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放:商王朝曾经出现过的那一次大危机|史记次元殷商世代015
盘庚在位的那些年是干得不错的。但是并没有持续多久。他死后,他的弟弟小辛即位,商王朝的日子又不好过了。一般来说,这个责任要小辛来背。
“帝小辛立,殷复衰。百姓思盘庚,乃作盘庚三篇。”
盘庚干得那么出色,对于小辛来说,未必是件好事。他在位的那些年,应该一直都活在和盘庚的对比之中,也许当时的人们对他心存太高的期待。这算不算是盘庚的努力给商王朝带来了更多的希望和期待呢?是否还有一种可能,盘庚的努力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商王朝的长期面临的问题。
015
盘庚回到了商汤的故居。在《史记》次元里,因为没有清晰地记录他迁都的过程,多了很多的猜测。但有一点,他回到了商汤的故地,在那里延续的是商汤和商王朝之初那些开创者所确立的法度和准则。他因此得到了拥戴,这种状况一直持续,直到权力交接到他的弟弟小辛手上。
小辛之后是他的弟弟小乙。单从这两个名字上好像就能感觉到他们的平庸。他们有一个太有能力的哥哥了,以至于掩盖了他们身上可能存在的光芒。当然,这只是一种可能性。
是不是还有其他的可能性呢?和商王朝历史上很多从哥哥手中接下王位的君主们一样,《殷本纪》里很少去记录他们以什么方式得到的王位。《史记》次元中尽可能回避这个问题,也可以说,带着一种不愿意去说的否定态度。毕竟,司马迁想在《史记》里建立的另外一种各合理的次序。他频繁但又简单记录这些兄终弟及的权力继承的事实,好像仅仅是为了证明,商王朝就是这么搞砸的。在《史记》次元,商王朝的存在更像是为了证明一副好牌是如何打砸的。它是作为后来周王朝的反面存在的。
《殷本纪》只记录了一个事实,就是在盘庚的不懈努力之下,商王朝重新走向中兴,又让他的两个不争气的弟弟搞砸了。感觉上像是小辛和小乙拿了他们不该拿的东西,又没有好好爱惜。
那么,这是不是同时也意味着,只有出现盘庚那样手段强硬、意志坚决而且还有谋略的君主,才能摆平当时的阻碍势力呢?他能够在大多数人反对的情况下坚持迁都,重新回到了商汤的故都,而且还重新回到商汤时代的执政路线上。
那么,这会不会也意味着他因此会获得一些传统势力的支持。盘庚这么做的原因是否就是对传统势力的示好呢?他们在哪儿呢?他们的势力很可能一直都在黄河以南,商汤的故居。
那么,我们重新回头看一下《殷本纪》里记录的“九世乱”。这个乱局是从太戊的儿子中丁开始的。也就是在伊陟的辅佐之下的太戊时代之后。中丁从他父亲手中接下王位之后,莫名其妙地进行了一次迁都。
“中宗崩,子帝中丁立。帝中丁迁于隞。”
是不是有一些奇怪呢?太戊把殷商帝国治理得不错,商王朝得到再一次复兴,诸侯归附。这么好的盘面,中丁也算是拿到了一副好牌。有什么动力推动他来一次伤筋动骨的折腾,让他不惜抛下祖业,搬到隞这个鬼地方。他真的昏了头了吗?这事办的太突然了。
让中丁这么做,肯定是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让他必须这么做。从中丁做这个决定来看,意味着他即位之后,过得非常非常不爽,以至于不得不采取迁都这种方式摆脱他所面临的处境。这就意味着他的迁都有三种可能性:一种是他面临某种危险,不得不离开,也就是说,他是被赶走的。一种是他并不情愿,别某种势力胁迫着走的。一种是他需要用这种方式逃避他不想面对的约束或者控制。那么,在《史记》次元的记录里有线索吗?
我们去看太戊时代的一个细节。有一段记录是来肯定伊陟在太戊时代的贡献的。《殷本纪》中是这么说的:
“帝太戊赞伊陟于庙,言弗臣,伊陟让,作原命。”
从另外一个角度理解一下这个事实,是不是让人突然一头冷汗呢?到了太戊时代的末期,太戊做了一件事:他在太庙中肯定了伊陟的功绩,同时给了伊陟至高无上的地位:
弗臣!
