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复兴古鄗城――柏乡县
西汉线刻几何纹铜绘
柏乡县位于邢台市最北部,北距河北省会石家庄市70公里,地处太行山东麓的冲积平原上,古槐河、泜水河流域。历史上东侧为古大陆泽西部边缘,南临尧山为屏障,素有槐阳福镇之称。今日的县境东与宁晋县交界,西与临城县毗邻,南与隆尧县接壤,北与赵县、高邑县相连。柏乡县地域面积在邢台地区最小,东西仅宽16.4公里,南北长24.4公里,面积268平方公里。当前共辖3镇3乡,一个经济开发区,121个行政村,人口19.29万。
千年古县柏乡的精华是什么?通过对柏乡城市文化研究,大致可以这样进行定义,这里是刘秀传说文化的实证地,东汉文化的起源地。为什么这样来定义?翻开柏乡的历史,就会形成这样的思考:如果没有柏乡,河北大地上这么多的刘秀传说故事与史实如何去证实,如果没有柏乡,东汉王朝的历史当如何开始?而柏乡的历史又仅仅是从东汉开始吗?
□ 柏乡地名由来
柏乡最早地名称什么?先称“高”,再称“鄗”,汉称“柏乡”。
早在新石器时代,柏乡县域就是人类重要的活动地域。2010年发现的柏乡县小里古文化遗址,经过文物工作人员的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仰韶文化时期的珍贵文物,同时也发现了大量的文化遗迹。小里遗址遗存面积约6万平米,文化遗存的年代距今约5700至6300年。文化遗物有陶器、骨器、石器、蚌器等。陶器组合有:釡灶、钵盆、鼎盂、壶罐;石器有石磨棒、石磨盘及石铲等,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骨器,如骨锥、骨针等。在发现的陶器中有一件红陶埙引人注目。埙的发现对研究河北地区,特别是邢台地域6000年音乐及乐器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小里遗址中,发现建筑遗址9处,房基内还保存着灶台烧火的痕迹。在大量生活遗物中有很多动物的骨头,大多是鹿、野猪、水牛等的骨头。这不仅可以研究此时期的动物种属,还对当时人类的饮食文化有了一个深度的认识。
小里,本身就充满着神秘色彩。早在遗址发现之前,大量地方史料记载,在传说时代唐尧曾在此处筑城。
商周时期,并没有柏乡这个地名,但柏乡的城邑史有着悠久的历史。文献中记载柏乡境内最早的城邑名字是“鄗”。“鄗”与“高”在古代时是相通的。一般认为“鄗”为专用地名,从邑部,此类字在地名专用中有很多,如邢、郑等,可以解释古代时柏乡地域最早的地名称为“高”。“高”在许慎《说文解字》一书中提到:“高,崇也。象台观高之形。”最老的甲骨文也是这样。研究甲骨文的专家也是这样认为的,他们说:“高,地名,其地有河,为殷人心目中的灵圣之地也。”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有“乙卯卜贞,求禾于高,嶚九牛。”意思是说在乙卯的日子,用九牛为祭品来上告天帝,以求大地粮食的丰收。
“高”地的具体地望在什么地方?学术界是有争议的。甲骨文大家胡厚宣认为“高”即为今日中岳嵩山。此为一家之言。通过笔者研究,商代的“高”地很可能即为今天的柏乡,包括高邑一带。卜辞说:“癸亥卜河其□宗于高。”意思是说在癸亥日在黄河边宗庙进行占卜。历史专家研究认为,殷商时期,在河水和大山都有宗庙建筑。从地理环境看,柏乡与隆尧尧山相近,地势较高,临近河水和古大陆泽,周围有开垦的土地,同时柏乡地域因邻近河南安阳的殷墟是王畿之地。“高”地为柏乡一说应是有一定道理的。而嵩山距河水和殷墟较远,显然说“高”即嵩山的论点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
