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物语:仪式感 … …

最终,还是决定在教堂举行婚礼,—— 虽然我跟太太都不是教徒。

之前见证过太多次的婚礼,但总让我感觉那位司仪才是那真正的主角,新郎、新娘,双方父母,都是配搭,整个婚礼让司仪调度的是好不煽情!好不热闹!

他们也的确卖力!

三句来个贯口,五句抖个包袱,最后再走下台来,给诸位一展歌喉,—— 打我身边一过,看得出里面那件系袖扣的粉色衬衣都已经湿透了。

诸位随了份子的亲朋好友也不会觉得无聊,“唉,今儿这位有两下子啊!一看就是练过!比上礼拜那场司仪的活儿强多了 ~ ~ ”

回头一打听,这位还真不含糊,—— 正经的“德云社三线”!

不过,还是那句话,“… … 这是我的婚礼。”

于是,我和太太还是选择了去教堂,因为那里有我们所看重的 —— 仪式感 … …

对,仪式感。

在古典巴洛克风格的教堂里,华美的穹顶设计布满了壁画、璀璨多彩的巨大玻璃窗、一排排整齐朴素的木质座椅,正前方一座高悬的十字架,—— 耶稣就在那上面。

我站在布道台的前面,回头看到即将成为我妻子的那位姑娘被家人牵领着走进正门,穿过早已座无虚席的层层座椅(几百人啊!说真的我都不知道他们是从哪儿冒出来的?)

我们当着神甫与众人,还有耶稣的面宣读誓言,交换信物,展示我们象征结合的婚戒。

神圣而庄严 … …

最后,在圣乐与大家的欢呼祝福声中,携太太缓步走出教堂 … …

这种“仪式感”,在我看来,才配得上我这今生只求一次的 —— 婚礼。

我们知道,“仪式感”是要以“形式感”做基础的。话说日本人也非常追求“仪式感”,在他们看来,所谓的书道、花道、乃至于茶道,都被赋予了相当比例的形式的成分,并希望借此来呈现出那种“仪式感”。

不过说句题外话,这也不能怪他们。本来资源就少,能够拥有或有幸体验到那份美好,当然倍加珍惜!当然格外郑重!于是形式感就自然出现了,仪式感也便“自然生成”了。

你发现日本人会在很多微小之物的细节上去精雕细刻,精益求精。有国人就将这种把全身心投注在这毫末间的态度解释为“禅の精神”,—— 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人家就是要做那毫末间去展示一个世界么!

但也这只能是你一厢情愿的理解,而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根本原因只有一个,—— 物资匮乏,—— 他们只能对着那些仅有的资源去释放精力,在这个过程中,精雕细刻、精益求精自然成为了一种必然,当这也无法满足精力的释放时,形式感与仪式感的出现也就成为了一种必然。

这最终成为了日本人一种具有国民性的审美观,而这种审美观在“日治五十年”的岁月里也慢慢渗透并影响了宝岛台湾。

又说回茶了 … …

三十年前,台湾茶人提出了“茶艺”的概念并沿用至今,—— 你会发现除了“盖碗泡法”与“小壶泡法”这两个元素取自于国茶传统外,设立专门的泡茶师与助泡师,席间穿插焚香、插花等项目,统统是借鉴于日本茶道的。

此前,盖碗的用法是“一人一碗,各喝各的”,并非是用来冲泡茶的器皿。潮汕功夫茶也是小壶出水,随即分杯,不存在“先入公杯,再行分杯”的设计,所以传统潮汕功夫茶的分杯也不及茶艺方式分杯的汤感均匀一致。

从很多方面上来看,“茶艺”的提出的确是一种进步。但从借鉴日本茶道的角度上来讲,我让为“茶艺”并没有“取得真经”,—— 它缺失了那个最最核心的“仪式感”!

显然,“茶艺”只是借鉴了“日本茶道”的部分形式,而没有将那个作用于精神审美层面的“仪式感”搭建其上,—— 当然,中国人是不大容易接受在中国茶上让你去描绘日本审美哲学的,—— 但就是这一点,让“茶艺”在其自然发展了几十年后,越发的显现出它这种先天的缺憾。

有一位茶师在专门为客人泡茶,这当然会显得对客人更尊重,也更正式,有利于沟通与销售,但却永远无法将这道茶上升到精神审美层面。

虽然近些年来也涌现出一些基于形式的新设想与新思路,但在我看来,大都是流于表面了,—— 你若也在做这方面的探索,并且已经有了一些既定的想法,那么可以用以下三个问题来重新审视一下它的价值:

·    茶之为茶,滋味也。你的设想是否有利于更好的阐释这个茶的核心价值呢?

·    你的设想是专门针对茶的呢?还是准备适用于很多领域?

·    心目中,你的设想与茶结合之后的生命力会有多久?是昙花一现,还是就此开始成就了茶的未来?

