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树(柞棫刺)
乡间,将灌木状的杂刺统称为“炸鱼刺”,包括蔷薇、野蔷薇、紫叶小檗、竹叶椒、扛扳归、楤木、野皂荚等。同时,又特别将一种具体的刺称为“炸鱼刺”,它的特点是:落叶灌木,喜丛生,生长异常缓慢;小枝无毛,有棘刺,柔软坚硬;树皮灰褐色,布白色斑点;叶卵形或菱状卵形,雌雄异株;根黄色,可入药。
“炸鱼刺”适生性很强,广泛分布于荒地和路旁。但在安徽,较少长成乔木状,也难得开花结果。所以,无论是树干、树枝、树叶,都与别的地方有点差异,显得瘦小一些。主要原因是,它常常因为碍事而遭砍伐,萌发枝不容易长得粗壮。
或曰,它是“奓鱼刺”,因为它外形好象奓开的鱼刺。问题是,它的小枝虽有棘刺,并不太象鱼刺;长成乔木以后,就更跟鱼刺粘不上边。最为重要的是,凡是棘刺灌木都是奓开的,多少有点象鱼刺,无法反映出个性特点。
或曰,它是“障御刺”,用来充作篱障。问题是,障御刺虽然丛生,但枝条并不象木槿之类发达,很难形成天然篱障,说不通。
乡间所称的“炸鱼刺”,学名是“柘树”,俗称柘桑、黄桑、扎刺。它显著的特点有这样几条:生长非常缓慢,在条件不良的地方很难长成乔木;叶子可以喂蚕,古代与桑树并称为“桑柘”;枝条上有勾刺,但叶子上没有;皮内、树根黄色。
那么,“柘树”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方言又称为“炸鱼刺”?经考证,“炸鱼刺”的本字是“柞棫刺”。《诗经》多次出现“柞棫”,证明方言中的古音遗存往往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柞棫拔矣,行道兑矣(《诗·大雅·緜》)
芃芃棫朴,薪之槱之(《诗·大雅·棫朴》)。
瑟彼柞棫,民所燎矣(《诗·大雅·旱麓》)
柞棫斯拔,松柏斯兑(《诗·大雅·皇矣》)
1.柞
柞,一般认为就是栎树,这是完全错误的。现在虽将栎树称为柞树,但可以非常肯定地说,柞树绝对不是栎树。(1)《诗》曰:“柞棫拔矣,行道兑矣”。栎树俗称黄粟树,是高大的乔木,请问:当植物阻碍行道时,只会是杂草灌木,怎么会是栎树这种高大的乔木?(2)有些字典煞有介事地说,柞通栎,柞桑、柞丝也。请问:栎树的叶子能喂蚕吗?
“柞”的本义,既不是指栎树,也不指任何其它的树,它根本就不是植物的名称。“柞”的本义指木材质地致密、细致、紧密,相当于“檀”。檀无定指,分为青檀、紫檀、白檀、黑檀等,就是因为“檀”与“柞”一样,并不指特定的树,而是指木材质地致密。
柞,zhà,为什么指木材质地致密?
(1)结实,板结也,紧密也,方言称为“扎实”。扎,约束也,紧缩也。
(2)酢,从乍,醋也。醋从昔,读若细,细密也。酢者酸也,读若缩,紧缩也。南方将质地细密的树称为“酸枝”,以为此木锯开时有一种酸味,这实在是闲扯。其实,“酸”的本字就是“柞”,酸枝就是质地致密。
(3)乍,本义拦住、堵住。堵读若笃,笃实也。
(4)密,方言称为“密扎扎”“密匝匝”。
(5)柞读若炸,炸弹。弹读若檀,柞通檀,都是指质地致密。表示质地紧密的字非常多:坚,土之固;臤,握之固;固,四周塞;緻,丝紧密;紧,缠之急;稠,禾之密。
由于“柞”表示树木质地细致,由之,那些质地细密的树木便以“柞”命名。比如:栎树质地细密,便称为“柞栎树”,本义指质地细密的栎树,后人不解其义,以为柞树就是栎树。南方有一种“柞木”,并不是栎树,更不是“炸鱼刺”,也是因为它质地细密。
方言所指的“炸鱼刺”,生长异常缓慢,因而质地细密,是典型的柞木、檀木。所以,其命名时一定会围绕这个鲜明的特点。其学名“柘”,核心含义就是“柞”。(1)柘,zhè,音近“柞”;(2)柘从石,读若实,结实也、扎实也。(3)柘,读若致,精致、细致、致密。
概而言之,“炸鱼刺”的“炸”,本字是“柞”“柘”。
2.棫
棫,一般认为就是白桵或白蕤,这也是完全错误的。“棫”的本义,既不是指白桵,也不指任何其它的树,它根本就不是植物的名称。“棫”的本义通指棘刺,相当于“刺”。
古人造字非常细致,习惯用不同的字分指细微的区别。比如:眉者,目上毛也;发者,首上毛也;而者,须也,面毛也;頾,口上须也。又比如:裁衣之始为初,草木之始为才,人身之始为首为元,筑墙之始为基,开户之始为戽,子孙之始为祖,形生之始为胎。
由之,表示棘刺的字也非常之多,但大多都不是本义。《扬子.方言》凡草木刺人,“北燕朝鲜之间谓之茦,自关而东或谓之梗,自关而西谓之刺,江湘之间谓之棘”。刺,本义指刺杀的动作,后来名词化;棘,丛生的小枣树;芒,草端也;针,鍼也,缝衣的工具。
当然,也有泛指棘刺的字。茦,cì,草的芒刺,莿也;朿,木芒也,引申为凡尖锐之称。也就是说,“茦”是草之尖锐,“朿”指树之尖锐。其实严格来说并非如此,“茦”“朿”是同一个字,都是指草芒,表示木芒的字是“棫”。
(1)刺读若此,于此。于,读若棫。
(2)刺读若词,语也。语,读若棫。
(3)刺者锐利也,锐读若棫。
(4)刺,方言读若禾。比如:麦刁子刺(禾)人。棫从或,读若禾。
(5)國从或,音近角(各)。角落,隅也,隅读若棫。角者,尖锐也。
可见,“棫”并非指某种特定的植物,而是泛指木芒,相当于现在的“刺”。我们这样说,还可以从其它的方言得以印证。(1)构骨,方言称为“猫玉刺”,这里的“玉”就是“棫”,刺也;(2)刺猬,方言称为“刺玉子”,这里的“玉”明显也是“棫”;(3)馄饨,方言称为“猫玉饺子”,小角(刺)饺子也。小角,指馄饨上众多的皱褶。
“棫”本义就是指棘刺,但由于后人不解其义,只好在后面再加一个“刺”。比如:猫棫,就是“猫刺”,后人则称为“猫棫刺”;柞棫,就是“柞刺”,后人则称为“柞棫刺”。
由于“棫”表示木芒,由之,那些带刺的树木便以“棫”命名。白桵是带刺的植物,有时便称为“棫”,让后人误以为“棫”的本义就是白桵,这完全是不正确的。
3.柞棫
由此可见,“柞”本义指树木质地紧密细致,“棫”本义指树木的棘刺,“柞棫”指质地紧密细致的棘刺。
质地紧密的树木很多,大多都不带刺;带刺的植物也很多,大多质地不紧密。既质地紧密,又带刺的树,则特指方言所说的“柞棫刺”,学名“柘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