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英:浅谈王维诗歌的艺术美感

张金英简介

      张金英,网名南国英子,笔名英子。70后,粤人居琼。倾心诗词创作与评论,创办《英子评诗》公众平台。现为中华诗词学会理事、中华诗词学会教育培训中心高级研修班导师、《中华诗词》《诗刊》特约评论员、海南省诗词学会副会长兼会刊《琼苑》执行主编、《儋州文苑》主编。

心灵的释放,诗意的栖息

——浅谈王维诗歌的艺术美感

张金英

在群星璀璨的盛唐时期,王维以他独具特色的秀句、诗书画乐俱臻的非凡才华而闻名海内。他的诗作,妙悟自来,神韵自现,与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相映成辉,成为中国古典诗坛上最亮丽的风景线,充分展示了一个天才诗人的魅力。古代诗论家有一种看法,认为“唐无李、杜,摩诘便应首推”(《载酒园诗话又编》)。其实,这是没有可比性的。在李白未到长安,杜甫未成名时,王维已名满京师,实际上是这个时期诗坛的领军人物。王维开创了属于自己的诗歌天地,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大家,对各种题材的驾驭都达到了非一般人能及的境界。在中国历史上,我们很难找出像王维这样具有全面才华的艺术家,而且能够将各种艺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构成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给人以美的享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现在,笔者从王维诗歌的构思、意境、情怀、禅理、语言这五个层面谈谈王维诗歌的艺术美感。

     一、构思之美

袁枚的“辩证”诗学观认为:“诗文自须学力,然用笔构思,全凭天分。”这看来似乎有些绝对,但对王维而言,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王维这位天才的艺术家,其作品的构思极为巧妙。他在少年时期就已经充分展现出天才的构思艺术了。如以下几首诗:

题友人云母障子

君家云母障,持向野庭开。

自有山泉入,非因采画来。

这是王维传世作品中创作年代最早的一首诗,当时他只有十五岁。这首诗大概是他初入长安时,在社交生活中写下的。云母障子是用云母镶嵌而成的屏风,然少年王维却能将静物通过绝妙的构思,化静为动,赋予其独特的美感。诗中写道:云母屏风向野外的庭园展开,仿佛有山泉流入。这是一处妙思,以一种不经意的错觉来表现云母屏风上山水花纹的逼真效果,一个“入”字已然将屏风之画与野庭风物融为一体了,难分彼此;第二处妙思在于结句,巧以否定句式说明了屏风纹理之美全是天工形成,而非画也。如此绝妙的构思,给人以“言尽意犹”之美感。如果用胡令能的《题绣障子》比较一下,更见王诗之妙。胡诗云:“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胡诗构思已经相当巧妙,但较之王诗,还是缺少咏物诗的神韵,余味不如王诗。胡诗直,王诗曲,充分显示了天才诗人的思维之活。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写这首诗时只有十七岁,正离家在长安交游。在重阳佳节,他想起了远在家乡的兄弟亲人,从而写下此诗。此诗语言近乎口语,毫无矫饰,吴逸一称此诗是“口角边说话,故能真得妙绝”(《唐诗正声》引)。其构思之巧在于转结,诗人不说自己思乡,而想象家乡亲人兄弟对自己的思念,正可谓是“不说我想他,却说他想我,加一倍凄凉”。(《岘斋说诗》)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与此诗构思相似,然他的“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内涵较为单薄,而王维的诗给人留下的遐想空间更多更大,诗意隽永悠长,让人在回味中感受其中的美。

息夫人

莫以今时宠,难忘旧日恩。

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王维创作此诗时只有二十岁,依然在长安,和他的弟弟王缙在岐王李范、宁王李宪、薛王李业等人的府第中游宴。咏史诗最忌讳叙述史实或空发议论,忘记了情感是诗的生命线。此诗构思的巧妙在于写出了息夫人凄凉哀怨的内心世界。“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道出了息夫人内心压抑得无法释放的绝望。面对满目春花,却是满脸泪水;面对楚王,唯有紧闭的双唇,说明她的心早已死去。王维触摸到了息夫人这种生不如死的悲哀,无一字不是悲痛之情。南宋张戒称王维的诗“能道人心中事而不露筋骨。”(《岁寒堂诗话》)此诗真正做到了“含而不露”(《唐诗别裁》)以情打动了读者的心,从而散发出凄美的味道,这正是此诗的巧构之美。相比而言,同样富有才情的晚唐诗人杜牧的《题桃花夫人(即息夫人)庙》就对此颇多讽刺:“细腰宫里露桃新,脉脉无言度几春。至竟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坠楼人。”显得尖刻,甚至不无轻薄。从中足见一个人的诗心是决定诗格的关键,如何给人留下美的触动,王维诗以情构思则达到了美的艺术效果。

