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从战略层面分析,西汉末年皇室起兵反莽,失败在哪里。

【材料】《资治通鉴》汉纪 王莽 居摄二年 公元7年
东郡太守翟义,方进之子也,与姊子上蔡陈丰谋曰:

“新都侯摄天子位,号令天下,故择宗室幼稚者以为孺子,依托周公辅成王之义,且以观望,必代汉家,其渐可见。

方今宗室衰弱,外无强蕃,天下倾首服从,莫能亢抜国难。吾幸得备宰相子,身守大郡,父子受汉厚恩,义当为国讨贼,以安社稷。

欲举兵西,诛不当摄者,选宗室子孙辅而立之。设令时命不成,死国埋名,犹可以不惭于先帝。今欲发之,汝肯从我乎?”

丰年十八,勇壮,许诺。

义遂与东郡都尉刘宇、严乡侯刘信、信弟武平侯刘璜结谋,以九月都试日斩观令,因勒其车骑、材官士,募郡中勇敢,部署将帅。

信子匡时为东平王,乃并东平兵,立信为天子;义自号大司马、柱天大将军。

移檄郡国,言:“莽鸩杀孝平皇帝,摄天子位,欲绝汉室。今天子已立,共行天罚!”郡国皆震。比至山阳,众十馀万。

【译文】东郡太守翟义,是前宰相翟方进的儿子(成帝时担任宰相,后被赐死,15年前的事了),和侄子上蔡(上蔡属汝南郡,翟义的老家,在今驻马店)陈丰密谋说:

“新都侯王莽代理皇位,号令天下,故意在皇族中挑选年幼的孩子,称为孺子,假托周公辅佐成王先例,试探天下人心

(意为从大司马到安汉公到假皇帝,一步步试探底线,相关谋略事见:底线是如何被刺探到的)。

将来必然取代汉室,迹象已经趋于明显。如今皇族衰弱(武帝推恩以后,皇族越来越弱,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地方上又没有强大的诸侯王,以至天下人全都低头服从,没有人能挽救危亡的国家。

我生于宰相之家,又是大郡的郡守(东郡属兖州,为东西交通咽喉,下辖二十二县,在今濮阳一带,历世用兵之地),父子俱受汉朝的厚恩,有义务为国家讨伐叛贼,使国家安定。

所以我打算发兵西进(攻入函谷关),诛杀窃取皇位的人,另立皇族为帝。即使事情失败了,死国捐躯,身虽败而英名长存,九泉之下无愧于先帝。我准备动手了,你愿不愿意跟随我?”

陈丰刚刚十八岁,年少气盛,一口答应了下来。

翟义便与东郡都尉(东郡地方武装司令)刘宇、严乡侯刘信(汉宣曾孙,东平王刘云之子,成帝朝刘云因谋反事件自杀)、刘信的弟弟武平侯刘璜结盟,

九月,趁着检阅军队的日子,发起攻势,杀死观县县令(东郡观县,今河南濮阳清丰县),集结战车、骑兵、弓箭手,征召郡中勇士,任命将领。

刘信的儿子刘匡,当时是东平王(东平国在今山东泰安东平县,东平王始于刘询的儿子刘宇,东平王世系:刘宇、刘云、刘开明、刘匡,其他都是父子,刘匡是刘开明的侄子,所以刘信为侯,刘匡却为王)。

于是与东平国的防卫部队合兵一处,拥立刘信为皇帝。

翟义自称大司马、兼柱天大将军。向郡国传送檄文,说:

“王莽鸠杀孝平皇帝,代理皇权,意在篡位。现在,天子已立,各郡国应当代天行罚!”

各地郡国大为震动。大军抵达山阳郡时(山阳郡即刘贺时期的昌邑国,在今山东巨野,宣帝上位后废刘贺为海昏侯,昌邑国除,设为山阳郡,后王莽剿灭翟义,又改为巨野郡),已有十多万人。

【解析】一、翟义起兵形势

翟义起兵反对王莽,起于东郡,公元7年9月份借着阅兵仪式聚兵,攻下了观县,紧接着又往东和东平王刘匡会师。

然后立刘信为皇帝,传檄郡国各地,到了山阳郡,兵力就已经达到十多万了,紧接着浩荡的掉头西进,意图攻入函谷关。

不料没走多远,就在陈留郡的菑县遭遇了王莽军,王莽军大破刘信联军,阵斩刘璜(刘信的兄弟)。

刘信、翟义等人逃往圉城(今天河南杞县一带),立刻又被王莽军围攻,十二月份,短短三个月,翟义、刘信就被剿灭了。

翟义被活捉,押送到陈留郡的首都陈留,在菜市口被凌迟处死,磔就是凌迟的意思。刘信比较幸运,没有抓到,乱军之下,不知所踪了。

关于翟义的失败,《资治通鉴》是这样记载的:

诸将东至陈留、菑,与翟义会战,破之,斩刘璜首。莽大喜,复下诏先封车骑都尉孙贤等五十五人皆为列侯,即军中拜授。因大赦天下。

于是吏士精锐遂攻围义于圉城,十二月,大破之,义与刘信弃军亡,至固始界中,捕得义,尸磔陈都市;卒不得信。

附翟义、刘信起兵反莽图:

二、翟义失败的三大失误

关于翟义的失败,同时代的大史学家班彪是这样评价的:

“当莽之起,盖乘天威,虽有贲、育,奚益于敌?义不量力,怀忠愤发,以陨其宗,悲夫!”

