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问茶:论茶的艺术特征

毋庸置疑,品一道好茶就是在品味其具有的审美价值。

不言而喻,茶也具有它相应的艺术特征。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茶的这些艺术特征:

一、艺术的“线性特征”

“线性特征”,是所有艺术形式都具有的艺术特征之一。它表现为艺术品从构思到创作,再到欣赏,整个过程都是以线性的递次先后顺序进行的,——不存在先创作再构思的人文艺术。

具体到艺术形式的各个阶段,同样也都遵循着各自的“线性特征”。比如书法创作,必定是从头至尾,从前往后的书写,最终落款钤印。书法的欣赏顺序也一定是从头至尾,从前往后,绝无倒置。文学作品亦然,小说、诗歌、影视剧,从没听说过要先看结局或中间剧情的。音乐、舞蹈就更不用说了。

或许有人会提到“建筑艺术”。要知道,建筑本身就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而人类的生活本来就是“线性”的。

你或许还会提到“摄影”这个“瞬间的艺术”,但那张图片恰恰是要唤起你对一个鲜活时空的联想。雕塑同理。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要告诉你茶同样具有这种线性特征。我们之前提到过茶的“三个阶段”显然是线性的,而单独去看“冲泡品饮过程”也依然是线性的。

深入理解泡饮阶段的线性特征有利于更好的掌控冲泡过程。

起点决定论

一道茶,开汤没泡好,之后就不可能有上佳的表现。虽然“起点决定终点”、“起点决定一切”的论调听起来有些绝对,但现实就是如此。学生在学习冲泡技法的过程中,一旦开汤不到位,我都会要求他们倒掉重泡,因为我们没必要把时间浪费在一道注定就喝不对的茶上。

我的书法老师也曾跟我说过,“很多时候,你一落笔就知道成不成了,根本不需要写完……”就是这个道理。

完满论

我们通常会说这道茶的“峰值”是从第几道水开始持续到第几道水落,但你不要认为之前与之后的那几道水就不值得一喝可以扔掉了,——正相反,没有它们之间的相互映衬,无以谈什么峰值的美。

我们要经验的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如此茶我二者才会功得圆满。

所以要欣赏茶,那就乖乖的从“温润泡”品到“尾水吧”。

二、艺术的“两极特征”

艺术,永远“灵动于可控与不可控、确定与不确定之间。”

之所以喜欢听Live版的音乐会,就是因为它注定每一次都会有不同,配器、音响、和声,还有情绪,——哪怕是同一个人同一首歌。

我们确定的是那首歌,而我们不确定的是他这次又会把这首歌演绎成什么鬼样子。

从某种角度上讲,书法就是驾驭笔杆“锋颖”的能力,但真正的大家往往会留几分余地给笔头的那撮毛,——也让它来参与创作,这才有了那份灵动。相反,当代被“写死”了的欧楷就是因为缺乏了这种灵动而变得越发的不耐看了。

篆刻的功夫再精熟你也无法完全预判下刀时章石崩裂的状态。于是某个时期人们把刻刀刃角磨得越来越小,薄若刀片,——说“刻”倒不如说是“切削”。此等精工之为落得“元朱文印”一流,堪比玉铜印,光滑精致。却为很多新派明清印人所不屑,因为它缺少了一种“金石气”,——就是章石自有的那种独特质感,以及岁月所赋予的沧桑古韵。这些都源于那些不可控的崩裂与时间的侵蚀,——对这种不可控“驾驭”到何种程度,也就意味着这枚印章的“金石气”能够呈现到什么程度。对“金石气”的观照发展到后期时,以至于出现如吴昌硕、齐白石这类嗜用大刃角、钝刀口的刻刀来刻意追求这种不可控的崩裂天趣。一听那时印人的字号便知,——什么“钝丁”、“老铁”、“瘦铁”之类。甚至于有的刻刀分量足有一斤多,都是在追求这种“难控”,或者说“不可控”的达成。

可控乃“人为”,不可控为“天趣”。“人为天趣”的艺术构成形式又回到了“天人合一”的本源上来。

同时,这也成就了艺术作品那不可重复的“唯一性”。

再说到茶。生长阶段,茶箐品质无法做到年年如一,所以制作阶段的工艺自然也就有了差异。

好的,重点是最后的泡饮阶段。

就算是同一饼茶,同一个人用同样的器具、同样的手法、同样的水冲泡,都无法保证两次的冲泡汤感表现完全一致,原因有很多,之前我们聊过。但也正是这种“灵动于可控与不可控、确定与不确定之间”的变数,让我们对茶,——哪怕是同一饼茶,——有了一次又一次的期待与向往。

学习冲泡技法就是为了拥有更大程度上的可控性,但也永远无法掌握到100%。在可控的基础上,去欣然接受那不可控的降临。在不可控的那部分,有人的因素,也有茶的因素。

人绝对无法做到像数控设备那样精确、稳定。退一步讲,就算使用数控方式来实现整个冲泡过程,你也会发现茶自身的不确定因素也无法做到让每一次冲泡都一致,——这是由茶的“天资个性”决定的,对此我们更是无法完全掌控。

看来这本不是我们擅长的,——你是不是有些灰心了?