先秦时的鄗邑,包括了今天的柏乡、高邑两县,当时石家庄地区的高邑县还没有设置。关于“鄗”的历史记载,多见于春秋之后文献。如左传、国语、史记等。但其柏乡境内的“鄗”地历史十分悠久。因为柏乡“鄗”邑地处太行山东麓山前台地,相传有尧城,民国版《柏乡县志》记载:“沿革:按柏乡禹贡冀州之域,为古侯国,相传尧时筑城于此,一统志:柏乡城在唐山县东北二十二里。城冢记:尧所筑也,指旧城。春秋时属晋,为鄗城。周安王二十一年,三卿分晋,赵实取之地遂属赵。”又“城池:尧城,托今柏乡县南十七里小里村。”而“鄗”地望在今柏乡县固城店。赵武灵王三年(前323年)筑鄗城于此。
春秋后期,周王室失去对诸侯国的控制能力,使一些有经济实力的诸侯国逐渐坐大,出现了战国时期七雄争霸的局面。西周邢国灭亡之后,柏乡地域归属于卫国,后又划为晋国赵卿。三家分晋后,前296年赵灭中山后,鄗城就成为赵国的属邑了。
前305年,赵武灵王伐中山,收复鄗城。
前287年,齐国伐赵,取邢、任、鄗诸城;
前258年,信陵君窃符救赵,赵赐信陵君以鄗为汤沐邑。
前251年,赵孝成王十五年在此发生了鄗代之战。鄗代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一个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在战国末期至西汉初期,居于鄗邑的氏族,以居邑名称为姓氏,称鄗氏。
“鄗邑”地望基本上没有大的争议。在今河北省柏乡县西固城一带,今有遗址。产生疑惑的是唐人注释《后汉书.光武帝纪》时所遗留下的问题。
唐人在注释中解释:“鄗,县名,今赵州高邑县也。”
鄗,在后汉时即高邑,属常山国。
《后汉书.郡国志》记载:“常山国,元氏、高邑、都乡、南行唐、房子、平棘、乐城、九门、灵寿、蒲吾、井径、真定、上艾”十五城。
在高邑下唐人注释:“故鄗,光武更名。刺史治。有千秋亭,五成陌。光武即位于此矣。”
而在“鄗南千秋亭”下注:“...其地在赵州柏乡县。水经注曰:亭有石坛,坛有圭头碑,其阴云常山相陇西狄道冯龙所造,坛庙之东,枕道有两石翁仲,南北相对焉。”
西汉时期曾设置鄗县,治所在柏乡县内并封赵氏为柏乡侯;东汉时改名为高邑县,治仍在柏乡县,先后属常山郡、巨鹿郡管辖。
柏乡一名始见于《汉书地理志》。当时为侯国,即所谓“汉以此侯封,始有柏乡之名”(《赵州志》),传三世后国除,但故城仍存。隋代开皇十六年(596)析高邑、柏人县地置柏乡县,治所在今柏乡,属栾州辖。据唐代李吉甫 《元和郡县志》记载:“隋开皇十六年于汉鄗城南十八里改置柏乡县,遥取古柏乡,县以为名。”宋代乐史撰《太平寰宇记》记载:“遥取汉柏乡之名。”宋代曾又将柏乡并入高邑后,不久复置,此后元明清三代没有变化。
为什么称为柏乡?《六书精蕴》一书中说:“柏,阴木也。木皆属阳,而柏向阴指西,盖木之有贞德者,故字从白。白,西方正色也。”柏人,是指这里有有德之人,柏乡,是指这里是有德之乡。取名柏乡,是源于汉代的柏乡侯国,《太平寰宇记》说:“取汉柏乡之名。”从柏乡地名研究看,相当一部分地点与先秦文化有关,而大部分地名与汉文化有密切关联,由此看柏乡是名副其实的千年古县,在116个自然村中有千年历史的村庄占近一半。
□ 柏乡文物与古迹
在千年历史的长河中,柏乡遗留下来许多文物古迹。