意思是说,王莽专权的时候,翟义起兵完全是自不量力,最后搞到宗族俱灭,真是悲哀!”

我认为,翟义的起兵还是有机会的,只是战略上犯了错误,主要错误有以下三个方面:

1.口号不对

翟义发出的传檄是:“莽鸩杀孝平皇帝,摄天子位,欲绝汉室。今天子已立,共行天罚!”

意思是说,王莽毒死了平帝,自己当代理皇帝,是想灭绝汉室,自己当皇帝,大家应该一起打倒王莽。

传檄所要表达的,是自身的政治纲领。政治纲领的目的在于尽可能的团结大多数人,这个传檄有问题啊。

王莽毒死平帝这个事,并没有真凭实据。直到现在,史家也是众口不一,有的认为是王莽干的,有些认为不是。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是王莽干的,有的只是利高者疑的推理。

而檄文上所说的,王莽想自立为帝,虽然预测很准确,但放在当时的情况下,也不过是诛心之论,难以让所有人信服。

而且就算檄文说的都是有真凭实据的,那又能怎样呢?

平帝时代,百姓艰难,早就盼望改变了,王莽本身就具有巨大的野望,官员在乎的是跟着谁混吃香喝辣,老百姓盼望的是统治者为他们带来把日子过好啊,谁会在意是谁当皇帝?

所以说,翟义的这篇檄文,写得非常不好,既团结不到官员地主,也团结不到平民百姓。

这一刻,汉朝气数已尽,人人都盼着改变。而王莽就是他们的希望。翟义的檄文,关键是要打消人们对王莽的希望,论证自己才是全国的希望才是啊。

所以说,檄文还是应该脚踏实地,从王莽给社会带来的危害来写,才能让人们认识到王莽不行,最后再声明自己的政治主张,才能最大限度的团结大多数啊。

怎么断绝人们对王莽的期望?

首先就应该把王莽贿赂羌族,乱开西海郡,增订汉律,故意把百姓流放到苦寒边郡的事情论证清楚,给他扣上一个不体恤民生、卖国贼的帽子,以打消平民百姓对王莽的期望;

其次还应该把王莽乱发货币的事情论证清楚,这是王莽勾结大地主,侵犯中小地主阶级以及平民利益的实锤,把王莽论证成压在中小地主阶级头上的一座大山,以打消中小地主对王莽的期望;

再次在论证王莽毒杀平帝的事情,在指责王莽的私生活,给他扣一个不忠不孝,贪污通奸的帽子,让王莽的人设崩塌,以团结其他无法囊括的游离势力。

最后再打出“杀王莽,清君侧”的口号,表示自己只针对王莽,结合外交手段,最大限度争取和王莽同流合污的高级地主,使他们分化。同时提出自己的政治纲领,尽量让各个阶层都能从中受益。

如果檄文能写成这样,响应者何止十多万啊,这十多万不过是宗室势力罢了。如果有好的政治纲领,相应者几十万也只是起步价。

檄文这一块,大家可以按照提纲试着写来玩玩,看看如何写才能团结到尽可能多的力量。

2.不该称帝

什么是皇帝?皇帝就是大家都认可的共同利益代表,皇帝是笑到最后的人,皇帝是天选之子。此时此刻,正是战场上见分晓的时候,大家都在尽可能多的团结各方势力。

不说天下未定,当时翟义势力的力量还处于很弱小的阶段,形势都还没明朗,就猴急的称帝,不利于收拢人心。刘信在此时称帝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

第一是进退的问题,刘信贸然称帝,统一天下了自然什么都好说;可是有没有想过,失败了你这个皇帝又该怎么办呢?

如果自己起兵后天下大乱,各方势力风起云涌,王莽虽然打倒了,但最后最大的势力不是自己。

如果只是称王,到时候还可以下台,还可以加盟投靠别人,一样高官厚禄。

一旦称帝了,这就是一条不归路,只听过悬崖勒马的将相,没听过悬崖勒马的皇帝,自己这个自封的皇帝又该何去何从,又该如何下台呢?

第二是初心的问题,你刘信到底是为了复兴汉室而起兵,还是为了当皇帝而起兵?

