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悟的标准不是感受而是认知

一谈到开悟,许多人印象中就是感到一种难以言传的境界:什么一轮明月挂中天,什么五蕴皆空......许多人也很想追求那一种境界。但是,感受、境界都是无法作为确定的标准的,因为因人而异。你开悟了,感到幸福;我看着孩子们大口吃饭,也会感到幸福。这两种幸福的感受可能是一样的吗?我说我的愿心很坚定,他说他的也很强烈,两者能够比较吗,程度确定是相同的吗?

比如,有人发给我这样的文字,问是不是开悟的感受:

1.周围的世界变得清晰和生动,你可以立即领会一棵树的全部细节,同时可以看见一切的质地。一种非常非常美妙的感受。

2.我觉得我直接知道了环境中的一切,完全不需要什么推理。那是一种关于世界样子的奇异的确实感,在那种感觉里,世界就是它应该是的样子,恰如其分。

3.一种在日常状态中难以想象的幸福感,未曾经历的人是无法想象的……我与自我,与整个宇宙都处在一种完满和谐的状态中。

我说,不知道那些感受是什么。无论依据什么,都不可能判断他人是否开悟。然后他告诉我这些是狂喜癫痫发作时病人的体验。

因此,无论你感受到什么,都不能说明问题。

任何时候,都不要用感受作为判断标准,因为在妄心控制的世界里,感受不可避免会受它的影响。尤其当你完全在它的控制之下时,你感受到的就是它想让你感受的。如果作为标准,不相当于还是被它牵着鼻子走吗?你只要知道现在感受到什么,深入去感受那个感受,不借助行为转移或者压抑即可。

感受是认知的体现。所以确切地讲,开悟的标准是获得真知。是否获得了真知,也不是“我认为知道了就是真的知道”,要用实践去检验。比如你说感受到爱,感受到喜悦,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把爱和喜悦体现出来?一方面说自己开悟了,一方面在生活中仍然感到烦恼连连,和他人纷争不断,那是不可能的。“知而能行,才是真知。”行不出来的,不可能是真知。而且,能行中的行,是不带痛苦的自然的行,不是压抑情绪做个好人的那种行。只有真正体验到真知,才能自然地行出来。

因此,不要去追求什么感受、境界,那是你根本无法想象的;更不要把感受到的作为判断标准,妄心也会制造各种幻境让你感到满足的。感受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可能“前无古人”,但绝不会“后无来者”。不要以为现在就是终极了,那说明你离终极还很遥远。就如同小孩子玩泥土都会感到非常满足,等他长大了,还会认同那种满足感吗?

向内求,只有自证自悟,和他人没有关系(内求的路上,外面根本没有别人),所以不可能有人为你做证。“谁谁证明我开悟了”的说法纯属笑谈。

真知,你体会到就知道了,不需要判断其是不是真知。需要判断的,一定是假的。说什么开悟的标准,也只是为了验证自己的真假。这把尺子只是笔划自己的,千万不要拿去衡量别人。你只能看到他人的表相,看不到他的内在。而表面行为做得好的人多了,他们内在都是开悟的吗?谁知道。你做出那些所谓好行为的背后,是否带着痛苦,是否存在压抑,也只有你自己清楚。

最后再强调一句:

因为真实超出你现有的认知,因此所有关于真实的说法,都是指月的手指,都只是权宜之计,都只是一种比喻。就如同用飘絮形容下雪,虽然比其它的方式更贴切,但是柳絮绝不是雪。

所有说法都是讲给需要的人听的。任何词语都会有歧义,如果在字面上想要挑刺,可以挑出一箩筐。但是真正需要的人,一定会枉顾词语表达的不足之处,感受到背后的深意。

非裔美国婴儿在公园里玩得很开心。African american baby having fun

(0)

相关推荐

  • 不是“知易行难”,而是“知难行易”。

    不是"知易行难",而是"知难行易". 孙中山如是说: 中国近两千年文明不进步的原因,便是在学术的思想不正当.不正当的地方,简单地说,便是大家以为行是很难的,知是 ...

  • 真知?

    在<传习录>中 王阳明说 未有知而不行者 知而不行 只是未知 意识是说 没有人是明知 而不去践行的 若是有 那他一定不是真的知道 只有真知的人 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前几年 流行过一段 ...

