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记 | 关于《山东大学堂章程》,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儿(1)
1894年,山东威海刘公岛附近海域,发生了一场海战,战争打了五个多小时,最后,中国惨败。
这场战争,在中华民族历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就是甲午海战。
中国人开始反思,这么庞大的帝国,这么强大的武器,这么厉害的海军(亚洲第一,世界第九),怎么就会被一个小小的日本打败了呢?
仁人志士们开始意识到变法图强的重要性。一个国家要变得强大,人才是关键的因素。所以,兴学育才是头等大事。
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了一场维新变化运动,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改革,在文化教育方面,光绪皇帝发布了书院改学堂的上谕。
众所周知,戊戌变法失败了,然而,学堂改革的政策却继续了下来。
1901年9月14日,光绪皇帝下令要求各地将书院改为学堂。但是,这道旨意只是告诉大家要改学堂,怎么改,谁也不知道。
总要有第一个站出来的人,这个人便是山东巡抚袁世凯,他当时正在家休假,看到谕旨后,立刻组织人起草了《山东大学堂章程》,对于如何创办大学堂进行了详尽的规定。
光绪皇帝看到后,御笔直批:知道了。
于是,山东大学堂正式成立,它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继京师大学堂之后,在各省最早兴办的官立大学堂。
《山东大学堂章程》也成为中国最早的大学章程。《章程》分四部分:学堂办法,学堂条规,学堂课程,学堂经费,共96节,对大学堂的管理制度和如何创办大学堂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从此后,大家要制定大学章程,都要参照它。“课程、等级、班次,不外山东章程。”它成功地变成了所有大学堂制定规则的标杆。
第一章是《学堂办法》,这一章有如下特点:
其一:学堂的办学理念是崇实尚学,兴学育才:“实事求是,力戒虚浮,节为明达用之才,仰副朝廷图治作人之至意。”第一章第七条规定,“大学堂首贵崇实,应扫除积习,力戒糜费。”“凡与学堂无益之事,并从节省”,这是在当时的情境下,非常大的创新与进步。
其二:学堂一切发展都以学生为本。首先课程的设置中西并举,提升学堂学生国际化视野。因此学堂设中西教习,不仅有中文课程,也有西学课程。其次,章程还为学生规划了毕业后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路径,第十九节就规定学生毕业后由总办发给凭照。“有愿赴北京大学堂肄业者,禀由巡抚咨送;愿充教习者或赴本省各府州县学堂或赴他省学堂及愿就他项职业者,悉听其便。至入专斋毕业者,仍由总办、总教习考验,择优发给专门凭照,或准令出洋游学,或分派练习实事,备将来教习差遣之用。其有学识过人专门名家者,并由巡抚随时奏请破格优奖。”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这一章规定了学堂的任务是立德树人。章程对学生的心性品行进行了严格的规定,三个月后如果发现学生心术不正、品行不端,那么其他再优秀,也不能留堂肄业。“凡投考学生须在十五岁以上二十三岁以下,通解经史、文理明顺、身家清白、体质强实并无习气疾病嗜好者,方为合格。”
为了保证这一点,章程规定学生进入学堂,都要有一份甘结和保状书。甘结和保状是一种保证文书。甘结由学生的亲属提供的,保状是由学生的族邻提供的。章程给出两个范本,明确提出了“倘有不遵章程所载毕业年限托故出堂,不完课程暨不守规条,不服约束,致被学堂摈逐或私自逃逸等情,应按每年一百两计算赔缴学堂公费,不得短少”,哪怕学生要出国留学,也要由“总办、总教习选择心术端正学术渊博之士,呈请资遣出洋游学”。可见,无论时光如何变迁,道德品质总是第一考虑因素。
此外,这一章对学堂的各级管理部门负责人员及他们的职责都做了详细规定,对学生也做出诸多要求:比如要有奖罚、不提供免费食物(学堂如发给学生廪膳银两,寒峻之士或多希冀廪膳纷至沓来,不但无以坚向学之诚,反足启喻利之渐,非所以重士也。兹拟定所有考选学生入堂肄业,应令自备饭资,不给廪膳,庶来着皆系实心向学之人,不至半途而废。如其中是有寒峻之士坚苦力学无以自膳者,应如何量予津贴,届时由总办、总教习、监督查明核给。)、教材如何选定等。
陌上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