的确,精确量化控制并非人自身所擅长,但人类最大的优势正在于他的“主观能动性”,——人会根据当下的感知做出反应,并作用于过程,以影响到之后的结果,这同样是线性的递进过程。

艺术的诞生其实就源于人类的主观能动性。

因为它需要人类的主观参与判断,而主观又是个带有不确定性的变量,这恰恰又是机器所无法代替的,所以才有了“看箐做茶,看茶泡茶”一说。

我们可以确定的就是那道茶,我们不确定的,是这次它又会呈现出什么样子。

我们可控的是业已掌握的冲泡技法,不可控的是这次的“主观能动”又将怎样去洞察并与茶互动。你可以理解为这也是一种创作。

三、其他

除以上两点,艺术还具有感性特征,即艺术是通过内在的感知去体验的,而非理性的数据量化。

艺术还具有多维性,即你对艺术的认知程度取决于你的认知维度。这个在《认知》那篇文章里我们也聊到过。

艺术还应具有共识性,即同样的内在感知体验,获得了大家共同的认可,才具有了审美的共识,值得分享。如果只是个人的审美取向,不具备共识性,则暂时也不具备分享价值。相关内容另文详述,在此不赘言。

以上各种艺术特征,茶都是具备的。

毋庸置疑,茶为艺术。

不言而喻,在茶这个艺术领域,普洱之花尤盛 … …

我是空山    这里是空山茶话

* * * * * *

(0)

相关推荐

  • 书法名家---张坤山作品选

    张坤山艺术简介 山东省淄博市人,海军政治部专业书法家,国家一级美术师.1990年起连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三.四.五.六.七届理事达30年.系中国书协书法行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海军美术书法研究院副院长,北 ...

  • 你为什么收藏陈曼生紫砂壶?本文揭示陈曼生紫砂壶的真实价值

    曼生壶的诞生既是陈曼生的爱好也是时代风俗的印证.明中期,饮茶习俗发生改变,紫泥砂壶开始兴起,曼生作为文人墨客中的一员,对于品茗雅兴也是极为热衷的.而且其书画篆刻大家的身份更是使其爱上了紫砂制壶的爱好. ...

  • 诗中“天趣”初探

    张国鹄 文艺审美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欣赏者审美趣味的满足.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的"趣味"可以说是同艺术本身"与生俱来"的一种品格和特质.诗是最高的艺术,理所当 ...

  • 空山问茶:论“一个泡茶者的自我修养”

    每当剧情至此,我总会报以会心的一笑.看着那个坚守着信念的"星仔"亦步亦趋的走到了今天,豁然成为矗立于众人面前的那个"星爷". 是啊,"--我是一个演员 ...

  • 觉茶(续):空山问禅于道长

    上一篇关于阐述"禅茶一味"的文章发布后,我忽然兴起,把文章发给了会几学舍的李星瑞道长,想请他结合老庄的道家思想来对佛家之禅进行一番品评. 李星瑞道长:道号李诚瑞,字虚谷居士.先后于 ...

  • 【老徐问答】第38问: 为什么普洱饼茶泡出来叶底有些碎?

    这个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1.撬茶的时候容易把茶撬碎 2.在压茶的时候造成的 因为压茶是一批一批的压,在底部的茶叶就会有些碎,这是正常情况.有的是有意把碎茶包在茶饼中间,然后茶面和茶底就用一些条形比较好 ...

  • 茶局叩问:健康茶为何卖不过有害烟?

    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编撰的<2011中国茶叶行业发展报告>披露,2010年我国茶叶农业产值530亿元,居世界第一位:茶叶出口30.24万吨,居世界第二位,出口金额7.84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 ...

  • 「暖暖说茶」经常会有茶友问:这个茶放几年开喝好?

    经常会有茶友问:这个茶放几年开喝好? 怎么说? 其实普洱茶吧,每一年都有其独特之处. 香气也有新老之分,比如会由清新自然的花香转化成熟果香.木香等.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然后茶汤的柔.厚.滑,也会增加( ...

  • 空山物语:茶类完备期及其之后

    中国的书体经过了漫长的迭代创生,至汉朝时期,篆.隶.真.行.草皆以出现,实现了传统书体的彻底完备.所以经过了在三国时期的纷争中孕育的过程后便迎来了中国书法的巅峰时代 -- 东晋.蔡邕.钟繇.卫夫人.王 ...

  • 空山物语:茶与人的双向驯化

    "双向驯化"已成为一种主流认知,并被细化为"正向驯化"与"反向驯化"之别,相对应于"正向被驯化"和"反向被驯化 ...

  • 空山物语:茶行业的新思路

    且不论新的观点能否收获市场,但就"建立评测标准"这一点而言,其结果很有可能是没人跟你玩,--你凭啥评测我家茶呢! 于是我们顺着他的思路向上捯,发现其终极诉求就是想多卖壶,--这就好 ...

  • 空山物语:茶之喻

    忽然问了自己一个问题-- 茶究竟像什么? 如何跟一位对茶接触不是很多的朋友解释清楚茶的"形象",我觉得比喻会是一种更恰当的方式. 那么茶究竟像什么呢? 茶像"杨丽萍&q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