喜祖三至留宿

门前洛阳客,下马拂征衣。

不枉故人驾,平生多掩扉。

行人返深巷,积雪带馀晖。

早岁同袍者,高车何处归。

这首诗作于开元十三年冬,王维在济州任上,心情极度郁闷。此时,他的老朋友祖咏及第授官后东行赴任,路过济州,王维留他在家中过了一夜,写了此诗送给他。此诗的构思之巧在于题目有一“喜”字,然诗中却看不到王维激动的心情及待客的殷勤,在平淡的诗句背后,流露出的是诗人落寞、茫然的心绪以及对现实孤傲的反抗。尤其是尾联以疑问作结,更显出构思的巧妙:祖咏前途光明,诗人当然知道他要去哪里高就,偏偏问之,实是想到自身的处境,倍感前路渺茫。这种复杂的思绪,以含蓄之语道出,更增凄凉之美感。

在巧妙的构思之中,处处可见王维的心绪,不管是咏物还是咏史,也不管是写自己还是赠他人,他都适时将自己的情感释放在字里行间,我们很自然地从文字里看出他的情感倾向,感受着别样的美感。美,往往不外现,是自然浸润在作者的建构之中的,当我们领悟了作者的用意之时,往往会为其高明的构思所击掌。

     二、意境之美

意境美是艺术形象中意与境、情与景、心与物交融契合的审美境界,是艺术美的基本要素,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范畴之一。王国维从美学上对中国古典诗歌境界类型的基本形态作了概括和分类,把境界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两种,“有我之境”具有明显的主观色彩,即物被“人化”了;“无我之境”表面上看不到任何主观的感情色彩,即人被“物化”了。这是文学创作中“心物关系”的两种不同的类型。王维诗书画乐俱佳,更是懂得如何营造美的诗歌意境,“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一句一字,皆出常境。”(《河岳英灵集》)“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足见王维善将画乐之艺术通过秀句营造出绝美的诗歌意境,给人以综合的艺术享受。我们从以下几首诗可见一斑: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释放的心境在于“闲”字,然全诗仅此一字,余下皆为景语,着重从“静”“空”处写“闲”。无声飘落的桂花,增添了春山的寂静,而春夜之静,更突显春山的空旷。似乎世界都沉寂下来,自我亦是沉静的状态。三四句以动衬静,月出而惊山鸟,足见春山空静的程度;鸟鸣声与春涧声在春山中显得是那样的清脆,更见春山空寂。这就是王维在诗中营造的独特空境,以“空境”来写月夜春山,融入了丰富的意趣,亦可以看出佛教空理对诗人的影响:自在安详的春夜云山、清香素雅的桂花、婉转啼鸣的山鸟、空阔寂静的春山,无一不传达出大自然的意趣和诗人怡然陶醉的心情,物我相融,展示出清朗澄澈、明净空灵的意境之美,触动了读者的心弦。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开元二十五(737)年春,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出塞巡视宣慰,并在河西节度使幕府兼任判官。此诗是王维在出塞途中所写的。

仅凭诗中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即可体味出无穷无尽的内涵,感受其不一般的气象,想象其独特的意境之美。清人徐增称:“'大漠’、'长河’一联,独绝千古。”(《而庵说唐诗》);清人张谦宜称:“'大漠’两句,边景如画,工力相敌。”(《絸斋诗谈》);清人张文荪称:“'直’字、'圆’字,十二分力量。”(《唐贤清雅集》)王维不愧画艺高超,将大漠之景大笔勾勒为简洁的几何图案,呈现出大漠的辽远空旷。这样的粗线条暗示了诗人驰目远望的辽阔视野,所以明人蒋仲舒云:“旷远之景,孤烟如何直,须要理会。”(《唐诗广选》)

