年落拓云中鹤、尘迹飘零雪里鸿,表达了自己年少时的梦想;他在牺牲时更是豪情满怀地说,满眼山河罹异劫、到头功业属英豪,更彰显出诗人对革命前途充满信心。下面介绍的是冯云山写了一副对联,石达开觉得头重脚轻,修改后尽显气势磅礴。
南王冯云山自幼喜欢阅读典籍,也熟知天文地理,还曾参加了科举考试,并在村中设馆授徒,也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将领。参加革命后,他与石达开结成了深厚的友谊,彼此经常交流对敌斗争经验,并相互切磋诗文。冯云山曾为太平军的一个理发铺题写了一副对联:
磨砺以须,天下有头皆可剃;
及锋而试,世间妙手等闲看。
石达开看了以后说道:“对子好是好,但两句都显得头重脚轻,既吓不退胆小怕死的官僚地主,也不能引起豪杰之士的注意。”冯云山于是就请他进行润色,石达开也不推辞,只是稍作修改:
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
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何如。
看似不经意的这一改,翼王以自己的气势,将一个手艺绝伦的剃头匠写得气势磅礴,不愧为太平天国的柱国英才,也将革命者准备向反动腐朽清王朝宣战的豪迈气概,鲜明地表现出来。
对联也和其他文学作品一样,创作时需要激情,但多数作品也要经过修改和润色,才能更加完善。比如明代才子徐渭有一座书斋,他曾自题楹联:
两间东倒西歪屋,
一个南腔北调人。
后来一位铁匠看见了这副对子,觉得很有意思,于是就稍作改动,并请人题写在自己的铁匠铺:
三间东倒西歪屋,
一个千锤百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