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禅就是教外别传
澄海
禅宗强调“教外别传,不立文字”,在经论研究之外创设“参禅”,禅必须参,真参才有实悟,亦即“大疑大悟,不疑不悟”。
参的前提是疑问,参禅的动机。没有动机就没有疑问,没有疑问何必学禅,何必参访。疑问愈大,苦闷愈强,强到什么都不想,只有这个疑问牢抱不放,这就是疑情。这就接近制心一处,制心于这个疑情,百物不思,故称为“独头意识”。公案或话头要产生独头意识才是好消息;触机遇缘破了疑情,心灵会呈现出空空朗朗的状态,回头转脑就是“破参”。
破参呈现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非常奇妙,无法以语言描述,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但是要踏前一步,体认着“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才真正破参。
破参之后才好修行,称为悟后起修,就路返乡。如果不懂修行,或者以为这个就是了,称为“悟后迷”。因为只有某些宗教经验,不能契合禅道的深邃。
宋明理学家,包括近代的钱穆大师,他们多少有这种经验,凭以断定禅宗讲的就是空,就是“本来无一物”。那是远离世俗的清净境界,只能出世享受清高,不能入世为“万世开太平”,不能为“往圣继绝学”,往圣的绝学是入世,要把大同世界在人间实现。
理学家与禅学交流少是不可原谅的过错。中国人研究学问太重视正统,自以为是正统,别人都是异统,排斥和鄙视是中国学术研究思想停伫不前的原因。
过去理学家与禅家沟通不良,现在仍然一样。学术界要研究禅宗,必须透过参禅的训练与实际,必须破参才能渐渐体认禅的本质。同样的,禅家必须摆脱神秘色彩,重新整理禅宗典籍,建立正确的参禅方法,回归正统的禅道,勇于接受批评,是者是之,非者非之。
破参是将主观意识突破而呈现客观意识,但禅是生命学,这样的概念叙述虽然接近了,但实质还不是。我们一再说破参就是呈现出客观意识,这是第一步。客观意识是现量而不是比量,现量是“不可思议”的,无法以思想道理描述的心灵活动。
这种特殊的心灵活动与生命的本质有什么关系,才是禅家长远以来要说明的生命认识,完全开放自在的心灵,那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我们生命本自俱足的本分,所以《金刚经》才说:“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当须菩提踏入这种不可思议的心境时,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现实世界是人间世界,到处充满了相对的意识作用,又受限于逻辑推理的训练,不知不觉就陷落在直线思考的惯性作用,产生了分歧与对立。
绝对意识是实相世界,唯觉无我,呈现的是生命之河的流动,我们的细胞分子与一切生物细胞分子共同流动的河海,每一个水分子无时无刻不在共同流动,那一个水分子不是我?我又专属于那一个水分子?
所谓真正的慈悲就从中流荡出来,不必因为我感到慈悲,发出慈悲,采取什么慈悲?这些都是相对意识的产物,不真实的觉受。真正的涅盘从此展现,涅盘是不二的纯意识生命,它的本质就是慈悲,《普门品》的圣音是自觉的感动,不得不尔的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