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锺书《槐聚诗存》笺说040
钱锺书《槐聚诗存》笺说040
苦雨
生憎一雨连三日,亦既勤渠可小休。石破端为天漏想,河倾弥切陆沉忧。徒看助长浇愁种,倘许分沾补爱流。交付庭苔与池草,蚓箫蛙鼓听相酬。
【笺说】
《苦雨》此诗写于1939年昆明西南联大教学时。
题为“苦雨”,意谓久下成灾的雨;语出《左传·昭公四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孔颖达疏:“《诗》云'以祈甘雨’,此云苦雨。雨水一也,味无甘苦之异,养物为甘,害物为苦耳。”
此苦雨,当为春夏之间的雨,因为钱先生7月就离开昆明了。连日苦雨成灾,钱先生思接万里,而有此诗。
生憎一雨连三日,亦既勤渠可小休。
首联上句写,特别憎恶一场雨接连下了三日。
“生憎”,就是甚憎,特憎,最憎;如唐杜甫《送路侍御入朝:“不分桃花红胜锦,生憎柳絮白于棉。”即此义。
“一雨连三日”,前人诗文中对于“一雨三日”,有喜有忧。陈与义有《送秘典座胜侍者乞麦》:“一雨三日勤老龙,陇头满眼十分丰。”这是心喜。亦有不喜,如陆游《买屐》:“一雨三日泥,泥乾雨还作。出门每有碍,使我惨不乐。”梅曾亮有《苦雨作》,首联:“一雨连三日,空阶欲断行”,连题目都与钱先生的此作相似。
下句写钱先生设想,这“一雨连三日”的雨,已经很勤劳了,可以休息一下了。显然把这“雨”拟人化了,好像可商量,甚而可祈求,低三下四地求它休息一下。
“勤渠”,犹殷勤、辛勤;宋司马光《资治通鉴·魏文帝黄初四年》:“苟能慕元直之十一,幼宰之勤渠,有忠于国,则亮可以少过矣。”宋陈师道《答无咎画苑》:“怜君用意常勤渠,挥毫洒墨填空虚。”皆“殷勤”、“勤劳”之义。此诗另一稿,“勤渠”即作“辛勤”。
“小休”,稍停,小休息一会儿;语出《诗·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休。”郑玄笺:“休,止息也。”
首联写钱先生不喜一雨三日,希望雨停一下。为什么钱先生“生憎”这“苦雨”呢?诗的中间两联,作了回答。
石破端为天漏想,河倾弥切陆沉忧。
在颔联两句中,钱先生抒发了自己“生憎一雨连三日”的原因。上句说,这雨正是让人产生“石破天漏”的想像。
“端为”,正为;正因;宋黄庭坚《子瞻以子夏丘明见戏聊复戏答》诗:“化工见弹太早计,端为失明能著书。”
“石破天漏”,形容下雨不止,好像补天上石破,漏了一般;此语出唐李贺《李凭箜篌引》:“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女娲因天漏补天,古籍多有记载,《淮南子·览冥训》载曰:“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所以,连日苦雨,让人想像“石破天漏”,正是大地灾难遍地的民不聊生的景象。
下句写,这雨非常切合人们“河顷陆沉”似的国破战乱的忧思。
“河倾”,一解可谓天上银河倾泻,比喻暴雨倾盆;宋周紫芝《次韵孙子绍判院喜雨之作》:“知谁挽银河,倾泻落天半。”亦可解为黄河决堤,泛乱成灾,与“河清海晏”相对;如欧阳修《和刘原父澄心纸》:“河倾昆仑势曲折,雪压太华高崔嵬”,则形容灾难来临。
“弥切”,意为非常切合;宋周必大《庆邦衡生朝用去年韵》:“葵倾夏日心弥切,松度秋霜色转新。”
