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大国——罗马时期的世界格局(上)
公元前后的世界格局
罗马虽然征服了整个地中海周边世界,但那毕竟不是全部,放眼世界,文明地区已经遍布从东亚到西欧的整个欧亚大陆及北非,大大小小的国家和部族散落在这片广阔的地区。如果以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后1世纪这个截取时间段的话,文明世界中居于主轴位置的大致上是四大帝国,从东到西分别是汉帝国、贵霜帝国(中国古称大月支)、帕提亚帝国(中国古称安息)和罗马帝国。总体上,东西两端的两个伟大帝国要比位于中部的贵霜和帕提亚不管在文明上还是在国力上都要高一个层次。
在没有空军和远洋海军的时代,交流和冲突都只能遵循就近原则,因为路途遥远,汉帝国和罗马帝国自始至终没有发生过直接的接触,让人不免有些遗憾。这些大国之间打的最热闹的显然是罗马帝国和帕提亚帝国这对老冤家,始终处在无休止的战争中,我们之前详细介绍过克拉苏东征帕提亚而遭到惨败的卡莱战役、帕提亚进攻却被痛扁的金达拉山口之战。此后,安东尼也曾远征帕提亚但却受挫,凯撒是没来得及亲征就被刺死,不然或许会有一场很精彩的战争,屋大维统治后对东线取保守战略,直到公元2世纪,罗马的一位富有进取心和军事才能的皇帝图拉真才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并攻占了帕提亚的西部首都泰西封(帕提亚有三个首都,不知道算不算现实版狡兔三窟),但帕提亚并未灭亡,之后又长期和罗马交战。事实上,战争一直持续到帕提亚被后起的萨珊波斯帝国吞并才结束——当然之后就换成了更强大、更难缠的萨珊波斯和罗马之间进行战争。可以说,两河流域东西两侧的强权是命中注定的生命不息,战争不止。但是这里有一点要注意,帕提亚对于罗马而言并非只是敌人,两国也有一种暗藏的合作关系:帕提亚虽然相对罗马在文明成就上逊色,但毕竟也是定居的文明国家,在其东北的中亚方向和其北方的高加索方向,还有其它的游牧部族不断涌来,他们对于所有定居的农耕社会都是现实的威胁,因此帕提亚一方面攻击罗马,但同时也为罗马阻挡了很多的蛮族侵袭。
而帕提亚和其东方的贵霜帝国之间也有诸多交往和争斗,比如贵霜帝国就是从帕提亚帝国手中夺取的今喀布尔地区作为首都,但很显然帕提亚的战略主导方向是西方,而贵霜帝国则是南方。贵霜统治者像后来的历史中多次重演的那样,从阿富汗高原南下攻占北印度,并以富庶的北印度地区作为帝国的经济重心,至于和西面的强邻自然尽量不要大动干戈。同时贵霜与其东方的汉帝国也在现在的中亚地区发生了交集,那是在东汉时代。步入强盛期的贵霜帝国将势力渗入了中亚,恰逢此时经过了王莽之乱而复兴的东汉帝国由一个叫班超的卓越军人和冒险家在西域重建了汉对这里的统治,东西两股势力自然要发生碰撞。一开始双方还有合作,贵霜曾帮助汉军镇压当地小国的反叛,但后来就起了矛盾,贵霜派出远征军来犯,班超则在兵力劣势下以坚壁清野的策略迫使对方求和撤军。当然,从当时的态势分析来看,这不大可能是贵霜从其统治核心区万里迢迢派出主力部队,翻越帕米尔高原寻求战略决战,而更可能是从其位于大宛地区的省份派出的小股远征军。不过总的来说,由于中间隔着高耸险峻的葱岭(今日的帕米尔高原),贵霜帝国是没有能力对东方发起大规模战争的,而汉帝国也同样对于向葱岭以西投送力量毫无兴趣,两个国家的交锋仅止于此。当然很有趣的是,屹立于帕提亚东部的贵霜帝国也帮助帕提亚抵挡了很多游牧民族的冲击。
当然,此时还有两个区域的力量需要提一下,一个是南面的印度,印度次大陆自古炎热湿润,人口众多,因而也就聚集了巨大数量的财富和人力,但这里大部分时间处于内部分裂的状态,很少对外部表现出扩张的力量和野心,对外部世界影响很小。另一个方向是北面位于欧亚温带大草原的游牧民族,在公元前后的这几个世纪里,尽管已经开始形成了如匈奴这样的强大游牧帝国,但由于从东到西的几个农耕帝国都处于强盛期,同时游牧民族还没有获得马鞍和马镫技术来增强自己的军事力量,也没有学会更严密有效的组织体系,同时缺乏攻城和建设的而技术手段,因此他们基本都无法对这些农耕政权构成致命威胁,而只是局限于边境的侵袭和掠夺。
罗马帝国的困难
