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氏越婢汤法
孙洪彪(白术)选自《华夏中医拾珍》
方是有相对固定的组成,有比较明确的适应证,也就是所谓的方证相应,有一方对应一证的特点;而法是对方剂所针对病机的一种总结概括,之后在此基础上,按具体病例中出现的个体性差异对方进行重新的组合、变化,这种变化虽不脱离原方组方的宗旨和法度,但其用药、组方比例却因为适应疾病的变化而出现了很大的变动,有一法变化多方的特色。
法源于汤越婢汤出自《金匮》: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越婢汤方: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五枚 甘草二两。右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恶风者加附子一枚,炮。风水加术四两。)此方的关键见证为:水气病,郁闭在表,内有气分郁热。叶氏把此方的主治‘一身悉肿’,和在越婢加半夏汤治肺胀的启发下。将其扩展为治疗饮邪闭阻于肺的证侯:冬温咳嗽,忽值爆冷,外寒内热,引动宿痰伏饮,夜卧气冲欲坐,喉咽气息有声。宜暖护安居,从痰饮门越婢法。麻黄、甘草、石膏、生姜、大枣----《叶天士医案存真.卷一》。此案的关键点:痰饮、郁闭在肺、内有气分郁热。水、饮、痰皆为阴邪,属于一类;表为人身之阳,肺为身内阳脏。正如高继平师言:皆阳位之阴实证;气分郁热同。症虽变,机理不变,理同,故治同。所谓治同,也是言其大概,据具体病例不同,用药、药量、用法等还当微调应证为佳。
《伤寒论》中越婢汤的变化:恶风者加附子;更加白术治疗‘肉极热,则身体津脱,腠理开,汗大泄,历节风,下焦脚弱。’;去生姜、大枣,加杏仁成麻杏甘石汤治水、饮不显著,郁热在肺较重的‘汗出而喘’之证;还有类方如大青龙汤、小青龙加石膏汤都有相类似病机,因具体见证变化而方药亦变。
从现有叶氏言越婢法的医案来看,对越婢汤变化的用药情况是:水化为饮为痰的时候加茯苓、薏米、半夏等;汗大泄用桂枝易麻黄;湿浊盛有时去甘草;饮因寒凝合小青龙法用干姜、五味;肺气郁闭仿麻杏石甘汤法加杏仁等等变化。唯一不变者,正如文子同道也提到的:越婢法中唯一不可替代的就是石膏一味。而石膏一味,正是叶氏独具慧眼之处。水饮之邪为阴,若以温药和之,在伴有气分郁热的复杂病证中,温药足以助热。若针对郁热过用苦寒,又会导致水饮凝聚不化的弊端。仲景立法在前,叶氏广其用在后,用辛寒的石膏,即能解决郁热的问题,又有助于宣散水饮。这样就非常巧妙的解决了在此类病证中,用药备受羁绊的难题。
综上所述,于水、饮郁闭在阳位(或在表,或在肺)并出现气分化热证侯的时候,叶氏每加石膏清透,并被称为越婢法。即便在虚证中见水、饮郁闭阳位,气分成热的证侯时也权宜取用。
附录:
一、相关叶氏医案:
1、程 脉沉,喘咳浮肿,鼻窍黑,唇舌赤,渴饮则胀急,大便解而不爽。此秋风燥化,上伤肺气,气壅不降。水谷汤饮之湿,痹阻经隧,最多坐不得卧之虑。法宜开通太阳之里,用仲景越婢、小青龙合方。若畏产后久虚,以补温暖,斯客气散漫,三焦皆累,闭塞告危矣。(燥伤肺气水气痹阻)桂枝木 杏仁 生白芍 石膏 茯苓 炙草 干姜 五味
2、某 形盛面亮,脉沉弦,此属痰饮内聚,暮夜属阴,喘不得卧。仲景谓:饮家而咳,当治其饮,不当治咳。今胸满腹胀,小水不利,当开太阳以导饮逆。小青龙去麻辛合越婢。桂枝 半夏 干姜 五味 杏仁 石膏 茯苓 白芍
3、 方(氏) 冷暖失和。饮泛气逆。为浮肿喘咳。腹胀。卧则冲呛。议用越婢方。石膏 杏仁 桂枝 炒半夏 茯苓 炙草
4、 沈(妪) 冬温,阳不潜伏,伏饮上泛。仲景云:脉沉属饮,面色鲜明为饮。饮家咳甚,当治其饮,不当治咳。缘高年下焦根蒂已虚,因温暖气泄,不主收藏,饮邪上扰乘肺,肺气不降,一身之气交阻,熏灼不休,络血上沸。《经》云:不得卧,卧则喘甚痹塞,乃肺气之逆乱也。若以见病图病,昧于色诊候气,必致由咳变幻,腹肿胀满,渐不可挽,明眼医者,勿得忽为泛泛可也。兹就管见,略述大意。议开太阳,以使饮浊下趋,仍无碍于冬温,从仲景小青龙、越婢合法。 杏仁 茯苓 苡仁 炒半夏 桂枝木 石膏白芍 炙草
5、 汪 脉弦坚。动怒气冲。喘急不得卧息。此肝升太过。肺降失职。两足逆冷。入暮为剧。议用仲景越婢法。(肝升饮邪上逆)又 按之左胁冲气便喘。背上一线寒冷。直贯两足。明是肝逆挟支饮所致。议用金匮旋复花汤法。旋复花 青葱管新绛 炒半夏
