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博导:我们的科研为什么让年轻人乏味! 2024-07-31 05:25:17 学术派 11篇原创内容公众号我们过去十多年的科研模式让我们(我们已经人在江湖,不能选择了)后面的年轻人失去了兴趣。那我们的科研模式有哪些让人乏味呢?作者:彭思龙,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为什么年轻人不选择科研,为什么年轻人觉得科研很累,很烦。社会的因素,历史的因素,似乎都可以解释一些,仍然不能真正解释为何曾经让人很羡慕的科研职业变得如此没有吸引力。我认为,我们过去十多年的科研模式让我们(我们已经人在江湖,不能选择了)后面的年轻人失去了兴趣。那我们的科研模式有哪些让人乏味呢? 一、科研选题让人乏味就个人观察,大多数科研课题都是跟踪性的课题。做跟踪性课题最大的问题在于永远都做票友,都在追捧一些前沿概念,而不是自己做自己想要的东西。比如,压缩感知等课题天下人都在做,这就不正常。我参加过一个高等级的关于我们国家今后5年的科研发展路线图的讨论会,会上大拿们讲的科研方向无疑就是当时某一个国际会议的会议主题。不错,似乎抓住主题也是个优点,但是这些问题统统都是无根的问题,我们甚至不知道为什么要讨论那些问题,为什么非要只讨论那些问题。一辈子都在给别人梳辫子,内心的感觉无疑是很糟糕的。实际上,每一个有潜质的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做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可是如果科研的选题都不是自己想要做的,而是需要按照所谓的国际时髦去做,这就有点强人所难。假如是做自己选择的课题,那么每个人似乎都能接受包括物质在内的短暂匮乏。二、科研的形式让人乏味我们国家所谓的科研,总的看来还没有脱离科研入门的阶段,科研模式千篇一律(仅就信息科学而言),基本上就是:读论文、做实验、写论文。本来读别人的论文就不舒服,再加上现在的论文写的都比较夸张,一个小小的东西非要描绘成了不起的大发现或者大发明,水分比较大,真东西少。就好比吃饭,总吃膨化食品,看起来很好,实际上对健康有害,对胃口的伤害也很大。实际上,真正的科研,尤其是应用基础研究,就需要先从应用本身开始,而不是从论文开始。问题是应用中来,而非从别人的论文中来。科研的形式起码应该转化为:应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包括看论文等)、解决问题、新的应用高度、新的应用问题。两头都在应用中,中间的研究都只是解决问题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我们的目的就应该是解决一些应用问题。当然,理论研究中也存在一些理论问题需要讨论,但是不能所有的课题都像理论课题一样去研究。三、科研的风气让人乏味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的科研领域处于群龙无首的年代,很多人很年轻就被推到了舞台中心,这让后来的年轻人大有压力,也急于表现自己,我们看到太多的人过度包装自己的科研成果,急功近利。这样的科研风气让人觉得这哪里是在做科研,明明是在一个名利场中。每一个人似乎都想树立自己的山头,每一个人似乎都要选择一个大树乘凉。在非技术因素占比重很大的时候,就很难让人喜欢这样的环境。很多不太擅长包装的人就觉得很受伤,受伤多了,就自然乏味。四、科研的结果让人泄气我们国家发表的论文越来越多了,但是我们国家的工业问题也似乎越来越多了。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样没有解决,这就让人很泄气,做了一辈子都没有成就感。比如,我们国家的仪器工业到现在为止很多领域还处于很原始的水平,跟踪都跟不住,更别说做新体制仪器。这样的结果其实可以理解,就因为我们从来就没有认真考虑过中国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从来就没有想过自己需要去真正解决什么问题。我们要的仅仅是论文,仅仅是名气和地位,甚至金钱。这样的科研不会解决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结果自然只能是让人泄气的。五、科研的生活比较苦闷在这个急速发展的社会里,科研显得很另类。社会的变革非常快速,可是科研不能变化的很快速,还只能按照自己的规律去发展。科研内外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样的科研显得就比较苦闷,不合时宜。