说回到西端的罗马帝国,在奥古斯都大帝统一了罗马后,曾经试图将帝国北部边界推进到易北河,这个目标如果实现,将影响之后两千年的历史格局,因为那样的话,生活在莱茵河和易北河之间的日耳曼蛮族将被逐渐同化,进入拉丁文化圈,现在的德国地区将成为一个有力的缓冲区来阻断东方不断西进的蛮族,这样就不会出现后来蛮族一旦突破莱茵河就迅速让高卢地区陷入糜烂,并导致帝国北部门户大开的被动局面,罗马的灭亡或许要延迟很久。同时,如果高卢和日耳曼都能接受数百年的罗马文明的教化,后世的很多历史演进都将是另外的方向。但历史的若干偶然因素凑到一起,导致了一个不同的结果:当罗马派来一个无能的军团司令瓦罗斯的同时,日耳曼人中却有一个曾经在罗马人中生活过的能人,将日耳曼各部落联合起来,并在条顿森林中组织了一次成功的伏击战,将3个毫无准备且遭遇不利天气的罗马军团完全歼灭。有人可能会以为这有什么,再派军队进去不就可以了?但结果却是,虽然此时的罗马统一了整个环地中海地区,人口鼎盛(后世评估认为大致在7000万到1亿之间),财富充盈,但屋大维却再也没能重建这3个军团。于是话题还是回到了那个问题:安得勇士兮守四方。
一个国家的社会财富再多,首先得解决动员问题,也就是要有一个合理高效的渠道让财富流动到需要的地方;其次,还要有可以从军、愿意从军并且能从好军的人。我们之前分析过,在马略的改革之前,罗马军团的成员主体是有产者,这些拥有田地财产的罗马公民有实力自备武器装备并参与军事训练,战时集结成军。这种看似完美的制度随着扩张的进行逐渐难以为继。于是到马略时期,改革为国家出资置办装备和薪水,从社会各阶层招募军人,从而解决了新形势对军人素质和作战周期的要求,让罗马军事重新焕发了活力。但等到屋大维时代,局面又已经变化,由于对外扩张期已经结束,再也没有更多的新领土和人口可以征服,对外军事行动一方面无法成为获取更多奴隶、土地和财富的途径,另一方面也变为了常年背井离乡的在外驻守,不再能轻易实现抱负、建功立业以便获取权力,吸引力大减。罗马城中大多是声色犬马的平民百姓和无业流氓,而愿意从军打仗的精壮男人却越来越少。因此屋大维虽然张榜招兵,却是应者寥寥。也就是说,依靠已经组建的环布帝国周边地带的28个军团的架构,罗马帝国的武力还能维持,但哪怕是想再新组建几个精锐军团,兵源问题都会显得棘手。
公元14年屋大维死后,提比略在罗马继位为皇帝,此时帝国边境的日耳曼军区(莱茵河流域)与伊里利库姆军区(多瑙河流域)都发生了部队的哗变。他们借奥古斯都去世提出争取福利的要求:如退役、提高待遇、减轻劳动负担等,并指控长官的欺凌,当地军官与军团统帅都已经无法控制局面。提比略依靠恩威并施的诸多手段才最终平息了哗变,尤其对于有着8个军团的日耳曼军区,提比略也是对哗变的军人提出的要求做出了诸多让步,比如定下了军人退伍的时间等,由此可见此时的军队想维持士气已经面对不小的难度。当然,后来罗马人找到了一个方法,那就是征召蛮族从军,这些新近迁徙而来的哥特人、日耳曼人、乃至匈奴人等等,还保持着较原始的生命力和较低的物质需求,对罗马公民而言毫无吸引力的从军条件对他们而言却是很不错的出路。于是渐渐的罗马成为一个拥有巨大财富并依靠蛮族雇佣军保护的中空的帝国,这和西庇阿或凯撒手下有着由罗马人组成的精锐军团的情况已经完全不同了。不过幸运的是,此前罗马已经基本消灭了势力范围内大部分有组织、有野心的政权,在几个世纪里,外部威胁除了东方的帕提亚之外,就是缺乏组织性和目的性的、持续的蛮族内迁,罗马以其余威仍然可以应付。
这其实也是文明社会往往不得不经受的代价和痛苦:人类社会一旦文明化,社会各阶层很容易会失去尚武的野蛮之心,然后在面对蛮族被动挨打。而且这在体制上是很难解决的问题,社会发达富裕了,社会各阶层就会更彻底地追求脱产和更文明富足的生活方式,民族的军力就会失去源泉,典型如宋朝,偌大个国家在金兵来袭时连几万可战之兵都凑不出来。这种问题对于幅员辽阔的大国来说反而更大,因为国家大则面对的威胁多,于是需要更庞大的军队,而此时在远离家乡的地方常年驻守就成为苦差,很难征召或募集到足够数量的优质兵员,于是往往就得依靠内迁蛮族在边疆地区充作军队主力。而这又带来两个问题,一方面财政负担太重,在古代的交通条件下就算全国的财富很多,想征集起来再输送到边疆也成本高昂效率很低,另一方面这些蛮族军队的忠诚度会成问题。那么在遥远的东方也建立了庞大强大的文明国家的汉帝国又是什么情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