什么意思呢?意思也就是说太戊不会像对待其他的臣下那样对待伊陟,也可以理解为伊陟以后不用称臣了。
要知道,这事发生在太庙里,是否意味着这是太戊的一次让位呢?至少,我们在其他的历史次元中,也能够找到类似的情况,就是那些权臣们最终获得了“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特殊待遇,之后会发生什么,也就是说,伊陟在太戊那里很可能得到了类似于“九锡”的至高礼遇。不管太戊是不是发在出自真心,这就是太戊时代的事实情况。而且这事办的很正式,不是说说而已,一旦伊陟接受,太戊也没有回旋的余地。
这也就是意味着在太戊时代,商王朝面临过一次重大的危机。也就是说,几乎就在太戊这一代,商王朝就结束了。不过,历史的天平还是往商汤子孙一方倾斜了。或者说,伊陟是权臣也是忠臣。“伊陟让,作原命。”伊陟谦让不受,但是写了《原命》。
对于后来即位的中丁来说,这意味着什么是不言自明的。他应该知道他父亲太戊在太庙里的那句话意味着什么,甚至也清楚伊陟的《原命》是写给谁的。他非常清楚,伊陟,或者是伊陟代表的那一支力量不是没有能力取代他,而是选择没有做而已。这一点他的父亲太戊也无法改变。
伊陟如果作为一个象征的话,他代表的是什么呢?我们再回头看一下他告诫太戊时的那句话。
伊陟曰:“臣闻妖不胜德,帝之政其有阙与?帝其修德。”
“德”,也就是说,他代表的是继承自商汤那个时代的人所秉承的价值,也是商王朝立国之初,商汤伊尹那帮人所确立的价值和路线。伊陟告诉太戊,这一点不能变。这也可能是商王朝最传统也最稳固的、同时也是最有理论基础的势力。直到太戊这一代,才感受到来自这股传统势力的威胁。中丁或许就是在这种不安中,选择了仓皇迁都。
这是否也是在隐晦地说,在中丁之后的“九世乱”的混乱中,在黄河以北,商王朝的王位在弟兄子侄之间过家家一样传来传去的时候,黄河以南的商王朝的故地,在传统势力的维持之下,一直是稳定的。他们看着商汤的不肖子孙们折腾,秉承着不变的传统,直到盘庚的出现。
那么,盘庚的行为是不是就变得非常容易理解了呢?商王朝在经历“九世乱”之后,盘庚重新选择了对传统势力靠拢,一方面他决定重新迁都到商汤的故居,也就是最传统的势力、或者说是前朝贵族们所控制的地区。另一方面,他明确表态,按照商汤时代的确定的方针路线不动摇。
盘庚乃告谕诸侯大臣曰:“昔高后成汤与尔之先祖俱定天下,法则可修。舍而弗勉,何以成德!”
在这句话里,他把那些贵族的先辈们和商汤并列在一起,这是不是对他要投奔的那些传统势力的示好呢?也许对于盘庚来说,他当时的情况太需要这些旧势力的支持了。盘庚选择投奔了他们。
这么看起来,盘庚时代的中兴应该是属于盘庚和传统势力的一次非常有效的调和。盘庚得到了一股中坚力量的支持,这股力量从商汤时代已经存在,一直都稳固而且影响力巨大。
这也许是一把双刃剑,也让商汤的后人们处在一种不安中,不得不一次一次妥协。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理解,商汤的后人们一直受着某种有力的监督。他们之间存在过矛盾,也有过激化,也因为利益考量在不同的君主主政的时代有过对抗或者调和。
这种局面就连盘庚都没有打破,直到商王朝的王位传递到武丁的手上。商王朝将迎来一场不一样的变革。
+++++++++
2020年,只在《史记》次元里读史记。仅仅基于史记文本,解读史记次元中可能并不存在的可能性。不定期更新,谢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