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再见庄学本

原文地址:再见庄学本作者:阿朵

茹毛饮血      1934年摄于青海果洛 禄莱相机
   牧场藏民喜食生牛肉,袒胸裸臂,右手执刀,左手执肉,随切随吃,视血水淋漓为津津有味,有初民茹毛饮血之风。   

涉水而渡       1934年摄于四川阿坝至松潘途中 禄莱相机
   当时草原上没有道路,遇水过河,没有桥梁,如遇较浅的河流,人马都涉水而过。   
松潘藏族妇女       1934年四川松潘 禄莱相机
   阿坝松潘藏族,讲“安多”话。妇女用琥珀球、珊瑚珠盘在头上,耳戴珊瑚银环,有时胸前佩戴金、银经盒。    
走进果洛        1934年摄于去青海果洛途中 蔡司依康相机
   果洛位于青海、四川交界处,史称“廓洛克”,四川称“俄洛”。这里是纯牧区,人烟稀少,交通不便,几乎与世隔绝。作者于1934年初秋,请人做翻译和向导四川阿坝的墨桑进入果洛。一路没有投宿之处要自带帐篷,将吃、住、穿、用的一些东西,一起由牲口驮着走。傍晚选择地势平坦、环境较好的地方下帐歇宿,埋锅造饭,明晨拔帐而去。一连数月过着这种野外生活,这就是当年旅途的情况。   
藏族百岁老人      1934年 摄于青海果洛 禄莱相机
   在果洛康干部落牧场里住着一位藏族老人,名叫“藏果尔祝庆”,已经一百四十五岁,当地人对他很尊敬,称他为活佛。1934年作者过此,特地到帐篷里去拜见他,并为他照了这张像片。    
藏族少女吹口弦      1934年摄街四川理番 禄莱相机
   阿坝理番藏族,讲“嘉戎”话。这个嘉戎贵族少女,以红珊瑚珠盘成头饰,身穿花衣,腰缠花带,耳带珊瑚银环,为当时贵族盛行的一种装束。图中少女正在吹口弦,奏时用线扯动竹簧,发声清越为竹制口琴也。    
威州索桥      1934年摄于四川汶川(威州) 禄莱相机
    岷江流经威州,江面约二百米宽。这是当时江上的索桥,是用竹篾制成的十几根竹缆,横贯两岸,铺上木板搭成的。行人骡马,都由此通过。红军长征时也曾经过此桥。 
贵族妇女盛装      1936年摄于甘肃夏河 禄莱相机
    拉卜楞贵族妇女梳细辫,耳戴金质松绿石珠圈,红珊瑚耳坠,颈中挂珊瑚项链和镂金经盒,穿金丝缎皮袄,獭皮镶边。她一身穿戴,价值千金。  
跳神   1936年摄于青海西宁禄莱相机
   这是塔尔寺每年春节要举行得传统宗教活动,由喇嘛戴面具着彩装,化妆鬼神作种种舞蹈,庄严隆重,用来消灾降幅,祈求神佛保护地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塔尔寺酥油花    1936年摄于青海西宁 蔡司依康相机
    塔尔寺酥油花是该寺的三绝之一,每年正月十五灯节时点燃酥油灯观赏酥油花。寺内有专门的喇嘛艺人,以酥油为主要原料调上色彩制成形象生动逼真的艺术品称酥油花,题材多为佛教故事,花鸟人物,每次要用酥油数百斤,费时四、五个月。这次因九世班禅在寺里,所以做得格外精细。  
脏马驰骋            1936年摄于甘肃夏河 蔡司依康相机
   数百名骑士身背叉子枪或手持长矛驰骋在草原上,以示欢迎。这是1936年甘南藏民欢迎九世班禅时的盛况。   
帐篷之城      1936年摄于甘肃夏河 禄莱相机
    九世班禅在拉卜楞寺举行大法会,闻讯从各地赶来的信徒,在广阔的甘家滩草原上,札下了几百顶花白帐篷,集中在一起成为一个临时的帐篷之城。   
甘南日中为市      1936年摄于甘肃夏河 禄莱相机
   夏河(拉卜楞)是甘肃南部地区的贸易中心之一,这是当时拍摄的交易市场盛况,每天上午开始,以中午为最热闹,附近乡镇各族人民都在这里进行交易,直到下午日斜逐渐散去。   
玉树秋收       1937年摄于青海玉树 禄莱相机
   青海玉树为藏族半牧区,产青稞,当时土地大多为土司、头人和寺院所有,藏民劳动一年收获粮食交地租后所剩无几,生活贫困。年年秋收,又能给他们带来多少欢乐?   
妇女涂面        1937年摄于青海玉树禄莱相机
    玉树藏族青年妇女有用酥油和黑灰涂面之俗。相传古时藏王因妇女容颜秀丽,为防喇嘛不能遵守清规,于是下令妇女涂面以护佛法。涂面之另一意义谓:高原朔风多历,涂之以滋润肌肤云。  
天葬     1937年摄于青海玉树 禄莱相机
    川、甘、青、藏等地藏族牧区人民死后,按古礼举行天葬,以尸喂雕,食尽为吉。天葬场有一定的地点,将尸体背入葬场后“煨桑”(烧烟),群雕飞集,当喇嘛诵经为死者超度毕,将尸体揭露,群雕即前往争食,食毕飞上天空,象征死者已升天。  