古鄗城遗址:“鄗”之名称,始见于春秋时期。据《左传》哀公四年(前490)记载:“齐国夏伐晋,取邢、任、栾、鄗。”所记载的邢、任、栾、鄗都是当时重要的城邑。鄗城遗址在今柏乡县固城店一带,当地的村民在此整理农田时,发现还有高大的残墙断壁,残墙长约55米、高3米多,为夯土结构,在这个区域里不断发现有断矛、残剑及铜箭镞等兵器。
建立柏乡县后,县城迁于今址。据《柏乡县志》记载,县城城墙原为土城墙,周长6里余。宋太祖3年(970)曾诏修城池。清乾隆31年(1768)知县钟庚华扩修成砖城墙,周长1017丈,基宽2.9丈,高2.4丈,顶宽1.5丈,壕深2丈。清咸丰3年(1853),北城墙遇暴雨冲毁,翌年修复。1945年拆除砖墙,城墙废。
除城址外,在柏乡县还有千秋亭、南滑遗址等。
千秋亭,位于柏乡县十五里铺村北100米处,因汉光武帝刘秀于此登基称帝,建立东汉王朝,后人为纪念修建了一个亭子名千秋亭。清康熙年间,康熙皇帝曾拨专款重修千秋亭。千秋亭是东汉皇帝刘秀的登基处,公元25年6月,刘秀在鄗南(今河北柏乡县北)千秋亭五城陌正式称帝,年号建武,后世称为光武帝。据《后汉书·光武帝纪》记载:“光武于是命有司设坛场于鄗南千秋亭五成陌。六月己未,即皇帝位。燔燎告天,湮于六宗,望于群神……” 刘秀在此恢复了汉室的统治地位,从此开创了东汉王朝二百年的基业。
柏乡南滑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的古遗址,位于柏乡县南滑村附近,《柏乡县志》记载为厉王墓,而在调查中发现了大量的龙山文化遗物和遗迹。
在柏乡还有一些古代墓葬。谈到古墓不能不说冯唐墓。
冯唐墓即是汉代名将冯唐。初唐时候,王勃曾写下一篇《滕王阁序》,在这篇传世杰作中,王勃发出了“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感慨;宋代苏轼也在他一首词中有“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名句。冯唐本为赵国中丘人,即今邢台内丘县。关于“冯唐易老”有这样的一个故事。
汉文帝时,冯唐是一位大臣,当时以孝悌而闻名,拜为中郎署。由于他为人正直无私,敢于进谏,不徇私情,所以时时处处遭到排挤,直到头发花白,年事已高,也没有得到升迁,还只是个郎官。后来,北方匈奴入侵汉朝,汉文帝下令到各地征召平匈奴的将军。这一天,汉文帝经过郎署时,遇上了冯唐,于是两人就将帅之事交谈起来,没想到,汉文帝非常赏识冯唐的才能。冯唐趁此机会向汉文帝申诉了云中太守魏尚被削职的冤案,并恳求汉文帝将魏尚官复原职,而且让魏尚率兵攻打匈奴。魏尚不负众望,击退了匈奴,冯唐也因为荐贤而升为车都尉。汉景帝即位后,由于冯唐性格耿直,不久又被罢官。汉景帝去世后,汉武帝即位,匈奴又来侵犯,汉武帝又广征贤良,有人推举冯唐,可是冯唐已经九十多岁了,他心有余而力不足,再也不能出来任职。后来,人们就用冯唐易老来形容老来难以得志。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里就有这个典故:“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冯唐死后葬于现邢台柏乡县城北三十里铺与赵州交界处,清柏乡县知县许梦兰道光二十年为冯唐立碑一通,现此碑已移到三十里铺村。冯唐墓在内丘县冯唐村还有一座。该墓地被铲平,未发现墓室和任何遗物,两处冯唐墓,何处为真,有待于发掘考证。