  • 有真人而后有真知 ——《庄子•大宗师》学习笔记

    继续待在家里,不知道还有几天能够解封,读读<大宗师>,然后刷剧,最喜欢<神探夏洛克>,忘了几刷,这几天看完了四季. 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 ...

  • 真知&笃行

    真知&amp;笃行

  • 慧语丨遇人包容,遇事坦荡

    学而能用,是真学:知而能行,是真知:真学真知,是智慧.遇人包容,是真诚:遇事坦荡,是真实:真诚真实,是境界.遇挫益坚,是真志:遇难担当,是真行:真志真行,是格局.有智慧,生命之真义:有境界,生命之妙义 ...

  • 迷信有时候比科学更能满足人的心理需求

    迷信,泛指缺少科学论证的盲目信仰.即使是在科学昌明的今天,人们的迷信行为依然大量存在.像抽签.算卦甚至官场迷信的怪相.为什么会这样?难道是人们的科学素养还不够吗?还是迷信本来就有其存在的道理? 的确, ...

  • 如何快速感受和认知葡萄酒的酸度和甜度?

    葡萄酒的品鉴能力是需要 靠不断的实践练习和感知 逐渐培养起来的 有些人之所以品鉴能力强 就是靠不断地品鉴.对比和思考逐渐提升的 今天就教大家如何品鉴和感知 葡萄酒的酸度和甜度 "冷酸热甜&q ...

  • 灸后行事:打破硬标准,跟着感受走

    艾灸后多久可以洗澡? 文/南岛 · 艾灸当天能洗澡吗? · 艾灸后多久能洗澡?   最近频频被问到这样的问题,类似的问题还有:   · 艾灸后要多喝水吗? · 艾灸后多久能同房? · 晚上能不能艾灸? ...

  • ♨丁师讲开悟的标准

    问:丁老师好,我打坐的时候像进入了一个三维空间,很多三维幻像而且身体在动手脚在飘,然后出现很多照片,每次都是这样.这是什么情况?求教! 答:这是清静到一定成度,出现的幻化,识在观察幻化的内容,知道幻化 ...

  • 【META】标准环境第二周——来感受欧那斯最后的猖狂

    [META]标准新环境第一周--恐怖的欧那斯 来到了赞迪卡再起上线的第二个周末,标准环境中欧那斯的毒瘤地位是人尽皆知.本周末的多场大比赛都反映了当前极端的标准环境,考虑到明天周一就要发布新的禁牌了,今 ...

  • 散文 |读书,懂得更多认知,感受不同心境!(原创)

    写在春季 2021-5-28 文/迎难而上 生活 1   生活中,不论你从事什么职业,是什么性格,是老人孩子,是伤残疾病,努力读书并坚持读书,你的生活会发生一切改变,心境随着读书变的越来越好.   年 ...

  • 颠覆你的认知,美并不是主观感受

    很多人将美理解为主观感受,无所谓美丑,只有喜欢和不喜欢.但 Denis Dutton 告诉我们,对美的认知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就已经被决定了.比如我们一般会认为对称是美的,是因为在人类漫长的生活经验中, ...

  • 高空俯视体验:你以为的认知感受,可能仅是你的错觉与误读

    心理到底是什么,我们可以从生活每个细节来体验. 习惯日常生活视角的我们,假如乘坐飞机出行,会有以下这些不同寻常的感受.这些感受的差异就是心理. 1.你以为别人的无视,可能是对方根本就没有看到你. 随着 ...

  • 诱变终极哲学所必须的一致性认知标准体系

    正因为在客观视角下,人和任何生物的生存状态都有与意识相关的知行合一性,但西方哲学却从不特别关注这一点,所以在逻辑认知架构上,西方哲学因为比中国传统理认知架构更缺少明确的一致性认知基准,所以即便有宗教信 ...

  • 哲学终极问题“我是谁”的解决之道:放下认知,接纳感受

    "我是谁"的答案需要每个人自己去体认,听说的看到的都只停留在头脑的认知层面,对实际生活没有一点用处. 体认的方法就是觉察:放下所有的认知,接纳所有的感受. 现在我认为的我,不是真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