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研究享受做教师的幸福
“我们是一个好老师吗?我们怎样成为一个好老师……”近日,在本报联合中央教科所科研管理处、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儿童发展研究中心(暨中国关工委专家委员会)、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教育科研处、北京市大兴区教科所、北京市海淀区教科所举办的“理论工作者和一线教师对话沙龙”第32次活动上,数学特级教师、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四小学校长、北京市海淀中心学区副校长刘可钦与在场的教师们一起分享了“研究,让我们更会当老师”。
研究学生:好孩子是培养出来的
“期中考试之后,一名学生考得很不理想,放学后,他偷偷溜进办公室想将试卷偷回。就在学生溜进办公室,还未开始偷试卷的时候,就被老师发现了。那么,老师该怎么处理这件事呢?”刘可钦校长的案例让在场的教师们开始了头脑风暴,一共想出了五个方法,其中多数老师都将保护孩子作为自己的出发点。
“如何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又能起到教育的作用,这是我们处理很多事情的出发点。而要想出更好的办法,只有不停地研究我们的学生。”刘校长说。
“当我面对一个个真实而丰富的生命时,才明白,爱其实并不简单。我紧紧盯住那个不爱写作业的孩子,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给他补课,为什么他反而越来越不快乐?我费尽心思地激励那个桀骜不驯的孩子,为什么他依旧一脸的漠然?”在教学反思中,中关村四小一位教师的疑问也让刘校长开始了思索,到底该怎么做,才能达到学生乐于接受的目的。而这位老师的困惑也是在场许多老师的困惑。
刘校长建议,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减少批评,指出错的,更要告诉如何才好;要减少埋怨,选择最好的教育方法;要减少比较,关注学生不断进步。
研究教学:用研究眼光看待教学
“现在有很多老师觉得写论文非常难,但是交论文的时候又都很容易,但你拿过来他们的论文时,你又看到一种似曾相识的东西。如果是这样,我觉得没有必要浪费老师的时间,应该把眼光回归到常态,回归到日常教学活动当中,面对平凡的小事,用不平凡的眼光去研究,所以叫‘用研究的眼光看待日常的教学工作’。”刘校长指出,很多教师在写论文的时候,最缺乏的就是案例。
“用十年的时间,完全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刘校长为教师们支招,“可以这样算一算,一年有十个月的教学时间,一个月有一篇案例,一年应该有10篇,十年应该有100篇,而这100篇案例足以让你立得住!有了这100篇翔实的案例,你就可以成为一位优秀的教师了。”
刘校长指出,教学过程中,教师们还要注意积累属于自己的“教育学”知识。在学校里学的《教育学》、《心理学》只是书本上的,而老师自己的《教育学》知识一定是在实践中形成的,是对教育的理解和对教育的感悟,一定是不断搜集自己的故事中成长的。“这个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当你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你的收获将出乎你的意料。”
刘校长建议,教师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教育实践上的各种问题,继而对自身的教育行为进行反思形成随笔,对出现的教学问题进行探究,形成方案,对积累的管理经验进行总结,形成规律。“这种教学‘行动研究’的‘我要研’和‘我要写’,也许与职称无关,与经济无关,与名声无关,但这是自己教育价值的一种体现,是自身能量的一种释放。”
“教师研究,让我们不断发现新的问题,不断产生‘还能怎样’的实践愿望。”讲座的最后,刘校长希望在场的每一位教师都能用研究的心态来进行教学,“只有研究,才能更好地当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