贾谅墓地在柏乡县南十三华里的驻驾铺村西南500米处。墓地是一片果园林,四周为农田。贾谅墓地面积约四十余亩,地面上遗存有石碑、石柱二根,翁仲、石羊、石虎各二尊,石碑、石柱全部歪倒在地。其它石刻均被风沙湮埋大部。据《柏乡县志》和墓碑记载,墓地是元代武威郡侯贾谅之子扬州总管贾庭瑞的墓地。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颊专门在此书写了“贾母贞节碑”,现此碑已迁到县文物保管所保护。贾谅墓地保存完好,墓地遗物雕刻艺术精湛,对于研究元代的雕刻艺术具有很高参考价值。
在柏乡县西路村村北有一座古墓,这就是魏裔介墓。魏裔介(1616-1686),字石生,号贞庵,又号昆林,直隶柏乡(今河北省柏乡县)人。顺治三年进士,选庶吉士,历任工科给事中、吏科给事中、兵科都给事中、太常寺少卿、左副都御史、左都御史、太子太保、吏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太子太傅等职。为学遵守程朱正统,提出“体用兼该”,将“格物致知”与“齐家治国平天下”结合起来。著作有《圣学知统录》、《知统翼录》、《希贤录》、《易经大全纂要》、《四书大全纂要》、《四书精义汇解》、《四书朱子全义》、《孝经注义》、《重刊千禄字书》及《兼济堂文集》等。
根据《清史稿》记载,魏裔介晚年回归乡里,康熙“十年(1671),以老病乞休,诏许解官回籍。”“家居十六年,躬课稼穑,循行阡陌,人不知其为故相也。”康熙二十五年(1686),他自书一副对联于门上曰:“乌头宰相归林下有十六年常思乾乾翼翼,白发书生庆青春七十一载宁忘战战惊惊。”此年四月,魏裔介因病逝于家,终年七十一岁。死后葬在柏乡西路村村北。魏裔介死后,康熙皇帝派官员奉白银千两代御祭葬。雍正年间祀贤良祠,乾隆元年(1736)乾隆皇帝又追封谥号文毅并钦赐碑文。
除以上古墓外,还有正元寺古墓、吕都堂墓、坚镡墓、焦旭墓、五代后汉高祖刘知远墓等等。
□ 柏乡牡丹文化
汉牡丹园位于河北省邢台市柏乡县北郝村,占地近千亩,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牡丹园是北郝村弥陀寺旧址,园内亭台楼阁,古香古色,与历代碑刻石雕、出土文物相映成趣。
柏乡牡丹名扬天下。这是一句不虚的话,每年的谷雨前后,山左山右、南来北往的人都不约而至前来柏乡看牡丹。那么,柏乡牡丹有什么神奇之处?
首先是柏乡汉牡丹年代久远,至今已经有2000年的历史了。与洛阳牡丹相比,虽然同为帝封,一个是汉代,一个是唐代,两棵国花相差600年。
再者一个特点是同株异花。《柏乡县志》记载,汉牡丹曾长到两米高,枝粗如椽,同株异花,花大如盘,盛开千朵。因牡丹生长较为缓慢,一年只长一寸,又有寸牡丹之名。这株汉牡丹还可以开出不同的花色,不同的花型,层次色泽多变,年年盛开年年不同。
三是异地不活。在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在柏乡期间,顾问高久中雄十分喜欢牡丹,曾两次移栽到日本但均告失败,而柏乡的这棵汉牡丹也从此没有再开花。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汉牡丹枝繁叶茂,鲜花盛开。
四为堪称国花。花知兴衰,民间相传多年,在清代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驾崩那一年,汉牡丹曾开过两朵白花。1976年在三位伟人相继去世的时候,再次开出三朵白花。
第五是素有灵气。汉牡丹园中有一通清代光绪十六年的石碑,记载着柏乡汉牡丹“素有灵气”。而民间又有“花开知国事,花盛则年丰,花衰则年欠”的说法,至今百姓“观花问事”之风依然盛行。
这神奇的牡丹还有着神奇的来历。