此诗写出了大漠的壮美,呈现了旷远的意境。仔细品味,全诗贯穿了两条线索:一是大漠的辽阔;二是自身的渺小与孤单。从“单车欲问边”“征蓬”足可看出诗人个体的渺小,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阔大的背景更是反衬出自身的渺小,然而在这鲜明的对比之中,诗人释放出来的情绪并不是伤感的,折射出的是和大漠一样空阔的心灵,从而传达出开阔的诗心。此心境与岑参诗中“今夜不知何处宿”的茫然是意趣迥异的。艺术上的壮美,来自精神上的超越。王维能够在大漠的旷远之中营造出壮美的意境,就在于诗意展现了超越个体局限的阔大心灵,超乎了日常人情的伟大情感。这种心灵的释放,更见王维的真性情。

优美和壮美是两种不同的认知观审心理经验过程,它们构成了“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的不同审美内涵。“无我之境”是优美的;“有我之境”是壮美的。“优美”属于美学范畴,是人与世界和谐共存的情感满足和体验,在优美的状态下,主客体处于相对统一和平衡的状态之中,《鸟鸣涧》呈现的即是“无我之境”,人被“物化”为春山的一份子,意境空澈,和谐美好。壮美亦是一种美感形态,是一种雄伟壮阔的美,主客体会产生一定的冲突,在冲突的过程中获取对外物的重新认知,而这种认知,往往带有主观性,会受到情感的支配。《使至塞上》可说是“有我之境”,主体的渺小与客体的阔大产生冲突,在冲突中主体超越了自我,这种“超人”意识带有浓郁的主观色彩。山水诗的明澈意境之美与边塞诗的浑圆意境之美,构成了王维诗歌的审美范畴。不管是“无我之境”还是“有我之境”,或隐性释放内心的情怀,与物合为一体;或寄情于物,借物表达内心的思绪,外物成为其释放心灵的载体。尤其是王维的山水诗,笔致清新爽朗,气质高华脱俗。他描绘过华山的奇伟,终南山的阔大,展现了北方山川大壑的丰姿;他刻画过南方水国的浩渺,蜀中山林的幽深,大漠风光的开阔,如此丰富的山水题材在他笔下均呈现出意境之美,深谙绘画艺术的他巧妙地将画理润于诗笔,不少作品对色彩的运用极具匠心,构图十分精到。同时,他善于造境,经常运用虚实相生法传达出言外之意,含蓄隽永,余味无穷。晚期的山水诗创作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进入新的境界。

     三、情怀之美

诗人的情怀外延很广。不同的诗人,其情怀自然彰显出不同的色彩与气质,这与诗人的个性有着密切的关系。诗人之情怀或寄托于山水,或酬赠他人,我们往往可以从诗人的酬赠之作看出诗人的品性与为人。王维亦有不少酬赠之作,或赠恩人,或赠友人,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个重情之人,其间闪耀着他的人情之美。

酬赠恩人之作,充满相惜之情。张九龄是王维事业上的伯乐,对他有提携之恩。张九龄于开元二十二年执政,推荐王维为右拾遗。第二年张九龄升任中书令,封始兴县伯,王维于同年三月九日被任命为右拾遗。任命之后,王维于同年写下了《赠始兴公》,以表达对张九龄的感激之情,诗云:“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粱肉,崎岖见王侯。鄙哉匹夫节。布褐将白头。任智诚则短,守任固其优。侧闻大君子,安问党与仇。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贱子跪自陈,可为帐下不?感激有公议,曲私非所求。”然而,诗中的感激没有一点庸俗的献媚,而是被精神共鸣的光辉所笼罩,使我们感受更多的是诗人的傲骨。即便是干谒诗,王维也写得独具风骨,毫无虚饰之语。时过两年,张九龄被贬为荆州长史,王维又写下了《寄荆州张丞相》,以表达对张九龄的思念。诗云:“所思竟何在,怅望深荆门。举世无相识,终身思旧恩。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目尽南飞雁,何由寄一言。”其间对张九龄的感恩是建立在相知相惜的基础之上的,“举世无相识”并没有刻意夸大,完全没有流于一般的人情琐屑,而是因为知音难遇使得此诗具有了真挚动人的情感力量,这也就是王维在此诗展现出来的情怀之美。全诗既化用乐府之调,抒写情思,又蕴含着知音相惜的精神气骨,这种情怀之美非一般人所能言。

对待友人,他真诚质朴。王维与孟浩然在开元十七年相识于长安,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开元二十八年夏秋之间,孟浩然旧病复发,突然去世。同年,王维以殿中侍御史的身份知南选,路过襄阳,写下了《哭孟浩然》:“故人不可见,汉水日东流。借问襄阳老,江山空蔡州。”前两句表达了自己对故人无尽的思念,后两句抒发了物是人非的感叹,而在这感叹之中,我们仿若见到王维目睹江山而不见故人的怅然神情,彰显情怀。