6、 丁(五十一岁) 面色亮,脉弦,此属痰饮。饮伏下焦肾络,中年冷暖不和,烦劳伤气,着枕必气逆,饮泛喘促,脘闷咽阻,治之可效,而不除根。越婢法麻黄石膏,恐不可以治此,症或有误丁,五十一岁。感受外邪,喘促,脘闷咽阻,卧则气逆,面色光亮,脉弦。面色亮,脉弦,此属痰饮。中年烦劳正气已伤,又不注意防护,感受外邪引动伏饮发病。可以通过治疗缓解症状,但不能根除。方药:越婢法张小林:麻黄石膏这类药恐怕不适合治疗这种有虚损的病证,或许是病案记录上有错误或遗漏。
7、潘(二十八岁) 咳嗽在先肺病,近日凉风外受,气闭声音不出,视舌边绛赤有黄胎,寒已变为热。越婢法加米仁、茯苓。 潘,二十八岁。先患咳嗽,后又外感风凉,声哑,舌边绛赤有黄苔。咳嗽为肺病,更加感寒郁闭气机声音不出,舌红苔黄是寒已化热。方药:越婢法加米仁、茯苓。(越婢汤:麻黄、甘草、石膏、生姜、大枣)
8、温邪上受,肺气痹塞,周身皮肤大痛,汗大泄,坐不得卧,渴欲饮水,干呕不已。从前温邪皆从热化,议以营卫邪郁例,用仲景越婢汤法。杏仁、桂枝木、茯苓、炒半夏、生石膏。《眉寿堂方案选存.冬温》
9、夏(山塘,七十五岁) 初冬温热气入,引动宿饮,始而状如伤风,稀痰数日,痰浓喉干,少阴中五液变痰,乏津上承,皆下虚易受冷热,致阴上泛。老人频年咳嗽,古人操持脾肾要领,大忌发散泄肺,暂用越婢法。
凡内有宿病,每因新感六气,病邪牵动而发。盖藏匿夙病之处,气血必虚弱,故新邪必注空隙为患。
夏,七十五岁,山塘。有痰喘宿疾,初冬又作,开始的时候症如伤风,咳吐稀痰数日,后转浓痰,伴咽喉干燥。初冬温热之气未尽,感受外邪引动宿饮发病,久病少阴肾经气化功能不足,五液变为痰饮,正常津液反而不能上承导致喉干。总之是下焦虚弱易受外感,内外合邪,阴浊上泛。老年慢性咳嗽,古人都是以调补脾肾为主,忌讳发散泄肺,所以暂时短时间内用越婢法。张筱林:有宿疾的人,常常因为新感六淫邪气引发旧恙,大概是由于藏匿宿疾病邪的地方,气血一定虚弱,所以新感的外邪更容易侵犯空虚之处发病。
二、《伤寒论》中的两首类方做一对比:越婢汤: 麻黄、甘草、石膏、生姜、大枣。麻杏甘石汤:麻黄、甘草、石膏、杏仁大青龙汤: 麻黄、甘草、石膏、杏仁、生姜、大枣、桂枝越婢汤,用生姜散水气,大枣护中;麻杏甘石汤,加杏仁治喘;大青龙汤更加桂枝温经开表。
原文: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063)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麻黄四两(去节) 杏仁五十个(去皮尖) 甘草二两(炙) 石膏半斤(碎,绵裹)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太阳中风,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038)大青龙汤方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枚(擘) 石膏如鸡子大(碎)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039)
三、《金匮》越婢汤相关原文:在《金匮》中还有两首加味方。《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千金方》越婢加术汤治肉极热,则身体津脱,腠理开,汗大泄,历节风,下焦脚弱。(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白术四两 大枣十五枚。右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恶风加附子一枚炮。)《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生姜三两 大枣十五枚 甘草二两 半夏半升。右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千金方》中有越婢加术附汤,主治基本同此条文,从‘汗大泄’看加附子似乎更合理,主治‘历节风,下焦脚弱’,还是水液病变,但病位偏重在下。而加术汤有人认为还是越婢汤后的‘风水加术四两’,加入的目的是在原方基础上‘多冷痰’(胡洽语),换言之,原方证有向防已黄芪汤方证方向发展的趋势,但基础病机尚未发生显著的改变。越婢加半夏汤主治,也还是水液病变,不过明显病位偏重在上,水之上源—肺经出现了问题,加半夏使其降。当然这里还有小青龙加石膏汤证的变化,与之又有侧重在表在里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