据传,在王母娘娘的蟠桃盛会上,众神仙去天宫后花园里赏花,百花争艳,唯有牡丹花无心斗艳。于是,玉帝便派金童玉女韦丹、碧玉下凡人间去寻找花开之法。韦丹、碧玉来到了鄗邑,当时正值兵乱时期,二仙见将兵在追赶一人,此人正是光武帝刘秀。在仙家的眼里,此人为龙身,知是天子下凡人间。于是韦丹化成一棵牡丹,碧玉化成一棵芍药。株大覆地,刘秀到此便伏到花下躲藏,此时天降甘露,花开千朵。事后刘秀赋诗一首:“小王避难过荒庄,井庙俱无甚荒凉,唯有牡丹花数株,忠心不改向君王”。汉牡丹之名由此而得。后来,有善人在此建立了弥陀寺,时常有人看到一对少男少女,身着红衣,飘然进入寺院,没入阶下,牡丹、芍药随之盛开,于是,女化牡丹,男作芍药的神奇传说不胫而走。
与牡丹相联系的传说还有牡丹园中的蝼蛄。当时,刘秀在牡丹花下躲过了追兵,还香甜的睡了起来,而追兵们没有找到刘秀,又打了回马枪,这时一只蝼蛄将他咬醒了,他很生气,一下就把蝼蛄的脑袋扯下来了。刘秀清醒后知是追兵又来了,恍然大悟知道是这只蝼蛄救了他,让他躲起来的,很后悔把蝼蛄的头扯下来,便用葛针把蝼蛄的头和身子插到了一起,蝼蛄活了,向刘秀点点头便又钻进土里了。至今,园内的蝼蛄头后面还有一根小刺,传说那就是刘秀插的葛针。
如今的柏乡汉牡丹园,牡丹碑亭与长廊互相衬托,新旧景观巧妙连接,曲径通幽,园区内3万株牡丹,共有150多个品种,另有芍药白如雪,红似火,黄如金,争奇斗艳。园区周围还有各种树林,形成一道亮丽的园林风景。每年时至牡丹花开,溢香满园,游人如织,络绎不绝。
□ 柏乡古八景
柏乡古八景又称槐阳八景。《柏乡县志》中有记载,“槐阳八景”为柏乡之古迹名胜,但年代久远,历史变迁,景物多已湮灭。
八景之中以古鄗旧址第一景。鄗即柏乡古邑名,始见于春秋时期,《左传》记载:“鲁哀公四年(前491年)齐国夏伐晋,取邢、任、栾、鄗。”鄗邑在春秋时属晋,战国时归赵。因地处晋、赵边陲,诸侯攻伐常为征战之地。齐伐晋,中山侵赵,都在这里进行过战争。这里还做过魏公子信陵君的汤沐邑。《后汉书·光武帝纪》:“光武于是命有司设坛场于鄗南千秋亭五成陌。六月己未,即皇帝位。燔燎告天,湮于六宗,望于群神……”四个月后帝都迁至洛阳,鄗城原有皇帝料理朝政的宫殿,现当地人称为“金殿岗”。关于鄗城的历史,至今还有许多口口相传的故事。比如王郎(当时在邯郸称帝与刘秀抗衡的豪强势力,后多被讹传为王莽)追刘秀、牡丹向君王、斩倒石人问柏乡,均颇具传奇色彩。
八景之二为光武遗踪,光武即东汉皇帝刘秀,原在县北十五里铺村西大路旁有汉光武庙,是汉光武帝刘秀即皇帝位的地方。此庙据地方志书记载为东汉章帝元和三年(公元86年)建立,岁时以祀。正殿中有光武皇帝像,后院为僧众所居。庙前有断首石人一个。相传刘秀自蓟奔往信都时,夜色昏黑,迷失方向,行至鄗南五成陌,闻前方有人语,上前询问此系何地,信都在什么地方,对方竟不答话。再问,仍不答。刘秀一怒之下,拔剑向黑影砍去,“砰”的一声,一人倒地,一人惊走。刘秀近前俯视,乃是一石人。另有石碑二块,其中一碑上书“汉光武斩石人处”七个大字。
高庙晴云是第三景,位于柏乡县城西南五里崔府君庙。因庙建在一座三丈多的高台上,故俗称高庙。台顶面积逾亩,西南大殿三楹,东西两厢为禅房。大殿前有古槐一株,古槐下有水井一眼,大殿内供崔府君像。崔府君为祁州人(今河北安国),唐贞观初,举贤良,曾为柏乡县令,在任期间做了许多有益于百姓的事,因此柏乡为了纪念他建立庙宇。每年阴历三月初一是高庙大会,此时商贾云集,香客、游人络绎不绝。百姓登台纵目,顿觉野旷天低,大有超脱尘世之感。举首仰望,蔚蓝的天空中,白云缓缓飘移,悠然而神往。俯视台下大地,阡陌纵横,黍稷盈畴。极目远望,柏乡风景尽收眼底。
