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了解的学校

最近有关学校的一些教育思绪比较集中些,故作文以记之。我觉得我们的教育虽可说是一脉相承,但很难一以贯之,这个问题并不是教育所独有的,而是从中国文化源头就有一个散漫的,感性的,缺少逻辑的东西存在,中国人的随意全世界闻名,往好的说是随性,往坏的说,那就是随便了。当下的学校是这个样子的,纵使有千般问题,我们也只能接受,其确有历史原因,综合性形成的原因,学校状态不会凭空而来,学校教育里的每一件事情都可以说出由头来。特别是学校似乎在做教育,可教育包罗万象,纷繁杂乱,做其中哪一件事呢,如何坚持着就做这一件事呢?很多学校只是在做学校而不一定在做教育,其中还有很多问题可以探讨。

很多学校讲文化建设,课程搭建,花枝招展着可往往忽略了学校存在的目的,那就是学校要使人更加的自由。或许与自由平行的育人理念还有平等、尊重、宽容、和谐、幸福、爱等,但我以为整个人文领域教育领域最重要的东西就是自由,只有自由才会生发灵感,创意,思想,才会使得个人主义有真实的感触,尤其教育是要算个体的,自由不是个体的随便,更不是个性践踏规则,而是个体完全完善应有的土壤氛围。一所学校的文化命题关乎这所学校的方方面面,真的文化建设与课程搭建要从源头开始。不管我何时读《夏山学校》,在思维上依然很有触动,当我们在洋洋自得地谈论教育自由的时候,英国这所学校已经是将近百年的老校了。一所学校以自由为教育的主张,就永远不会过时,师生沿着自由会很容易有很多教学教育的新想法。在夏山学校,学生可以选择来上课或不来上课,学校的定义不是给学生来上课的,而是让学生知道选择的意义与自由的意义的,这样的教育会作用于未来,学校宁愿培养快乐的清洁夫,也不培养忧郁的学者,从夏山学校出来的学生都充满着自信。夏山学校尽力想培养正常人,其实自由本就是人所需要的正常状态,可自由因呆板的教育而受到了限制。在夏山学校只演学生自己写的戏剧,学校大小事情都由学生商量公议决定,他们重视真正的游戏,认为游戏才给予人未来发展的空间。在夏山学校一直围绕着生命最本质的问题开展教育活动,如孤独如性如爱。夏山学校给了我很多关于教育的再思考。我觉得一所学校的存在总是要给人带来一些真正的思考的。

我不认为我会思考问题,我也从来没有学过要如何思考问题的方法,我只知道考虑什么事一定要追本溯源,一定要留心别人没有注意到的地方,在自己的意识视野里尽量不说别人已经说过的话语。我在想,皆有培育孩童功效的空间,为何幼儿园被称为园,孤儿院却被称为院呢?我想真正的教育问题都是有关生命的问题,园可当作生命繁茂的花园,也可是生命过后的园陵,总之园存着一种生命生与死的常态,而院总给人一种空荡急切之感,在幽旷的院落里,很让人联想到法院的古板与医院的无情,一切如同孤儿院的孩童一般都是非常态的,这就是我关于学校空间的联想。好多的教育词汇追究起来会蛮有意思的,我们古时学校的名称,在《孟子·滕文公上》写道:“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其中就包含了多种意思:一方面学校的形成是有目的的,从校字的古意而言,本身就有限制的意思在,所以“校者教也”,“庠者养也”是说学校本身就有养育抚养的意思在,“序者射也”尽管原意是射箭,但大可理解为学校要教人技能方法,最后说到学校不管怎么变,都要“明人伦也”,什么意思,就是说养也好,教也好,射也好,都是在处理人际关系,都是要懂得礼数规矩的,懂了人也就开始懂事了。我也比较喜欢学校为庠序的说法,古拙含蓄,好似学校很有秩序很通透的样子,还有些安详肃穆的意思在。

反观思绪西方的“学者”、“学术”、“学校”等词汇,都来自希腊语的“schole”,意思很是闲暇休闲。在希腊教育的源头,学校教育是为城邦统治者优势阶层所设计的,从而培养人在适度的文化、知识、政治等休闲活动中所需的各种美德。这不由让我想起了孔子关于其教育的核心“仁”,有一种解释我以为很通,那就是仁字指的是上等人,其“二”并非表数量,表互相,而是甲骨文的“上”字——仁者爱人——只有上等人才有闲情才有能力去爱护下面的人,只有统治者关爱自己的子民,领导关心下属,社会才能和谐。学校从古至今虽有很多名目上的变化,但主体理念并没有大的改变,这里也就有了关于人文与科技创新的问题。

