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听音乐能改善抑郁症症状?
音乐已经伴随人类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了。音乐中有不同的情绪,有感人肺腑、动人心弦的音乐,也有悲喜交加的音乐。在每日上班的路途中,常看见人们带着耳机听音乐。人们通常以为,听音乐是为了打发路途中无聊的时间或者是缓解现有的情绪。但是却忽略了一个现象,在特定的情境下,为什么人们往往会选择某一类的音乐?比如,自己在焦虑不安时,手机歌单中的某几首歌曲甚至能够在人们还没有意识到的时候帮助人们平复情绪。那么,音乐到底在情绪调节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对于情绪调节的定义
情绪调节是指调整或维持情绪(包含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发生、持续时间和强度的过程。情绪的调节可能是有意识的,也可能不是有意识的。这种调节
可能针对情绪的不同方面:行为表现、主观体验或生理反应。从心理或生理学上来讲,情绪调节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在特定情况下启动、抑制或调节一个人的状态或行为,例如:主观体验(感觉)、认知反应(思想)、与情绪相关的生理反应(心率或激素活动)和行为(身体动作或表情)。从功能上来讲,情绪调节也可以指将注意力集中到一项任务上的倾向,以及在个人或专业指导下抑制不当行为的过程。
音乐与情绪调节的联系
早在很多年前,心理学家就开始关注音乐与情绪调节之间的关系。下图是一个音乐-情绪调节的理论模型,该模型将情绪调节描述为通过音乐活动满足个人情绪相关需求的过程。*以下文章为音乐与情绪调节在青少年中的应用,因此理论在其他年龄段中可能会有细微差别。
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abs/10.1177/0305735607068889?journalCode=poma
音乐在情绪调节中的作用是由个人的特定需求决定的。音乐的选择并不是有意识的,而是强烈地基于在特定的情绪下的相关需求。以青少年为例,青少年对音乐的个人需求是基于他们的情绪、态度和对周围发生的情况和活动的经历。例如,青少年会根据环境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音乐(私人空间的放松、体育活动、或聚会等)。当他们感到沮丧时,他们可能总是听某一个特定的歌手。因此,情绪调节目标似乎不仅反映了情境和情绪相关的需求,而且还反映了个性、生活史、性别或年龄相关的需求。
音乐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加强积极情绪和帮助人们摆脱消极情绪,同时音乐还能调节情绪的强烈程度。例如,青少年倾向于听与自己情绪一致的音乐,沉浸在音乐所创造的情感和感觉中。音乐通过赋予其不同的感受形式,也增强了人们体验的清晰度。在经过音乐所带来的放松过后,青少年反而能够更加情绪的认识到自身目前的状态,从而想办法恢复。
事实证明,音乐是调节情绪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方式。从此模型中可以看出,音乐的两个主要目标是控制自己情感的需要和让自己感觉良好或更好的愿望,它们分别被称为情绪控制和情绪改善。
音乐对改善情绪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只要与音乐相关的活动是自主选择的(比如根据环境不同选择相应的音乐),对于青少年的积极作用才能更明显地体现出来,以此作为其自我开始改变的内驱力。另一个主要目标是需要控制和自我决定自己的情绪。情绪控制是一个隐性的改变。例如,当青少年尝试听一些平和的音乐并试图控制自己焦躁的情绪反应。通过音乐作为桥梁去理解另一个不属于自己时代的思想和情感,从而平复当前状态下自身波动的情绪状态。
音乐与心理健康
根据过往的研究来看,音乐具有双面性。以下图中所显示的部分研究为例,听音乐对于人们的信心、满足感、情绪管理与社交活动都会有一定的帮助。但是,也有一些研究发现,患有抑郁症的男性参与者在听了音乐后情绪通常会更低落。根据上图中的模型来看,一些音乐所创造的伤感氛围更不易于抑郁症患者的情绪恢复。因此,在平时音乐的选择上需要更加多面,以适应不同时段的情绪需要。比如,在情绪低落时可以听一些说唱音乐,使自己代入开心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