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琐忆‖“窑洞”里扯电
在寿光,普及照明用电的年代,大概是八十年代中后期吧?记得我在桂河联中上学时,晚自习还点着汽灯。
说起照明用电来,我们几个孩子算是我们村“照明用电”的“先驱者”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印象,七八十年代,村村都有“广播”,公社还有“广播站”。信号传输就靠一根电线。(就是一根裸露的镀锌铁条(钢丝))一端接喇叭,一端插在地里当做地线。那时的广播内容也很简单,一般都是转播省台和中央台的节目,自办节目很少,有时也利用广播下个通知。(播放时间也就是早、午晚各一小时)
广播线的电压很高!而且不稳定!随着说话的声音高低起伏着,声音高了电压就高,声音低了电压就低。
广播线从我们村后进来,是那种木头的电线杆,经过村后的圩子墙时,离墙头也就一人来高,那年喇叭正在广播,邻居大哥碰巧在圩子墙头跳着摸广播线,一声惨叫,便翻下了墙头。我们第一次知道了喇叭线“电人”!
村后有土埠,我们叫它“后埠”,上学时,后埠是我们的“ 逃学乐园”。可以在后埠上“烧烤”(烤棒子,烧豆子,烧蚂蚱,烧地瓜,烧山药豆子)开火,捉迷藏。
那年冬天,为了有个暖和的逃学场所,我们学着课本上延安人的样子,在后埠挖了个“窑洞”。“窑洞”里有“走廊”,有“卧室”,有“会议室”,还有通气孔。最初“窑洞”里的照明是从家里偷洋油点灯,可是洋油灯的烟太大了!散发不出去!不一会就熏的鼻眼发黑,头晕目眩。
于是,我们瞄上了从埠顶经过的喇叭线,既然邻居大哥摸一把电线能从圩子墙上掉下来,电量肯定不小,应该供个灯泡没问题吧?那时我们村还没扯上照明电,村南是昌乐地界,那时昌乐很发达,扯电、安自来水比寿光要早上四五年。还有修路,寿光这边全是土路!一下雨寸步难行,一到了昌乐地界一溜砂子路,当时心里想啊!“什么时候,咱们也走上砂子路就好了……”。(扯远了)
凑钱去邻村买了灯泡,三凑五凑的找了电线,终于!洞里“有电了”!
虽说是有电了,灯泡也亮,可是电压不稳啊!声音高的时候就亮,声音低的时候就暗,这么说吧,权当装了个“闪光灯”。虽说有些晃眼,感觉比洋油灯强多了!因为我们也用上“现代化了”。
那年,我们在忽明忽暗的灯光下,挥霍着青春……
(寿光老卜支持原创。图片取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