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文化新解:慷慨悲歌不是燕赵文化精神 改革创新和重视人才才是真正的燕赵精神 --再论古邢台与黄金台时代意义
什么是燕赵文化?一度以来,有人将燕赵文化中的元素之一“慷慨悲歌”作为文化的特质。这是不确的,是值得商榷的。实际上“慷慨悲歌”仅仅是河北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小小符号,并不代表河北文化的精神,那么什么是河北的燕赵文化精神?
所谓“文化精神”是文化深层的精神结构,更是一种文化的灵魂或精髓。河北的文化精神要从河北的文化发展中去分析去提炼,这样才能准确的给河北进行文化定位,才能找到河北的文化灵魂,从而将这种文化渗透到河北人的骨子里,并增加河北的文化自信。
文化的形成要从文化的根脉去研究。
在先秦时期,河北地处华北腹地,西临太行山,其中自邯郸至保定地区东临古黄河。上古三代,炎黄蚩尤部落在这里活动并形成中华文化的主流。唐尧时期,帝尧禅让于尧山,鲧铸堤于冀南,禹导九河于大陆。这些文化都是河北燕赵文化的根基。
从地理学看,河北文化处于大陆之畔,大陆,中国之别称,是因西部处于黄河大陆泽,向西是太行山西部的山前台地大陆而言。以后世派生出钜鹿、大麓等地名。
从人文历史上看,在河北地区的商周时期,最重要的方国莫过于井方。
井方,位于河北的南部,大陆泽畔,是商代重要的方国之一,也是在甲骨文记载中较为详细记载的方国。井方的妇井为商王武丁的妻子,曾多次率师远征,同时管理农业和内政;举世闻名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其子为祭祀她而铸造的。西周的邢国亦为西周重要的诸侯方国。
为什么称为井方,是因其部族穿地为井而名。更因其井的释义有着很深的涵义。《说文解字》说,井,通也。井方就是处于这样的天然通道上,以使太行山东麓地区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通廓;《周易》井卦说:井有四德,一曰有养育之德,古代农耕,井田而居,民依井而居,无井不成邑。二曰有谦虚之德,井虚若谷,从不自满。三曰有坚贞之德,水的温度,常年如一,冬暖夏凉,井的高度,常年如一,变化不多,最重要的,改邑不改井,你可以离乡背井,但井永远留在同一个地方。四曰有洁净之德,井洌寒泉,纯净甘美。为此古人说,井可谓是大德者。
井地的文化十分丰厚,到了战国时期,赵武灵王以井地为邢邑,立都城于邢国旧宫,设檀台信宫,
关于赵国这一次改革史书中是这样记载的:
《战国策·赵策二》记载:“今吾(赵武灵王)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也记载:赵武灵王十九年正月(前303)“十九年正月,大朝信宫,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遂下令易胡服,改兵制,习骑射”。是说赵武灵王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后决定推行胡服、教练骑射,励行改革。
为什么要进行“胡服骑射”改革?是因战国时赵武灵王时,赵国经常受到小国的侵扰。赵武灵王看到胡人长于骑马射箭,在服饰方面有特别的长处:穿窄袖短袄,生活起居和狩猎作战都比较方便,作战时用骑兵、弓箭,与中原的兵车、长矛相比,具有更大的灵活机动性。认为: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来如飞鸟,去如绝弦,是当今之快速反应部队,带着这样的部队驰骋疆场哪有不取胜的道理。于是下定决心“吾欲胡服”,在赵国襄国檀台信宫进行“着胡服”“习骑射”的改革。
有专家说:“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行为在人们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包括人的基本观念、意识、行为方式、道德情操等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是与特定的地理环境、社会历史、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
赵武灵王在檀台进行“胡服骑射”改革,这是我国古代军事史上的一次大变革,特别是赵武灵王以敢为天下先的进取精神,积极创新,破除陈旧思想,在许多人把胡人看作“异类”的政治背景下,力排众议,冲破守旧势力的阻挠,向夷狄学习,呈现了一个改革家的魄力和胆识。这次大改革让赵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有人设想,如果没有沙丘之变,秦统一中国的很可能要改写。1903年,梁启超发表《黄帝以后的第一伟人——赵武灵王传》,评价说:“七雄中实行军国主义者,惟秦与赵。……商鞅者,秦之俾斯麦;而武灵王者,赵之大彼得也。”
无独有偶,与赵武灵王进行改革的同时,北方的燕国也进行一次历史意义的人事改革。燕昭王为了招贤人才高筑黄金台。
关于这次人事改革有这样的历史故事:燕昭王继位后,当时的燕国国力兵力都十分的弱,为了强国,他决心要重振旗鼓广纳人才。所以就向名士郭隗请教,他说:“现在燕国处境很危险,我想找些有才能的人帮我一起把国家治理好,来实现强国的愿望,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这时郭隗讲了一个故事来启示燕王,说从前有个国君,一心想得到千里马,就发了许多布告,愿意千斤的代价购买一匹千里马。三年之后仍然没有买到千里马。此时,有个人说请求愿带千斤去买千里马,国君同意了。那个人在外走了三个月,意外的结果是千里马死了,然后就用五百斤将马骨带回朝中。国君见了非常生气,说我要的是活的千里马,不是一堆死马骨,这不是白白浪费了五百两黄金!”此人回答国君说:这几年您没有买到千里马,原因并不是世上没有千里马,而是人们不相信您肯出重金。如今我用五百两黄金给您买了堆死马骨,别人知道后,一定会把活马给您牵来。”果然不出所料,后来有许多人给国君送来了千里马。郭隗“千金买骨”的故事触动了燕王,于是以郭隗为马骨,高筑黄金台,诚招天下贤士。魏国名将乐毅、齐国辩士邹衍、赵国谋士剧辛,还有苏代、屈庸等人千里迢迢赶来燕国京城。燕昭王依靠这些贤才治理国家,苦心经营,使燕国终于富强起来,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前几日我专门写了一篇文章《燕赵文化中的改革台和纳贤台及其现实意义》发表于微信公共号中,其中写道:
赵武灵王与燕昭王,一南一北两个历史人物,构成了燕赵文化精神内涵,其主旨就是广纳人才,锐意改革,革故鼎新,无论是何代何时,革新是社会文化发展进步的动力,是国强民富的基础。改革需要人才,需要重视人才;为此说古邢台与黄金台是历史留给后人一笔丰厚的精神文化遗产,是河北的招贤台和改革台,是河北文化的主要特质,改革和重视人才是河北文化内涵,是重视人才和锐意改革是燕赵文化的重要标志和重要支点。历史是一面镜子,温故而知新,今天我们回顾历史,不仅通过历史事件引起游览者的无尽遐想,还能感悟到燕赵历史博大的人文精神,在当代社会仍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