当科研人不能很快的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能很快的调整自己的心态,内心就会有很多纠结,比如房价高涨,买车盛行等,似乎都是合理的压力理由。要在快速发展的社会里静下心来做科研,这本身就很难。上面的话虽然有牢骚的成分,但是大多数还算是比较现实的看法。当然,中国的发展速度还是很快的,我们原来的基础过于薄弱,科学的素质还没有真正渗透到社会中。我们还在路上,甚至还仅仅在起跑线附近。着急也没用,只能不断地训练,不断地摸索,不断地创造更好的环境。如果士兵打仗失败了,不能怪士兵,一定是将军出了问题。年轻人不愿意做科研,我们不能怪罪他们没有理想,没有追求,责任都在我们的身上。是我们没有告诉他们正确的科研选题,没有教会他们更好地科研模式,没有营造良好的科研风气,没有让他们看到成果的魅力,没有让他们体验到快乐的科研生活。一切的结果都有原因,而一切的原因都来自于自我。从我做起,似乎是唯一的选择,抱怨只会加剧结果。文章来源:科学网博客/中华好学者 主编:李国平 | 责任编辑:李畅易学者 荣誉出品 赞 (0) 相关推荐 幼儿园科研系列(8)||幼儿教师应具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 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 教育科研能力是把教育科研知识运用于教育科研情境.解决相应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主要包括选题能力.查阅文献能力.取样能力.运用科研方法能力.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能力.撰写研究报告能力等. ... 中科院博导:为什么现在的学术令人乏味? 为什么年轻人不选择科研,为什么年轻人觉得科研很累,很烦? 社会的因素,历史的因素,似乎都可以解释一些,但不能真正解释为何曾经让人很羡慕的科研职业变得如此没有吸引力. 我认为,我们过去十多年的科研模式让 ... 中科院博导:以笨功夫做科研,才可能出卓越成果 一提到曾国藩,大家就会想到一句话:"结硬寨,打呆仗."这句话的意思是:曾国藩领军打败太平天国的诀窍靠的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不取巧,不投机,始终掌握战略主动权. 国学大师钱穆说:& ... 为什么读完博士反而逃离科研?中科院博导:因为我们的科研让人乏味! 为什么年轻人不选择科研,为什么年轻人觉得科研很累,很烦. >>>> 社会的因素,历史的因素,似乎都可以解释一些,仍然不能真正解释为何曾经让人很羡慕的科研职业变得如此没有吸引力. ... 科研方法 | 中科院博导:导师心目中理想的学位论文长啥样? 征稿:二语写作 题目 学位论文题目要简明.确切,不罗唆,不冗长.评委或读者一看题目就知道你的主要工作.有些同学是在博士期间做了几个不同的内容,这样题目就很难表达准确题意.可以突出一点,但不要将不是很密 ... 为什么读完博士反而越逃离科研?中科院博导:因为我们的科研让人乏味! 图片来源:网络 作者:彭思龙,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科学网博客 最近程老师的文章「清华博导:我有个好学生想放弃科研,去中学当老师」引起了热烈的讨论,让人们关注到象牙塔里的内部景象,不同的 ... Nat Genet|中科院昆明动物所科研人员大规模测序揭示了比目鱼基因组的特殊体型的多系起源特征 比目鱼的特殊身体结构的进化和遗传起源在很大程度上还不清楚.我们分析了胸鳍比目鱼14个科中的9个的11种比目鱼的基因组,得出的结论是胸鳍比目鱼和拟胸鳍比目鱼并没有形成一个单系群,表明它们的起源独立于不同 ... 徐颖: “研发”了北斗系统, 32岁当上中科院博导, 至今还是单身 点击加载图片 "钱很重要,但比钱更重要的是理想."徐颖是中科院光电院建院以来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她将科学走下神坛,走向大众,被<人民日报>点赞称:科普需要更多的徐颖. ... 将漱口水美妆化,「清之科研」让年轻人说话带香 | 创公司 近几年随着消费者口腔护理意识的提高,一批新锐漱口水品牌进入大家的视线,它们不约而同地摒弃了老式漱口水的辛辣口味和笨重的包装,取而代之的是便携且自带甜味和清香的产品,给消费者一种舒适的口腔护理新体验. ... 中科院博导:读博士感到痛苦的五个原因 就我个人的经历,从历史上也得到无数次证明,一个完美的博士求学过程必须是夹杂着痛苦的过程,不能是个一帆风顺的过程,在中国,这个痛苦的过程变得尤其必须.如下几个理由可以参考. 作者简介 彭思龙,中科院自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