在八景之中有左海碑阴,此碑为明万历年间重修西门便桥所立。碑文为吏部尚书赵南星撰,碑背面还有县令张延庭草书七绝一首。诗曰:“频年山水匝古城,尽怯危桥不可行。赖尔忽惊新筑好,恍疑张果是前生。”并附小记:“西门便桥成,乃省际张巨川实劳焉。予嘉其好义,故为此,且自愧云。”张延庭,字左海,山东滨州人,曾任顺德知府。中举人后于明万历二年(1574)来柏邑任县尹。在任期间缮城廓,疏槐、午,修桥梁,建水利,崇文教,纂修县志,宽刑减赋,兴废除弊,诸多建树,颇有政绩。万历八年(1580)离任而去。邑人为了纪念他,在城北泲水边建立了张公祠。张延庭出身太学生,精通文墨,善书法,犹长于大草。碑阴诗句即以大草书写,字体龙飞凤舞,笔势遒劲奔放,直可上追张旭,是以此碑因其在书法上的价值被列为槐阳八景之一。
虹桥新涨是指河流在经过南关村头时,有一座石拱桥名曰通济桥。桥北端有玉皇阁,凌霄耸立,琉璃黄瓦,朱漆红柱,雕梁画栋,金壁辉煌。阁左是三官庙,阁右为玄帝庙。桥南岸分列镇午寺大士庵。隔道西边有龙王庙和戏台。梵刹林立,殿宇巍峨,青堂瓦舍,参差错落。玉皇阁下面是宽敞的阁门洞,两辆马车并行,两边还能行人。门洞前额上高镶“槐阳福镇”石匾,门洞下的路,是元、明、清三朝时期太行山以东、大陆泽以西唯一一条南北大通道,名曰九省万里大御路。在拱桥东西两侧五丈许各建有一座飞廊,矗立在河水中央,有走廊与河岸相通。每到雨季,站立在玉皇阁上,西望太行,碧色的河水漫流在古镇的四周,城墙与楼阁倒映于水中,悠闲宁静。
泲水流清。泲水是槐河的一条支流,自西北高邑县入境,与柏乡护城河相通,绕县城北东两面在东门外汇入午河,东流而去。当时的泲水两岸杨柳垂堤,绿草如茵,春暖水涨,流水淙淙。加以沙白水清,鱼群浮游其中,古桥横跨河流,夏日绿柳荫下,凉风习习,临岸踞坐,执竿垂钓。秋季来临,西风渐起,天气转凉,那泲水也似乎凝入寒意,由清而白,由白而碧,淡碧色的河水象一川琼浆玉液静静的流淌,又像一条碧玉彩带,从天际飘来,在秋天的原野上显得分外光亮。
太行晚翠是柏乡八景之七。太行白云山,距柏乡县城约五十里,站在城头眺望,落日余晖下的太行瑰丽景色,与一望无边的粮田,形成了一道美景。
慎斋书院是柏乡县古书院,在柏乡县城西门外薛家庄(今已无此村),为明衡山县令魏谦光读书处。魏谦光乃清代名相魏裔介的高祖。魏谦光,明嘉靖时人,字子观,号慎斋,明兵部右侍郎魏谦吉之兄。曾任湖广衡山县令,为官清正廉明,后为衡山士民举入名宦。魏谦光素性简静,不愿宦海沉浮,挂冠归里,于城西午河北岸辟地结庐,研经读史,后人遂名之为慎斋书院。他生平笃志嗜学,尝冬夜读书,以雪拭目。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在位于柏乡县城西门外一个叫薛家庄的地方修建书院,这里人烟稀少环境幽静,周围遍植杨柳,中建草堂,四面轩窗。院中植种花圃,围药栏,凿地为池,中植菱藕,红白交错。池旁迭石为山,修竹千竿,翠枝萧遥。一年四季,院中春芍、夏荷、秋菊、冬梅,鲜花不断,竹柏常青。堂后有小楼,书院里藏书甚丰,魏谦光在此居住二十多年,研经读史,终老天年,著有《四书周易备采》、《五经大学又摘》等书。
2012年秋,日本友人寄来一份材料,里面有关于柏乡城内的一个牌坊的资料,牌楼正是为魏裔介所建。从日本学者所绘样式看,牌楼高大,结构复杂,工艺甚好。为今天了解柏乡文化增添了新的资料。
仰韶时期红顶钵、陶埙
仰韶时期人类房屋遗址
战国水晶环
战国四山镜
汉代铜弩机
汉半两石范
汉代陶灶
战国时期算筹
汉代铜耳杯
唐代石佛像
宋白釉瓜棱罐
元黄绿釉附耳三足炉
汉光武庙旧影
魏裔介牌坊
清·乾隆四十七年·汉光武帝千秋亭遗址碑
关注点滴斋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