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战争之35:铁血强人
黎笋是被很多人低估的一个强势人物
越南战争,1964年之后才是最激烈的阶段,或者说,才是真正的或者说大多数人认为的越战。尽管官方以1955年军事顾问团成立时间为准,个人仍然认为越战的标志性事件为1964年的东京湾决议。
这时,北越的主要领导人不是胡志明,而是黎笋。作为主席的胡志明当时已经年过古稀身体不好,黎笋是第一书记,极力主张武力推翻吴廷琰政权。
如果还不明白的话,让美国人最为头疼的越共(全称为“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就是黎笋的。
但这个人相当神秘,直到他在北越高层露面之后,外界对他仍然一无所知,美国佬的反应是“他是谁?叫啥名字?住那里?”
黎笋1907年出生在越南中部,顺化附近的广治省,家境贫寒,一说父母是木匠,一说是铁匠,还有一说是农民。青年时代,他在河内的铁路系统干活。
作为一个激进的反法成员,他是苏系印度支那分部的重要成员,1931年入狱5年,1939年再次入狱,直到1945年的8月革命,胡志明将他从监狱里放了出来。
1946年,作为南方局主席黎笋被派往越南南部进行地下活动,他的活动算是卓有成效,为将来吴廷琰的土地改革设下了严重的障碍,也为将来的解放阵线打下基础。
1953年,黎笋调回河内,南方由黎德寿负责。
在北越的土地重新分配时,负责人是胡志明下面执掌第一书记的邓春区,即长征。分配过程中,被消灭者是按千分之一甚至更高的比例执行,过于血腥且毫不留情:第一个被消灭的,就是越盟自己人,一个女的。
越盟内部因此不满,邓春区受到冷遇
于是黎笋由此上位,1958年成为事实上的一把手,仅在胡志明之下。1960年,他在与武元甲的竞争中胜出,正式担任第一书记。到1986年去世,他主掌越南的时间长达28年。
自越盟建立伊始,其掌控全越的意图从未改变,但具体做法,分为温和与激进两派。吴廷琰兵变身死之后不到一个月,1963年11月23日越盟召开会议,为期两周,主要讨论内容为采取鹰派措施的话,情况会有多坏。
这时侯,越盟两个最重要的盟友意见不同。胡志明偏向苏联,希望降低对抗风险,黎笋则相反,认为吴廷琰死后,南越陷入混乱,1964年将是大好机会,应当全力以赴。具体战略分为两步:步骤一是在直接对抗击中溃南越正规军,顺理成章步骤二就是攻击城市,市民将会起义支持自己。
最终,胡投的是弃权票,并直接离开了会议室。从此,胡的权力被大幅稀释。
胡志明不愿意直接与美国对抗,我想有两个因素,一是CIA于他有救命之恩,要不1945年春他就病死了;二是在理念上,他的独立宣言直接引用了美国的独立宣言,也曾经给杜鲁门写过信,所以,多多少少,他对美国是有一定程度的认可。
黎笋得势,那么对鹰派计划持怀疑与否定态度的人,当然是需要让强制反省,所以数百人就反省去了。
然后就是东京湾事件。
1964年8月2日下午,美驱逐舰USS Maddox在公海海域收集电子情报,受北越三艘鱼雷艇攻击,互射无果之后,舰载机攻击三艘鱼雷艇,击伤两艘,重伤第三艘致其失去动力。
胡志明闻讯后大为震惊,要求弄清是谁下的命令。事后,当事艇长被处理,但究竟是谁下的命令,没查出来,哪怕是现在,都没有结果。
对这件事,有人认为是黎笋的命令,意图升级对抗;也有人认为黎笋不必如此,因为当时北越形式大好,如果美国不直接介入的话,次年拿下南越不成问题。
也许,20年内会解密。
1964年12月30,得到大量军援的解放阵线在西贡东部的巴地省展开攻击,与之前所有的行动都不同,这次攻击前,有了炮火准备,大胜。这巴地省与其他省份不一样,向来是南越控制比较得力的地方,所以胡志明将此战称之为“小奠边府”。
一战之下,黎笋的鹰派政策见效,地位提升。
1965年美军地面部队介入之后,黎笋的预测是美国将与法国一样,民众的支持将会随着士兵的阵亡而下降,最终退出越南,自己要做的就是不惜一切代价,直到获得最终胜利。这个预测很正确,也很冷血。
与此同时,黎笋也赢得了外部的大力支持,这样的支持包括大量先进的防空装备,河内成为防空力量最强的城市;也包括多达30余万人的人力支持,将越盟军队从防守中解放出来,攻击南部。
1967年的空中轰炸,给北越造成了极大的困难,战事陷于僵局,越盟内部也对如此惨重的代价产生了怀疑,武元甲跟胡志明两位元老出面平息了不满。
之后的黎笋更为激进,试图在南越进行一次全面性的攻击,在数十个城市同时进行全面性的攻击,这就是1968年的春节攻势。
持怀疑态度或反对者,当然就是被排挤甚至进了“希尔顿饭店”------美军战俘呆的地方。这其中,有当年积极进步的青年学生,有当年反法战争中的英雄,甚至包括有武元甲的一批老部下,以及包括胡志明的秘书。之后武元甲称病赴匈牙利疗养,胡志明也躲到外面养病去了。
1969年胡志明病死,黎笋从此再无羁绊。
能在越盟内部的竞争中胜出,此人绝对不一般,而不惜代价坚定地推行鹰派措施且最终获胜,黎笋可称铁血强人。但黎笋的胜利是否对越南普通的搬砖人有益?这么多年过去,结论已经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