当把这些问题思考透彻,也就明白了那些想法之于茶的价值几何。

若不是围绕着茶的核心价值,不是专门为茶而来,只求昙花一现博人眼球的想法,想让其具备审美层面的“仪式感”,—— 也难 … …

所以说到底,我是非常敬佩那些日本匠人的,不论他是在认真的做一卷寿司,还是去精心的烹制一锅米饭,—— 那种专注的态度,本身就具有着一种“仪式感” … …

当然,每个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仪式。就比如小野二郎会将踏上寿司操作台当做是一种仪式进而每一步都会很郑重。村嶋孟也会把煮饭前清洗煮锅当做他的仪式,进而洗的非常认真。

不知你发现没有,我泡茶也有属于我自己的仪式,—— 戴套袖 ~ ~

别笑啊!戴套袖的那可都是讲究人!齐白石作画时不光戴套袖,还系围腰呢!马英九、刘德华伏案写毛笔字时也都会戴上一副套袖,怕墨脏了袖子。所以我练字时也会戴上,只是泡茶时就懒得摘了。

母亲退休前是个会计,记得小时候总看到母亲带着花绿色的套袖熟练的拨拉着算盘珠记账的情境。

门口修自行车的大爷干活又快又好,也总看到每天傍晚他干完了一天的活儿,把一对套袖懒懒地脱下来,再得意洋洋的甩在他那三轮的车把上,然后哼着小曲儿骑回家去了。

不知什么时候啊,戴上套袖的我泡茶会更认真,索性就戴上了。仿佛它在随时提醒我:

“你就是个泡茶的,你要做的就是认真的把茶泡好 … …”

记得是谁说过,“认真的人,—— 最美 … … ”

悄悄地告诉你,“我泡茶时,… … 最认真!”

(0)

相关推荐

  • 茶艺交流

    茶的本性是恬淡平和的,因此,泡茶师的着装以整洁大方为好,不宜太鲜艳,女性切忌浓妆艳抹,大胆暴露;男性也应避免乖张怪诞,如留长发等,总之,都应仪表整洁,举止端庄,要与环境.茶具相匹配,言谈得体,彬彬有礼 ...

  • 什么是茶艺?

    "欣赏茶艺的沏泡技艺,应该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包括境美.水美.器美.茶美和艺美".茶的沏泡艺术之美表现为仪表美与心灵美;仪表是指沏泡者的外表,包括容貌.姿态.风度等;心灵是指沏泡者 ...

  • 茶艺品鉴

    茶艺是茶道的基础,是茶道的必要条件,茶艺可以独立于茶道而存在.茶道以茶艺为载体,依存于茶艺,茶道不能离茶艺而存在.茶艺重 点在"艺",追求品饮情趣.意境,以获得审美享受;茶道的重 ...

  • 空山物语:斫竹小感

    前时兴起,为小儿制竹哨一支.有人问制作技巧,我回答--多做!然后挑能响的. 真不是敷衍!我也是想着当年训练时用的哨子,看着网上搜来的哨子结构图做的.就为那一个,前边做了仨都不响. 儿子得着个宝儿,自然 ...

  • 空山物语:汤感审美的门槛与高度

    越发感受到任何一个审美领域都有着自己的门槛儿,如音乐.书法.绘画.电影,以及茶.而且是越往高级发展,就越会产生属于自己的特定语言及表达方式. 并且,发展到最高阶段后往往是纯粹于自语言的表达与审美过程, ...

  • 空山物语:“二八定律”再理解

    不出所料,在可遇轩喝茶的一位茶客关注了"空山茶话",翻阅历史消息后的第一个问题便是:"你还懂音乐啊?" "很遗憾,我不是很懂音乐--" &q ...

  • 空山物语:玻璃顶

    "您喝到过打动了你的茶么?" 另一个学生也附和着,"对,那种能感动你的茶--" "我当然喝过了,而且很多!你翻的笔记里就是那些打动过我的茶啊!&quo ...

  • 空山物语:精进 ……

    历时一个多月,总算把这套将近三百小时的音视频资料学习完了,--首先声明,那不是茶学内容. 如果让我形容当下感受,那就是头昏眼花,还伴有间歇性的轻微头疼.期间太太总说我"魂不守舍.转眼忘事&q ...

  • 空山物语:万化归一

    * * * * * * 今天扯点儿别的--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当下这个时代是好学之人的天堂,你可以从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找到你所需要的知识,如此简便,如此迅捷.我每天的阅读量基本在一到两万字,音频收听也在一 ...

  • 空山物语:关于奔跑

    回想起来,自从2006年开始涉足户外长跑已经有二十个年头了. 从最初的5km,慢慢到10km,再到现在平均每周两到三次的户外15km越野. 其中最难的一道坎是我的腿太粗了-- 资深教练为我支招穿氨纶紧 ...

  • 空山物语:被玩坏了的“情怀”

    所谓"情怀",情之所怀也."怀"什么?怀念.怀旧者是也.说白了,只有盛世已去,衰败没落,沉睡于历史档案袋中的旧东西才适合玩情怀,它已经失去了活力,失去继续探索与 ...

  • 空山物语:老茶之“鲜”

    记得2014年的秋天,我在朋友的店里为她泡了一道当年的坝糯春,水很好,器也对,片刻间我们就被那鲜灵灵的汤感浸没了,落口还会有一种特别的酸爽,那是丰富的茶氨酸所带给我们的体验. 从此,我知道了什么叫新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