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致研读文本 有效单元整合 ——区中心备课组听课后记
细致研读文本 有效单元整合
——区中心备课组听课后记
今天,有幸参加了区中心备课组的活动,受益颇多,听了两节语文的整合课,让我对理想课堂、整合课堂有了进一步的思考。大数据时代,对传统的教科书概念提出了挑战,也对教师选用教材提出了挑战。我们要敬畏教材,更要使用教材,可以把教材当成开发的资源包,进行删减、增补、整合、重组,可以挖掘教材中的全息元素。这一次,老师们选取了整合,以单元整合呈现,这对语文老师老说,有难度,有挑战。建议,先把掌声送给两位授课老师。听完课后,也有了一些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和大家分享。
一、研读教材,整合教材。
单元整合是教材编者意图的体现。教材是分单元编写的,有的是按照内容,有的是按照体裁。不论按什么标准编写,编者的意图都是让教者根据本单元教材的特点,有所侧重地安排语文学习能力训练的点,有选择地运用这些文章进行学习训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断提高。单元整合教学摆脱了“一课一教”的传统教学思路,更加关注单元整体目标的达成,保证了学习的深入。另外,单元整合是落实语文素养的高效途径。以往单课授课常常以课文内容为主,语文知识零星地散布,各种能力培养往往被忽视。单元整合以语文知识、各种能力训练为目的,以单元的所用文章为训练材料,可以进行各种大胆的取舍,目的性和实效性会进一步增强。在关注基础目标达成的同时,关注了知识的灵活运用和举一反三能力的培养。
二、立化教材,“取舍”有道
在教材整合中,作为教者,要“取舍有道”。
“取舍要有道”即什么重要?什么该舍?什么该得?从这次的两节课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位教师都做到了“取舍有道”。
王老师、张老师通过研究教材之后,需要找到最有价值的教学目标,最适度的教学目标,最有发展性的教学目标。王老师将《生命桥》第二自然段作为学习重点,读写结合, 学习运用生动细致的语言描写一个场面。张老师将《爱如茉莉》一文中细节描写作为重点,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环境等细节描写,感受人物之间的爱。教学目标非常清晰,指向也很准确,特别关注到本堂课目标的实施过程中的一贯性,注意到整堂课每个环节要思考的是如何靠近目标,达成目标,始终要思考“我要的是什么”,“我为什么而服务”、“这节课学生究竟学到了什么”。因此,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设计的教学活动始终围绕着目标进行。
所谓“取舍之道”也在其中两位老师的“取舍”很有眼光。王老师始终围绕着“那些句子让你感动,圈画关键词,写上批注。”我关注到这样的教学环节: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默读《生命桥》第二自然段,出示阅读提示(PPT5):画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旁边写出自己的感受。(可以针对一个词语、一组词语或者是一个句子)。这一教学路径,对学生进行了圈画关键词、深入体会字词的训练,在王老师课堂教学中俯拾皆是扎实有效。不难看出,在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环节设计的时候,王老师对教材的真题研读深入,对本课的教学作了深入细致的思考。
张老师的训练则是围绕着“细节描写,表达爱意”这样一个教学目标扎实进行。张老师先充分解读了“细节描写”,“细节描写”这一知识点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张老师在利用案例充分解读了“细节描写”可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学生们在“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哪些细节描写的句子能够体现爸爸妈妈之间的爱,找一找,用“——”划出来。”这一学习环节学得轻松却扎实,我想因为有了对“细节描写”的深入理解,所以学生们在对文本学习时非常投入,能够准确按照要求圈画出细节描写的句子,并能够结合文本说出自己的理解。由此可以看出,教给学生正确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三、遵循规律,落实“语用”
语用,就是言语的实践。语用学习要和内容理解、情感陶冶,学法指导相融合。在课堂中,我们欣喜的看到,两位老师教学中的训练点,立足在目标上,不仅教孩子感悟,更还给孩子学习的方法,摆脱了传统意义的情感教育为主的教学思路,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地引领孩子们品读文字,感悟文字、品词析句、斟酌情感。王老师在带领孩子们深入细致学习第二段之后,充分交流分享了学生们的感受,先把话语权教给孩子们,然后再因势利导,进行学习方法的归纳、指导,梳理、总结,为下一步孩子们继续学习另外两篇课文提供了理论支撑,教给孩子们的学习方法,可谓学以致用;张老师则是选取了体现父母之间的爱的7个句子,进行有效的、多元的训练。抓住文本中典型的语言现象,让孩子走个来回;通过理解关键字词、分角色朗读、感悟体会、咀嚼赏析优美之词等多元的方法,让学生品读、理解、欣赏、学会细节描写,在这个环节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这样的学习,会使孩子受益匪浅。同时,两位老师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化于都体验:结合孩子的生活经历;唤起孩子多元的阅读理解;关注孩子阅读和表达的交互;让孩子充分的展示交流分享。
四、紧扣整合,举一反三
单元整体教学强调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因此教学时也需要注意将新旧知识,前后知识相联系,相贯通,帮助学生促进知识迁移。王老师生以《生命桥》为立足点,在教给方法后,学生自主学习了《天鹅的故事》和《蚁国英雄》两篇课文,学生们能够运用《生命桥》的学习方法,较好完成了学习单上的学习任务。张老师在单元阅读阶段,通过讲读和自读两个环节,引导学生对整个单元的课文进行对比分析,理解几篇课文的共同特点——“细节描写”,学生有效迁移,举一反三。在后面两课《月光启蒙》《我和祖父的院子》的学习中,能够准确找到细节描写的片段,并能够说明自己的感悟。将《爱如茉莉》中学到的方法应用到了学习中。两位老师在单元学习的总结阶段,都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对单元内容以及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反思,通过检查反馈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所了解。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巧,逐步培养学习能力。
五、关注素养,提升学力
可能我们对语文的听、说、读、写、思的素养烂熟于心,但是这里面还应有讨论的素养,交际的素养,倾听的素养,对话的素养,评价的素养,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涵养。我们的语文关注立言、立意,更要关注立人。王老师告诉孩子们“不动笔墨不读书”,关注到学习习惯的养成;张老师在学生回答问题中及时肯定自然段知识点的学习,使得整堂课孩子们在回答问题时都能关注到自然段的学习。
学力的提升度,更多的指向学生从“进课堂”到“出课堂”的语文学习能力提升度。如何处理课堂上的操练和提升的关系,如何控制节奏的缓和急,练习的多与少,质量的实与活,深度的沉与浮,方式的同与异等等,值得思考。
对这两节课也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1、学完课文后,王老师提出问题:此时你想对这些动物说什么?这个问题对于刚学完课文的学生来说,有难度。刚学完课文,还没有消化,短短的时间内,确实说不出什么,或者说出的基本是一个内容。这时总结归、纳学法,是否更加扣住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2、张老师在学完课文后设计了一个练习,目的是为了检阅学生掌握细节描写的情况。出发点很好,设计也很巧妙,但是却没有考虑到学生学完后没有消化的时间,显然是无法达到教师的预期效果。因此,教师对学情要做到心中有数,立足课堂、立足文本,举一反三,然后再延伸至学以致用,效果一定更好。
3、教师指导与以生为本的关系。两位老师在课堂中问得过多,指导过细,还是担心学生说不好、说不全,学生自主阅读、体验、交流、练习、提问、质疑过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