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锋:中医学的理论基础——阴阳五行学(终)
中医学的理论基础——阴阳五行学说
(终)
尹锋
《易·系辞上》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故知鬼神之情状。”精气是指阴阳凝聚之气,古人认为是生命赖以存在的因素。游魂是指浮游的精魂,即消散的精气。阴阳二气凝聚而生万物,精气离开物形,则生变为死。“鬼神之情状”是指宇宙万象,五代·南唐·阙名《对复矢判》云:“精气为物,聚极则散;游魂为变,死而有招。”古人把生死理解为阴阳二气的聚散,表现了一定的朴素唯物观点。
古代哲学中的精与气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的思想,渗透到中医学中。中医学认为,人体内的精是人的形体和精神的化生之源,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之认识的产生,无疑在方法学上起到了类比思维的启发作用。人体的各脏腑形体官窍,是由精化生的“同源异构体”,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推动和调控人体生命活动的气与神,也由精化生,精是气和神的化生本原。《管子·内业篇》中说:“气道(通)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气之流通才是生机所在,有其生机(生气)才会有生命,有生命才会产生人类的思想智慧。又云:古人云:“气感而应,鬼福及人。”《黄帝内经·素问》中云:“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若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管子·枢言》云:“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等的气的运动推动着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思想,渗透到中医学中,促使中医学产生了“人气”能激发和调控精、血、津液等有形之物之间及其与无形之气之间的相互转化的理论。这可以说是古代哲学中的“有形生于无形,有形化为无形”的气化思想在中医学中的体现。人体之气,既是这一气化过程的推动力和调控力,又是这一气化过程的中间产物。精化气,为有形化为无形;气生精,为无形化为有形。但中医学所说的有形与无形之间的转化,比古代哲学更为具体,更为细致。如对气生精,一般少说气凝聚一起则变为精,而是说气的运动促进精的化生,即消耗了能量而获得了营养物质的产生。由于人体内之气的不断运动,推动了物质与能量的新陈代谢,产生了维持脏腑功能活动的动力,因而维系了人体正常的生命进程。道家在在修炼养生过程中强调“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不虚,炼虚入道。”若人体之气的运行失常,出现气郁、气滞或气逆等,则可致精血津液等有形之物的运行代谢失常,或郁滞不行,或凝聚为癥积,而调理气机,是防治此类病证的主要方法。中医学的重气化轻形质观念,无疑是受《道德经》的“有生于无”的深刻影响而产生。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都是含有深刻的唯物论内容和辩证法思想的盅古代哲学理论,其渗透到医学领域以后,使大量的临床实践资料升华到理论高度,促进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建构与发展,贯穿于中医理论体系的各个层面。其中精气学说作为一种自然观,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作为方法论,促进了中医理论基本学科框架的建构;并且与医学内容融为一体,成为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三个哲学理论各有特点,但又互相关联。就精气学说而言,其侧重于探讨物质世界的本原,运用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规律,以及气的弥散与聚合运动,揭示物质的存在状态和相互间的广泛联系,从而肯定了物质世界的同一性。万物源于气,气又有阴阳之分。气所聚合的有形之物,又有对立统一的阴阳两个方面。所以阴阳学说着重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研究精气内部对立双方的运动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变化的机理,研究相关事物或同一事物内部阴阳双方的交感互藏、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的关系,并以此解释人体的结构、生理、病理,指导诊断和治疗用药。
气所聚合的具体物质,各有不同的本质属性,故可归纳为金、木、水、火、土五类。每一类中的具体事物,都是有气构成的,相互之间或其内部,都存在着对立统一的阴阳两个方面。五行学说以“五”为基数来解释事物之间生克制化的关系,解释宇宙万物的整体性,帮助人们揭示复杂事物之间的广泛联系,尤其在以五脏为中心整体观理论的建立过程中,五行学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是不容忽视的历史事实。
阴阳、五行学说是以精气学说为基础的,在对物质世界来源的认识方面,二者从属于精气学说。明代大医家张介宾对此有精微之论:“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气非质不立,质非气不行。行也者,所以行阴阳之气也。”在中医理论的建构过程中,三者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并继续影响着中医理论的发展。在医学领域的具体应用中,必须将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对人体的生理、病理进行比较合理的解释。
精气、阴阳、五行学说,属于我国古代的唯物观和辩证法思想,由于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必然存在着相当程度的局限性。因此,在运用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研究中医药相关问题时,不可拘泥于精气、阴阳、五行的抽象概念和程式化模型,必须从中医药学的实际情况出发,用发展的眼光,认真地研究医药学的相关问题,才能促进中医药学的进步和发展。
易和书斋主人
尹锋,1964年生,祖籍甘肃山丹,传统文化的修习者与实践者,师承国学大家费秉勋教授、俞长江教授。现为:伏羲故里国学院院长,欧洲中国传统文化科学院院士,陕西青年电影制片厂文化顾问,陕西省老子书道研究会副会长。出版《掌上奇门》《掌上乾坤一一解析奇门遁甲》《斗转星移一一解开奇门遁甲之迷》《解析风水一一传统堪舆文化的理论与实践》(上、中、下)等,著述二百余万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