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帝国军事分析:筑城防御(下)
到了明清两代,由于火器大 量应用于攻防战斗,促使汉家王朝 的筑城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改进。这 方面的典型就是明代的南京城和北 京城。南京城是朱元璋建立明朝后 费了很大心血,建筑起来的。其城 池首先是从便于防御作战的角度出 发,利用依托山川、湖泊、江河的 有利地势建成的明代皇都。南京城 包括宫城、皇城、都城和外廓等四 重城垣,并且通过引长江水沟通了 秦淮河、金川河、玄武湖和燕雀湖 等三道护城河水。宫城位于城池的 东部,与东面的朝阳门邻近。宫城 外面是近似方形的皇城,其城墙长 度为9千米,南北长2.5千米,东西 宽2千米,共有城门6座。皇城原来 的位置是燕雀湖的低洼沼泽地带, 朱元璋不惜动用几十万劳役挖三山 土石填平,即所谓的“搬三山填燕 雀”。皇城外面的都城呈西北狭 长、东西略窄的不规则外形,四面 环水,其东、北、西三面依靠险峻 的山地作为依托。东面构筑在钟山 余脉的富贵山上,北部向西跨覆舟 山和鸡笼山,西北部的狮子山到西 部的清凉山。都城城墙周长为34360米,连同瓮城全长37 140米,城 墙高14~21米,基宽14米,顶部宽 4~9米,使用花岗岩和石灰岩的条 石做基础,一般深入地下2~3米, 有的地方甚至深达12米多。其上使 用大城砖内外包砌,其内用黄土掺 碎砖石分层填筑夯实,砖缝灌浆勾 抹严实。
南京城墙构筑十分坚固,是目 前我国保存最完好的古城墙之一。 都城城墙上有13座城门,其中三山 门、聚宝门(即今天的中华门)和 通济门因城外地形不够险峻,而进 行了特别加强。具体方法是在三座 城门的内侧分别构筑了内瓮城, 其中聚宝门的内瓮城今天仍保存 得比较完整。聚宝门的内瓮城呈方 形,其城墙与外城墙一样高度均为 21.45米。瓮城由一道主城墙和三 道瓮城横向墙组成,因此围成一个 “目”字形结构。内瓮城有4道城 门,东西两道兵马道,内登城坡道 和27个藏兵洞,构成一个小而齐全 的防御体系。也就是说,攻击一方 想要攻入聚宝门,就需要连续突破 4道城墙和3个瓮城的防御才能达到 目的。而藏兵洞内可以囤驻守城部 队的预备队(27个藏兵洞合计可屯兵3 000余人),在城墙吃紧时可 以迅速沿着兵马道上城增援。聚宝 门前后各有秦淮河和内秦淮河为护 城河和内堑,更是增加了其防御稳 定性。在主城门的门洞里,由铁皮 包裹的第一道城门厚达35厘米,而 且在其后面还有一道千斤闸,用 以在敌方攻破城门时迅速放下起 到第二道城门的作用。长达52米的 门洞,也可以供守军在其内堵截敌 军之用。在三个瓮城之中,守军也 可以将前后闸门放下,将敌军彻底 截断,形成“瓮中捉鳖”之势。这 样一来,攻击一方需要连续克服秦 淮河、四道城墙、三座瓮城和内秦 淮河的阻挡,才能攻入城内,而这 无疑是非常困难的。洪武二十三年 (1390年),南京城又增加了一道 外城,其目的主要是扩大防御纵 深,控制外围的一些重要制高点, 如能直接瞰制京师城池的钟山、北 部临江的燕子矶和幕府山、南部的 雨花台和七瓮桥等处。此举的另一 层用意是,可以增加南京被围困时 的生存空间。南京的外城主要是以 土墙为主,在外城城门附近则用砖 包砌,其总长度为60千米,以砖包 砌的长度约占三分之一。
朱棣发动“靖难之 役”夺取皇位后,即将都 城由南京迁往北京。北京 城的建设一直持续到嘉靖 三十二年(1553年)才告一 段落,自此之后再没有什 么变化。与南京城类似, 北京城也有四重,即紫禁 城(宫城)、皇城、内城 和外城。紫禁城即我们所 熟知的故宫,其城墙周 长3 400余米,南北长961 米,东西长753米,城墙 高10米,基宽8.6米,顶 部宽6.6米。紫禁城四角 上的角楼可对周围进行有 效观察,与城墙配合可以 封锁控制环绕紫禁城的护 城河,以此严密守备宫城安全。皇城则套在紫禁城外面,周 长9千米以上,城墙高5.8米,基宽 约2.1米,顶宽约1.7米,其作用是 护卫紫禁城和支援内城作战。内城 原称为京城,实际上就是明朝前期 的北京城,后来有了外城,京城才 改称内城。内城是北京城防御体系 的主体,主要防御设施包括城墙、 城门、敌台、角楼、钟鼓楼和护城 河等。内城城墙周长达25千米,高 为13米,底宽19.5米,顶部宽度达 到了16米,可以容纳更多的守军和 放置更多的守城器具。城墙的结构 是外层包砌2米厚的城砖,基础则 是顺向砌筑的2米高的石条,内层 是分层夯实的黄土。因此,北京 城的内城墙非常坚固。内城共设有 9座城门,其中的正门叫正阳门, 为全城最高的建筑。正阳门的城楼 有3层飞檐,屋脊高约42米,门洞 宽达7米,高10米。正阳门前面构 筑了一座瓮城,以加强其防御力, 这就是今天的北京前门。这座瓮城 上有高达35.5米的箭楼。这样的配 置使得本来是薄弱之处的城门,成 了可以独立战斗的坚固支撑点。此 外,内城四角还建有角楼,城墙上 有172座间隔为60~100米的敌台, 可以对攻击城墙的敌军形成交叉火 力。由于火器的发展,北京城护城 河与城墙的距离有所增大,为50米 左右。护城河的宽度为30米,深度 为5米。外城是为了遏止不断侵扰 内陆的蒙古骑兵而增建的。嘉靖 三十二年,明世宗时开始修筑外 城,因财力限制放弃在内城四周筑 城而只在南郊修筑了外城,使北京 城的平面形状近似“凸”字。外城 有城门7座,均有瓮城加以防护, 瓮城上也建有高大的箭楼。其城墙 周长为15千米,高6.5米,底宽6.5 米,筑有敌台60座。至此,北京城 已经形成一个工程设施完善,由多 道城垣和沟池构成的完整的环形防 御体系,大大提高了防御稳定性, 为明朝多次依托坚城抗击蒙古骑兵 和清军进攻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