 第九代孔萨土司德钦汪姆   1937年摄于四川甘孜禄莱相机

    1939年因与班禅行辕侍卫队长益西多吉的婚事,引发西康当局武装冲突,酿成震撼西陲的“甘孜事变”。1950年甘孜解放后被任命为西康省藏族自治区首届政府委员。 
牛厂妇女    1937年四川石渠 禄莱相机
   西康牧人通称牛厂娃,牛厂妇人。穿皮衣,梳细辨,戴大耳环,裸右臂。 

康定老城雪景     1937年四川康定 蔡司依康相机
    康定当时为西康省首府,旧名打箭炉,为康藏交通的咽喉,海拔2600米。   
皮船渡河   1937年摄于四川甘孜 蔡司依康相机
    甘孜雅砻江上,当时没有桥梁,以牛皮船为渡。皮船以柳条为骨架,外蒙生牛皮,有园有方,有单桨或双桨,直径约1丈,可载重一吨左右,在急流中渡河,惊险万状极为不易。   
玉树长虹    1937年摄于青海玉树 蔡司依康相机
   玉树在青海西南部,地势高约三、四千米,秋雨过后长虹贯天,高原景色非常壮丽。山上建筑为结古寺。  
藏族牧民帐篷    1937年摄于四川石渠 禄莱相机
    1937年由青海玉树南下途中,在石渠牧人的帐篷里拍下了这张“牧民的帐篷”。帐内陈设,中为土灶,右边为主人坐卧之地,与汉人的习俗一样尊左为上,左边上手喇嘛在念经,下手缝工在做皮裘,右边主妇在煮茶,上面雾气缭绕,下面陈设依稀可变,典型浓重的牧民生活情景。   

康定茶庄    1938年摄于四川康定 禄莱相机

凉山昭觉寺     1938年摄于四川昭觉 蔡司依康相机
    彝族有人口约七百万人,分布在我国西南各省。四川大凉山彝族地区当时这里尚为奴隶制,作者与1938年冬到大凉山昭觉,从西昌进去,途中曾被奴隶主包围了两次,险被掳去当娃子。昭觉城建于1901年,城的直径只有一百几十米,民间用“一灯亮四门”形容它的小。当时城内居民仅有几户,共几十人。  
刘文辉一家     1938年摄四川康定 禄莱相机
        刘文辉(1894~1976),时任西康省政府主席,1950年率部起义。
藏族老画师    1938年摄于四川康定 禄莱相机
   传统的藏族画师都是喇嘛。用画布张于画架上,先以白粉打光,用黑笔画线勾图,而后再用特制的矿石颜料着色,故历久不退,作品都为神佛之像。 
藏戏     1939年摄于四川巴塘 禄莱相机
    巴塘每年中秋节,喇嘛寺在龙王塘草坪上搭起帐篷,演唱藏戏数天。观众在戏场四周下帐围成圆形。藏戏演员都是喇嘛,男女角色多戴面具,表演以舞歌为主,舞台即在圆形的草坪上。   
林边牧场    1939年四川义敦 蔡司依康相机
  义敦是牧区,出产绵羊,牦牛。这是在原始森林边草地上,绵羊成群,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觅食青草。 
藏戏——教民织布       1939年摄于四川巴塘蔡司依康相机
    文成公主出嫁时带去粮食种子,能工巧匠,教民耕织,扶助藏王开发西藏。这是藏戏中文成公主将织布技术传授给藏民妇女的一幕。   