王维有不少送别诗,不仅情怀可见,而且翻出新意:“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山中送别》)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惜别之情,自在话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送梓州李使君》)此诗立意不在惜别,而在劝勉,因而一上来就从悬想着笔,遥写李使君赴任之地梓州(治今四川三台县)的自然风光,形象逼真,气韵生动,令人神往。“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送别》)这首诗写送友人归隐,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送沈子归江东》)意韵悠长,风神摇曳,绵邈蕴藉。“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齐州送祖三》)这首诗叙别情,在王维同类诗歌中,显得特别浓挚深至,王文濡评曰:“不设色而意自远,是画中之白描高手。”(《历代诗评注读本》)这真是“淡者屡深”(司空图语)了......在这些送别诗中,最为经典的莫过于《送元二使安西》了,诗云:“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当时就被谱成乐曲,在送别的场合歌唱。演唱时,“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被连续反复,所以又称《阳关三叠》。此句道出了所有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使得此诗能够“得人心之所同然”。如果说高适的“天下谁人不识君”在一般的送行诗中翻出了新意,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彰显豁达心态,而王维的这句写得最真最透:不管友人此去是何种情形,都不能改变离别中最基本的悲伤情怀。此诗拨动了所有人心中最脆弱的心弦,这,也就是王维固有的气质自然生发出来的诗句,体现出他内心情怀的张力,足可影响到每一个人的离情别绪。

     四、禅理之美

王维很早就接受了佛教。他幼年丧父,九岁时,母亲崔氏就开始师事大照禅师普寂。他的字“摩诘”,就取自佛经上著名的居士“维摩诘”。在王维生活的时代,佛教十分流行,士人习佛的风气也很兴盛。王维一生习佛,最初是因为风气的习染,但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多,特别是中年以后政治上的压抑,佛理越来越成为他精神上的安慰。他说:“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叹白发》)他深有所得的,首先是佛教的“空”理。他愿意避开尘世的喧嚣,在山林中“习静”、“安禅”,特别是在晚年,更是“晚知清静理,日与人群疏”(《饭覆釜山僧》)这和中唐以后的士大夫将修禅日常化,是有区别的。

禅宗主张“自性自悟”,强调的是修道者通过自性的顿悟来理解佛法大义,这种禅悟与艺术创作中的妙悟,有近似之处。南宋著名诗论家严羽“以禅喻诗”,他认为:“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沧浪诗话》)王维是一个天才妙悟的艺术家,其妙悟之才固然有天分的因素,但也离不开后天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说,习禅对他显然是有影响的。

作为“诗佛”,他能把意境艺术发挥到神妙的地步,是和他受佛理的浸润密不可分的。王维极重妙悟,而禅道的顿悟和诗道的妙悟有相通之处。南宗禅特别阐述过“万法”归之“一心”的道理,认为世界万物本非实有,皆由心所变现,这一点对理解他诗歌的艺术形象是心灵的传达极有帮助,因此在意象的选择上,他表现得不拘泥,不执着,随情而灵活取舍。

王维在天宝年间所创作的一些山水诗,在造境上艺术性很高,其中的《辋川集》绝句组诗尤其被人看作是意境艺术的极致。清代诗人王士禛称赞这些诗作是“句句入禅”。尤其是他对“空境”的创造,明显受到佛教“空理”的影响,然而却是形似神不似的。他以“空境”释放了内心不同的情感,而在佛教看来,这些都是应当去除的执着。《鸟鸣涧》中空静的春山,让我们领略到诗心的恬淡;《山居秋暝》中的空山,则展示了高洁爽朗的精神世界;《鹿柴》《竹里馆》的幽寂与孤清,折射出诗人的精神世界;至于《辋川集》绝句中幽远无人的山林,其孤清绝尘的内涵,值得回味的同时带给读者清静的精神享受。

他将自己的心灵安放在山林之中,以“空境”折射出“空理”之味,使得诗作染上了丰富的禅理之美,如以下两首诗:

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有人评价此诗:“其意不欲着一字,渐可语禅。”(《王孟诗评》)前两句勾勒出孤芳高绝的辛夷花形象:它开在“木末”,却绽放出鲜艳热烈的红萼,与“木”的瘦劲形成反差。在无人的山坞里,辛夷花自开自落,其蓬勃的生命与山坞的幽寂碰撞出别样的诗境,让人不由思索:辛夷花在空寂的山坞里生生灭灭,无人欣赏,但也不希求谁来欣赏,那种孤芳清绝的气质自然散发开来。我们从“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可以看出佛理对诗人的艺术构思的影响,这种顺其自然的“开且落”极富禅理之味,然而辛夷花在寂寞中终结自己的生命,是一种伤感的美丽。从中可见诗人并未超脱,而是借辛夷花释放自我的孤高绝尘,是他在幽寂中追寻理想人格的写照。

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全诗毫无雕琢,诗人向友人平静地讲述自己归山隐居的缘由和隐居生活的怡然自得,最令人击掌的是五、六句:诗人在山间闲行,走到山溪尽处,眼前似乎无路可走,于是索性坐下来,看白云漂浮而起。一切都是那么随性自然,山间的流水白云,无一不引发了诗人的兴致。这种自在洒脱的精神状态,正是诗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表现,诗人亦如白云一样随性而为。俞陛云先生说:“行到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诗境浅说》)使我们不难联想到禅宗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论流水,还是白云,都是那样活泼,那么自在。这是一种顿悟解脱后的活泼自在,从而呈现出禅理之美来。

     五、语言之美

     (一)纯净天然

明代诗评家顾璘说:“王公《辋川》诸诗,近事浅语,发于天然。”《辋川集》中的诗,写的均是身边之景,极少用典,大部分作品语言浅显自然,平易晓畅,近乎口语,毫无矫饰,如同山月般纯净,散发出空灵之美。大部分绝句近古诗风格,语浅而意浓。他作品中的佳句,皆为天然之语,然意味深厚,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等等,质朴无华,是雕饰去尽后显露出来的真醇。

(二)凝练简洁

王维深谙画技,善用勾勒法,其诗语亦呈现出凝练简洁的特色,具有无穷的张力,给人联想空间。如“便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送别》);“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淇上别赵仙舟》);“远树带行客,孤村当落晖。”(《送綦毋潜落第还乡》);“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等等,既是景语,也是情语,意蕴丰富。意象的直接组合是语言凝练的方法,王维善于将各种物象构成一幅幅图画,语言极富弹性。如“青山万井外,落日五陵西。”(《青龙寺昙璧上人兄院集》);“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田园乐七首·其五》)等等。

(三)空灵隽永

王维诗中有很多灵思佳句,达到了“无理而妙”的境界,空灵入味,隽永悠长。如“山中一半雨,树杪百重泉。”(《送梓州李使君》)“一半雨”又作“一夜雨”,然“一夜雨”是常见的写法,“一半雨”实乃妙语天成,更能道出千岩万壑中晴雨参半的奇景,符合蜀地山高林密、雨水充沛的特点,“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也;又如“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书事》)以青苔之色欲染襟袖,写出诗人独处深院的慵懒,淡语见奇。

另外,王维经常化用或引用汉乐府民歌,民歌中常见的重叠对接与顶针连环句式也常被王维运用,形成回环复沓的语言美感。他作品中的重字非但没有给人拖沓之感,反倒营造出一种生趣之美来。

诗歌是最高雅的艺术,而美感是诗歌最根本的特质。不能给人以美感的诗歌,是谈不上艺术的。诗歌艺术取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如果只停留在生活的层面上,而没有艺术裁剪,是很难创作出高质量的诗歌作品的。王维的作品充满艺术美感,不仅仅在于他本身就是一个天才的艺术家,而且在于他精巧的构思;在于他善于造境;在于他孤高绝尘的情怀;在于他对客观世界的思考,对万物的感悟,对人生的参透;在于他善于运用凝练而空灵的语言勾勒景物,善于将绘画技艺中的留白手法恰如其分地运用到诗歌创作中......他在诗歌中真实地观照自我的内心世界,毫无保留地将心灵释放在字里行间,进行最诗意的栖息,在尘世中拒绝尘埃,在山林中寻找空净,始终保持着自己的艺术气质,从而创作出富有艺术美感的诗歌作品来,影响着后人。

——第五届王维诗歌节暨首届高峰论坛上的演讲

《英子评诗》微刊第302期

撰稿、编审、制作:张金英

“英子评诗”公众号设置英子评诗、英子说诗、英子视点、诗词漫谈、论坛撷英、名家风采、诗家风采、词家风采、诗词人物、琼苑新声、嘤鸣酬赠、群英诗会、群英点评、双英点评等栏目。

微信号:yingzipingshi

(0)

相关推荐

  • 王维和他的五言律诗

    王维和他的五言律诗 正像叶嘉莹先生在讲解王维时所说,王维最大的缺憾是不够真诚,"免不了世俗的衡量计较","缺乏诚挚深厚的品质"(<叶嘉莹说初盛唐诗> ...

