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元御的脾胃升降汤 调整脾胃升降的临床体会
升降出入是人体气化功能的基本形式,是脏腑经络之阴阳气血运动的基本过程。如肺之宣降,脾升清,胃降浊,心肾相交,水火既济,肝胆之生发疏泄,谐调内外等,都是这一过程的具体体现。升降平常,出入有序,则阴平阳秘,形神康健;升降出入紊乱则必然导致机体的内环境、外环境以及内外环境之间平衡失调,而发生种种病理变化。若肺失宣降则气逆喘咳;胃失和降则嗳腐呕恶;脾不升清则腹胀便溏;肝不条达则胸闷胁痛;心肾不交则惊悸梦遗等。所以《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脾胃位居中州,交通斡旋,承担着升降出入的枢纽的作用。脾主升�,输布精微,化气生血,维持着机体的营养供给。胃主降浊,保证着饮食物的消化和传导。从而维持了“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的正常生理功能。肺之肃降,肝之疏发,心肾相交,水火既济,无不依赖脾胃中运之转输。故唐容川说:“其气上输心肺,下达肝肾,而灌溉四旁,充溢肌肤,所谓居中央畅四旁如是。”
现代对脾的本质初步探讨证明,“脾的本质包括消化系统以及能量代谢转化和水液代谢有关的一切器官系统(包括神经体液调节机构)的综合功能单位或机构,也包括免疫、造血系统。这个机构的基本功能是将外界食物中潜在的能量输送给全身各器官系统以进行生命活动。”由此可见,要调整机体阴阳升降平衡,就必须抓住脾胃这一关键。前贤李东垣之益脾阳,叶天士之养胃阴,即抓住了“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这一根本,培补后天生化之源,以调畅升降出入之机。近年来,笔者以调理脾胃升降、斡旋中运为法,临证取得一定效果,兹举二例以示一斑。
例一:魏XX,女,31岁,职工,2008年3月11日初诊。患者自述于7年前开始头晕胀痛,日渐加重,每月发作1~2次,伴有胸脘痞闷,呕吐�水,食少便溏,面色萎黄,四肢乏力,畏寒肢冷,口淡无味,不思饮食等症,每次发作均要住院治疗,曾诊断为“椎间动脉供血不足”,“神经性呕吐”,“肠道菌群失调”等。2008年3月11日来院就诊,诊得六脉沉细,右关微弦,舌淡苔白,此属忧思劳倦,损伤中气,清阳上荣,脑失�灵。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之,
生黄芪30克柴胡4.5克炒白术10克 云苓12克 升麻6克 春砂仁6克 姜半夏10克大枣5枚 炒枳壳9克煨葛根9克 当归10克
六剂,清水煎服。
二诊:药后自感头晕胀痛大减,食纳增进,但稍劳则头晕加重,脘闷欲吐,仍宗前方去春砂仁、姜半夏,加山药、姜竹茹,再进六剂。
三诊:服药后诸症悉除,饮食如常,嘱其继服香砂六君丸一个月以善后。随访年余,未见复发。
例二:徐XX,女,32岁,教师,2008年11月23日初诊。自述6年前因第一胎难产,於某医院在全麻下行“碎胎术”,出院后头晕而胀,晕时欲吐,遇劳加重,两目畏光干涩,气短乏力,懒言倦怠,面色萎黄,畏寒肢冷,口干不欲饮水,口淡无味,不思饮食,月经色淡量多,时挟黑色瘀块;血压60/80mmHg,脉沉细无力,舌质淡略胖有齿痕,苔白。乃气血俱耗而致;证属阴阳形气俱虚,治宜培补后天,益脾升清,拟以益气升阳之法。药用:
生黄芪30克煨葛根15克炒白术10克炙升麻6克柴胡5克
姜半夏9克 春砂仁6克 元肉15克炒枳壳9克
三剂, 清水煎服
二诊:药后头晕欲吐减轻,四肢已转温暖,饮食增进。然出现入夜口干欲饮,晨起口苦,口鼻气热,大便干结,舌质红,苔少而干,脉弦细数等症。此乃中气渐充,脾复升清之力,而胃阴不足,和降不行之候,故于升阳之中,加荣润滋养之品,俾“胃宜降则和”。药用:
生黄芪30克柴胡5克升麻5克粉葛根10克生地10克玄参10克
麦冬10克 石斛10克 阿胶珠18克
三剂, 清水煎服
三诊:药后诸症大减,但在劳累时,略有头晕胀痛之感,诊其六脉平和,舌象转正,又于前方加枸杞子,山萸肉,连服半月而愈。
总之,无论是脾胃本身自病或是因肝肾精血不足所致的眩晕、呕吐病证,采用调整脾胃升降枢纽尤为关键。因升降失调而峻补精血,反而害胃,有碍中运化源之机,尤在泾云:“中者脾胃也……中者四运之轴而阴阳之机也,故中气立则阴阳相循,如环无端而不及于偏……是故求阴阳之和者必于中气,求中气之立者,必以建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