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头山视窗》】袁隆平院士“千亩超级稻示范基地”将落户“世界稻作源之一”的城头山
《城头山视窗》2016-2017年贺岁刊“特别视点”
袁隆平院士将“千亩超级稻示范基地”落户“世界稻作源之一”的城头山
易宗明 裴瑶
12月16日,澧县县委书记邹如龙、县委办主任朱卫兵率农业局、城头山镇、城头山旅游景区负责人一行专程拜会“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向院士汇报了城头山遗址的保护利用开发情况以及我县当前和今后在世界稻作文明的源头搞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的工作设想。
袁隆平院士与澧县有着很深的渊源,不仅是“中华城池之母、世界稻作之源”的城头山把“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院士连在了一起,还有袁隆平院士1938年在澧县弘毅小学就读的一段峥嵘岁月。袁隆平院士亲述:“我的童年和少年生活是在动荡的战争年代中度过的。然而,父母始终没有放弃过我们上学读书的机会。在颠沛流离中,我先后进过三所小学,先是汉口的扶轮小学,然后是湖南澧县的弘毅小学,后来是重庆的龙门浩中心小学。”
袁隆平院士在听取有关情况后,表示将“千亩超级稻示范基地”落户澧县城头山镇,同时允诺出席2017年由澧县人民政府承办的“世界稻作论坛”,并欣然为城头山题词:“城头山——世界稻作源之一”。
袁隆平院士就读澧县弘毅学校揭秘
文/高守泉 廖可喜
2016年11月22日,澧县谷圣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华君、特聘顾问高守泉、公司总经理廖可喜,带领澧县二完小校长胡习银及采访团队一行十多人,前往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对袁隆平院士在澧县就读小学的生活经历进行了现场采访。
袁院士亲述:我的童年和少年生活是在动荡的战争年代中度过的。然而,父母始终没有放弃过我们上学读书的机会。在颠沛流离中,我先后进过三所小学,先是汉口的扶轮小学,然后是湖南澧县的弘毅小学,后来是重庆的龙门浩中心小学。
1937年,为躲避日寇,他随父母从北京逃难到汉口;1938年8月,他们又辗转来到澧县城,租住在澧州正街(今人民路)泰顺隆药铺,就读在当时澧县最知名的弘毅小学,直到1939年秋季,又被迫转移去重庆。
采访时,袁院士很兴奋地用澧县话回忆了怎么样来到澧县读小学的来龙去脉以及在弘毅小学读书时候的一些生活细节。他说:“虽然当时战乱,但弘毅学校的老师教书很认真。语文老师是个老先生,蛮恶,背不得书、默不到字就用竹片打手板,打得沁疼的,有时候手都打麻。教数学是个女老师,她讲的负负得正我硬搞不明白,所以我后来对数学一直不感兴趣。”他回忆道:“学校是一个道观(即紫极宫)改的,道观的大堂就是礼堂,两边厢房就是教室。我们当时租住在学校斜对门的泰顺隆药铺里。上学去的街上(正街即今人民路)全部铺的青石板,尽是老房子老铺面。澧县的小吃蛮多,我最喜欢吃油股条和饺儿。我在澧县过了一个年,春节时,狮子龙灯竹马马蛮热闹……”即使已过去了78年,袁老对在澧县的生活经历仍然记忆犹新。他的这番讲述,让我们惊奇不已,无比亲切。
最后,袁院士对母校寄予厚望并挥毫题写了“澧县弘毅学校”校名和“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的校训。袁院士题词完毕,欣然感慨:“'弘毅’是这个意思啊,小时候一直不晓得;原来“任重道远”是出自论语啊!”
袁隆平院士在澧县读小学这段尘封历史的解秘,无疑将会对澧县的人文史和教育史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澧县人民为有这样的杰出学子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为人类作出卓越贡献的袁隆平院士将极大地鼓舞澧县儿女奋发图强,追逐梦想!
相关链接:弘毅小学创建于1913年,由木工吕君伟捐资兴办,为县私立小学。校址在城内东街紫极宫。1934年增设高级部。1950年改为人民小学,文革期间改为城关镇二完小,后改澧阳镇二完小,现为澧县二完小。
公众微信号关注:城头山视窗
主编微信:城头山视窗 ;《城头山视窗》,一份关于澧水流域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性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