“陆沉”,比喻国土沦陷;语出《世说新语·轻诋》:“(桓温)与诸僚属登平乘楼,眺瞩中原,慨然曰:'遂使神州陆沉,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
颔联二句揭示“生憎”的原因,让人联想山河破碎,风雨飘摇,更加增添了国体沦陷,人民水深火热的忧愁。
徒看助长浇愁种,倘许分沾补爱流。
颈联表现了钱先生面对苦雨与国破,此际的无奈与无力的自我感受。
“徒看”,空看,无奈地看着;卢照邻《巫山高》:“莫辨啼猿树,徒看神女云。”
“浇愁”,按字面既可解为浇灌愁思,又可据前人词语解为饮酒解愁;苏轼有《二月八日与黄焘僧昙颖过逍遥堂何道士宗一问》:“问疾来三士,浇愁有半瓶。”苏轼的“浇愁”,即指饮酒,但是也是说饮酒解愁。按照钱先生此诗意,当为指苦雨的浇灌,助长了忧愁的根苗,更加疯长了。所以这句的“浇愁”,是浇灌愁思、忧愁;“浇愁种”,就是浇灌忧愁的根苗了。
可见钱先生此句是说,眼看着这雨好似浇灌愁苗,助长人的忧愁更深重。
颈联下句难解,在于引用了佛典——“爱流”。
钱先生在此句有自注:“《文选》王简栖《头陀寺碑》'爱流成海’;善注:'《瑞应经》:感伤世间没于爱欲之海’。似当引《出曜经·爱品第三》曰:'爱海者,犹如驶河,流逝于海。’辞更切类。”钱先生此注说,王简栖的《头陀寺碑文》有一句“爱流成海”,意思是“人的爱欲、情感泛滥,汇成大海”。钱先生认为李善在《文选》注中引用书目不对,钱先生主张来自于佛经《出曜经·爱品第三》“爱海者,犹如驶河,流逝于海”,这里“爱海”是钱先生的笔误,应为“爱流”,意为“爱的情欲流动不停止,犹如河上行船,流失到海里”。佛家是不主张人沉陷于“爱流”的,认为:人“为爱所缠不能去离。其有众生堕于爱网者,必败正道不至究竟,是故说爱网覆也。犹如葛藤缠树至末,遍则树枯;爱亦如是;遍满人身从头至足,无空缺处。犹如人堕厕,尽污人身体。”
钱先生在这里沿用“爱流”一词,只是借用“爱流”这个词字面的意思。所以使用此词,可能是因为“雨水”与“爱流”都是水,所以“雨水”就可以补充“爱流”了;如果仅用“爱”,不用“爱流”,那么“分沾”和“补”,就无着落了。这大概就是钱先生用“爱流”来代指人的追求、愿望的原因。
所以此句是说,如果允许,雨水来补充我们美好愿望的河流吧,来分沾雨的好处。这就与此颈联的上句不同。上句仍然延续颔联两句的诗意,抒发的是“生憎”“苦雨”的原因,而此下句实为一转,转而设想这雨可有好处来“分沾”。
交付庭苔与池草,蚓箫蛙鼓听相酬。
尾联二句就是沿着沿着上联的下句,抒写能“分沾”的具体所在。上句说,就把这雨水交给庭院的青苔、池塘的水草吧。
“交付”,交给;如明汤胤勣《秋怀》:“绀发青瞳未有涯,云山交付两芒鞋。”
下句写,雨水浇灌“庭苔与池草”,会有美好的音声来报答,即“蚓箫蛙鼓”。
“蚓箫”,旧说蚯蚓夏夜能鸣;《抱扑子·博喻》云:“蚓无口而扬声”。亦有人认为,蚯蚓其形如箫,故称蚓箫。
“蛙鼓”,蛙声如鼓;语见《南史》卷四十九《孔珪传》孔珪“门庭之内,草莱不翦。中有蛙鸣,或问之曰:'欲为陈蕃乎?’珪笑答曰:'我以此当两部鼓吹,何必效蕃。’”钱先生此句后有自注:“赁寓小园有池,雨后蛙声如沸矣。”
看来这传说中的“蚓箫”,和真实可听的“蛙鼓”,就是对雨水的酬报,也是钱先生的期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