这个时代似乎被科技折腾地对创新太过于渴望,时时在变,人文也盲目地跟从。可是一味地发明创造新的东西,可人的接受却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科技发明了物,可让人接受是人文,好比一味地吃东西,觉得很是营养,其实不然,还要看你的消化能力吸收能力,这着实是社会浮躁的一个原因。我并不认为一所学校的任务是创新,或许可以说学校要培养创新性的人才,但学校本身并不需要多少的新。尽管现在的科技日新月异,线上线下,人工智能花样百出,可人的思维模式以及意识形态并不见得有多少改变。人文领域的改变都是积淀式的,循序渐进的,且时间是非常漫长的,不管是中国学校的“明人伦”,还是西方学校的“闲暇”,主要还是要解决人的问题,而这个人的问题,与千百年前所遇到的几乎没有什么差别。学校稳定承继一些东西,才有可能提供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土壤氛围。在我的思路里着实有种轮回的观念,很多事情看上去很新,其实不过是回到了源头。我觉得学校从一开始并不注重知识的传承,而是在意学校里的人际关系怎样,学校里的人过的是否幸福。我们的学校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非常注重知识的学习,智育的发展,而忽视了人际关系,忽视了德育,窄化了德育,致使人的智育与德育无法协调发展。而如今的科技发展,社会发展逼迫学校重新审视自己,回到原点,那就是因为学生现在学习太方便了,从很多方面都突破了学校的范畴,无论是社会教育机构还是网络学习,APP的使用,资源已经共享,人随时随地都可以发生学习,学校从来就不是一个教育的物理空间,而应该是具有一定特色的精神领域。我想这个精神领域首先是安全的信任,再就是彼此的认同。学校可以没有好的设备好的楼房,但一定不能缺少师生的信任,教职员工的认同。好比,有些女人长得非常的艳丽漂亮,却无法让人觉得可以和她生活下去一般,学校要给学生提供便利的生活,学校要形成一种自如的相处的生活模式。外面的世界不管怎么变,学校永远是学生找朋友的地方,是师生可以犯错误的地方,我并不是十分认可把学生的犯错当做某种教育的资源及资格的说法,学校永远不要把学生当做研究的对象,真心的相处,快乐的交流我以为就是很好的学校生活了。

学校应该成为寻找自我,寻找梦想的地方,而不是所谓学习的地方,好比我去书店不是为了买书,见到哪本书当当网一扫描,又便宜又服务到家。我去书店只为了去感受书店的氛围,那种静心舒心的氛围,我想学校也一定要营造这般感觉。我近来听得一种说法,我觉得很有些道理。小学四年级以前,已经完成了对人的基本教育,后面的都是叠加,到了大学学个所谓的专业,还无法运用到工作中,真的很是浪费时间。语言虽然武断,但我们尝试着想一想,小学四年级前学了什么呢?比方说认真写好字,说好每一句话,尊重老师,不说脏话,感恩,过好每一个生活节日,要微笑要说谢谢,要注意个人卫生,要遵守交通规则,要维护集体荣誉,要写作业写日记,或许这些东西才是普通人一生最重要的吧。由此可见,学校存在的意义应该重新被讨论,学校应该重新定位。由于社会压力,学校确实承担了很多,尤其是以教育的名义对学校施压,逼迫学校全面发展,事无巨细,躁动不已。我自知不足,能力有限,可我还是想对当下的学校说:首先,教育不是靠说的,是靠做的,背后有一个意识,那就是我们做了很多跟教育并没有直接关系的事情,却希望得到教育的善果,又或者是我们一直在重复同一件事情,却还想获得不同的结果,这是不可能的。学校如同医院是人文领域最重要的道场,学校卖力地宣传自己的教育理念,如同医院强力地做广告,总是会存着不妥,给人不舒服之感,这样一来,似乎全世界的人都需要受教育,都需要看病一般,学校与医院的心态在广告宣传中很容易失衡,有时拯救教育,拯救医院就是拯救人心;其次,学校永远属于人文领域,人文与科技只能在山峰上相遇。当下学校的状态不要寄希望于人文与科技的整合,人文与科技各自发展到极致,才有可能整合。当下的学校要少谈数据,多谈感受,要少谈科研,多谈感觉,一所好的学校一定是可以凭感觉存在的,也只有人的感觉不会骗人。最后,要走出迷宫,只能飞上天。学校要走出自身的困局,只能勇敢地跳出来,做出真正的教育改革。改革从哪开始呢,从放弃开始,放弃概念,放弃功利,放弃全面发展。所谓的全面发展确实给学校开了一张教育的空头支票,让人误以为人真的可以全面发展,让学校失去了性情,不敢真正地落实学校特色,也就会直接导致人的个性得不到呵护,得不到发展。一所学校知道该放弃些什么,就开始知道自己要坚持些什么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