纳西妇女大包头     1939年摄于云南永宁 禄莱相机
    纳西族农业生产和社会活动妇女更活跃,平民妇女用黑色细线大包头,青年妇女的包头,以越大越美丽,有的头包重达数斤。   
金河上淘金人     四川 木里 1939年 蔡司依康相机
    雅砻江下游经过木里,通称金河,以产金沙著。这是当时在和边淘金的情景。  
纳西贵族妇女    1939年摄于云南永宁 蔡司依康相机
    当时永宁纳西族还残存着以妇女为中心的社会制度,家庭世系以母系计算,子女从母居,财产由女性继承。贵族妇女用黑丝线大包头,包头上缠有珊瑚琥珀为装饰,耳戴金银大耳环,身穿锻衣,外罩背心以金银牌为胸饰。   
永宁泸沽湖     1939年摄于云南永宁 禄莱相机
    泸沽湖又名“左所海子”,在云南和四川交界处,为纳西族聚居区。湖周围一百多里,水深数丈,产鱼颇多,为高原上的美丽湖泊。 
画楼上的纳西女    1939年摄于云南永宁 禄莱相机
    泸沽湖上有几个岛屿,其中最大的名“歇鹤岛”。土司在岛上建有精美的别墅,亭台,楼阁,风景幽静。这是纳西族姑娘在楼上游览,倚楼遐思。 
溜索     1939年摄于四川岷江流域 禄莱相机
    溜索是原始而当时又常用的一种渡江工具,用单根篾缆制成溜索,横贯两岸,用木段挖空劈成两半,制成溜壳,行人将溜壳覆在溜索上,再用皮带把溜壳和腰部束在一起,放手溜过江心,攀索过江到达彼岸。
傈僳青年吹芦笙     1939年摄于四川木里 禄莱相机
    木里山上杂居有不少傈僳族,傈僳青年能歌善舞,爱吹芦笙。  
讲经论辩      1939年四川理塘 禄莱相机
    喇嘛教最重经典之论辨,拉萨以此而授喇嘛以学位。西康各寺院常於大殿外广场中举行论辨,称为讲经,其中大规模之讲经,则于春节期间举行,此为康南名刹理塘喇嘛寺殿前之讲经,中坐者三人是寺中精通经典有地位的高僧“格西”为主持人,讲经论辨,相持甚久,俗称考喇嘛。  
跳弦子的胡琴手     1939年摄于四川巴塘 禄莱相机
    跳弦子以善拉胡琴男子为先导,随后男女青年列队,唱歌起舞,琴声歌声,抑扬顿挫,阳刚柔美融为一体。 

藏族老人    1939年摄于四川义敦 禄莱相机
    川西牧区老者,因饱经风霜,皮纹皱结,头发斑白,通常身穿毪子藏袍。  
跳弦子     1939年摄于四川`巴塘 禄莱相机
    巴塘男女青年,能歌善舞,“巴塘弦子”著称西藏,男女列队起舞,长袖翩翩,婀娜多姿。  
元宵节之夜     1939年摄于四川巴塘 禄莱相机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之夜,巴塘藏族男女青年,聚集在广场上,围成一个园圈,中燃大火,边唱边舞,通宵达旦,尽欢而散。 
理塘藏女        1939摄于四川理塘禄莱相机
    理塘牧民少女,细辫如丝,穿氆氆衣,头顶银盾二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