  • 王维诗佛这个称号是怎么来的?禅宗对他造成了哪些影响?【多图】

    11-26栏目:趣历史 TAG:王维唐朝 我们在上学的时候,应该都有在课本上学过王维的诗,例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使至塞上>.<山居秋暝>等.王维是唐朝著名诗 ...

  • 阅读|王维诗歌奖受奖词-朱剑:诗即命运

    王维诗歌奖受奖词 整整二十年前,我,一个来自洞庭水乡的毛头小伙,怀揣大学录取通知书和对诗歌的热爱,来到了伟大的长安,有一种幸福的晕眩感,仿佛一不小心就会踩进那些伟大诗歌前辈的脚印里,我当时没有想到,我 ...

  • 创作论坛 | 余道金:浅谈诗歌的色彩美

    浅谈诗歌的色彩美 文:余道金 / 配画:堆糖 我与XX先生的<关于诗歌节奏美的通信>征得XX先生同意,挂在我的博客以后,在博友中引起一些争论.诗歌诗歌,这里的"歌"即唱 ...

  • 中国诗歌报品鉴专栏||本期出镜:张金英、宋善岭(1)

    关注中国诗歌报(中诗报),让诗歌温暖人生! [开栏主持人的话]我叫赵明秀,笔名枫原,在北京新华社工作.钟情古诗词,崇尚平水韵.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诗歌报诗词会员创作室主编.在中国诗歌报总编海底月老师 ...

  • 张金英咏荷小辑||英子评诗微刊第268期

    周文彰题 张金英咏荷诗词32首 海南冬日莲花落 暗香秀影叶田田,红粉佳人惹爱怜. 谁取丹青冬日里,随风缓缓入诗笺. 2011-01-02 春日重游莲花落 恍然一梦又逢春,款款莲花别样新. 摇曳生姿相顾 ...

  • 浅谈中西诗歌的比较

                        文/李燳卿 诗歌是一个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和文化发展的最高体现,同时诗歌也是时代.历史文化沉淀的结果.中外诗歌比较是一种跨民族.跨语言及跨文化的文学研究.中西方诗 ...

  • 英子评诗微刊第173期||王继权绝句&张金英点评

    周文彰题 王继权绝句&张金英点评 王继权绝句十二首 瓜田伴侣(新韵) 夫妻一拜四十龄,乐在田园理翠藤. 蔓引瓜丝牵紧手,让情爬上最高层. 晨  兴 昨夜春霖问小溪,晨风送爽驾虹霓. 河边柳跳新 ...

  • 每周试玉(236)|嘉宾【张庆凯 张春义 张金英 王震宇】

    前 言 周刊所载,玉耶石耶,评以试之,故名"每周试玉".<诗经>有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玉润光华,申发将利于欣赏:玉瑕微疵,点到或益于成器.诗 ...

  • 白杨多悲风 萧萧愁杀人----浅谈古典诗歌中的白杨意象

    (2012-12-31 19:29:02) 转载▼标签: 杂谈白杨多悲风 萧萧愁杀人关键词:白杨 古诗 坟墓 死亡摘 要:汉代古诗中开始出现"白杨"意象,并且与死亡和坟墓相伴.自此 ...

  • 王继权绝句&张金英点评

    王继权绝句&张金英点评 王继权绝句十二首 瓜田伴侣(新韵) 夫妻一拜四十龄,乐在田园理翠藤. 蔓引瓜丝牵紧手,让情爬上最高层. 晨  兴 昨夜春霖问小溪,晨风送爽驾虹霓. 河边柳跳新疆舞,树上 ...

  • 谈王维诗歌的音乐美

    诗歌与音乐是姊妹艺术,诗乐相连密不可分.<墨子·公孟篇>说:"弦歌三百,歌诗三百",表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每一首诗都可以合乐歌唱.从<诗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