如果只是称王,别人自然没话可说,但你一开始就急不可耐的称帝,就其心可诛了。瓜田李下,说不清楚啊。

这容易成为他人眼里的野心家,说到底这就是个到底是苟利国家生死以,还是趁机投机倒把的问题。

到底是为国家而战,还是为自己而战?如果是后者,这个世界想当皇帝的人多了,他们凭什么屈尊来投靠你?自然会降低自己的威望,跟随者自然就少了。过早称帝,会让人质疑自己的初心。

所以说,不管是出于退路考虑,还是为了避嫌都不应该过早的称帝,一旦起兵成功,横扫天下,江山尽在掌握之中,到时候在称帝,也为时不晚。

3.军事错误

这次起兵的进攻方向搞错了,区区十多万人,就敢剑指长安,未免过于自大。函谷关、武关的险峻,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战国时六国攻秦,败在了函谷关下;大泽乡起义,陈涉也败在了函谷关下;七国之乱的吴楚联军,更是折戟睢阳,连函谷关都没有摸到。

当时的情形,六国浩荡,陈王奋起,刘濞势大。哪一个没有席卷天下的磅礴气势?他们的实力远胜翟义、刘信,都没有打进函谷关,所以班彪说翟义自不量力。

要想打进函谷关,只有在统治阶级人心尽失,而力量对比又有巨大优势的时候,才有较大的成功率。此时的王莽,虽然有失人心,但还没有到人心尽丧的地步。而此时王莽也未尝一战,军事上也未尝受挫,还有很多人因型强而依附王莽,王莽集团还是具有相当的军事能力的,此时扣关,无异于以卵击石。

依我看,翟义军的军事进攻方向根本上就搞错了,根本就不该大举扑向函谷关,而是应该一方面派出精锐偏师向西挺进,牵制王莽军;另一方面以主力部队向东发展,尽快在河北或者山东站稳脚跟。

为什么要执行这样的策略?有以下几条理由。

首先是战斗力方面,翟义军都是啸聚的义军,是短时间集结起来的,内部派系复杂,缺乏统一的训练和调度,这样的军队,攻打郡县尚可。千里挺进,和王莽养精蓄锐的中央军硬碰硬,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要吃亏。这样的军队,急需要站稳脚跟后,再进行整训,战斗力才能大幅提高。

其次是后勤供应方面

从地图上看可以知道,翟义的东郡、东平国地处中央,东边是齐地,南边是楚地,西边是关中,北边是河北;这样一个四战之地,并不适合作为一个长久的根据地。

而十多万大军向西推进,是需要非常大规模的后勤供应的,粮草、军备等各个方面。如果无法保证军队的稳定后勤供应,一旦战术上受挫,将会陷入进退无路的尴尬境地。

如果把天下看做是一个棋盘,翟义军此时正处于天元位置,人们只会帮能赢的人,一旦翟义军露出败相,必然就会受到四面围攻,到时候兵尽粮绝,岂不是叫天天不应?

此时比较稳妥的策略就是向河北或者山东发展,先肃清棋盘的一角,负山靠海,以名山大川为天险,以渔盐美田为资本,才能够保证自身持久的续航能力,这才是脚踏实地的稳妥之举。

最后就是攻守利弊方面,在没有安稳根据地的情况下,以十多万啸聚的军队,一路向西,在坚固的城池之下钝锋挫锐,久攻必疲,久疲必败,实在不是明智之举。

这种情况下,以攻为主就不如以守代攻。不如一方面派出偏师向西牵制王莽军,为主力站稳脚跟赢得战略性的时间;一方面快速肃清山东或者河北。

一旦在河北站稳脚跟,就可以西靠太行山脉,南临黄河,形成战略天险;一旦在山东站稳脚跟,就可以北倚黄河,西负泰山。再依托华北平原的肥沃或者山东的渔盐之利,稳定的发展壮大。

一旦坐稳河北或者山东,这就叫以守代攻。这个时候,王莽必定不甘心反叛势力的产生,如果王莽派兵剿杀,则王莽是千里行军,后勤供应方面的压力全抛给了王莽,必定无法久战。

而己方则是占尽地利人和,士兵有保土卫家之心,地形上有连山带河之利,依托河北或者山东的富饶之地,和王莽打一场保卫战,岂不比主动进攻函谷关胜率高得多?

在这种以守代攻的策略下,一旦王莽千里转战,战事失利,甚至只要顶住王莽的首轮进攻,则军事上的失利产生联动效应,带来政治、经济上的困境,必定人心崩溃,王莽政权随之就被拖垮。

而如果王莽置之不理,任凭翟义割据山东、河北,则其他势力见王莽力不从心示弱了,不过是只纸老虎,岂不是纷纷各地为王,占地自雄?

此时天下一乱,翟义军能不能乱中取胜,那就要凭本事了。河北是光武帝发家之地,山东历来有东秦之称,只要占据了河北、山东这种帝王乡。只要没有称帝,就可以坐拥山河,制霸天下。

进展顺利,则可以统一天下,混同四海;万一进展不利,也可以以山河为资本,联姻结盟,投效明主。如果翟义不那么冒险,不那么自不量力,而是脚踏实地,岂不是大有可为,何至于凌迟处死?

百家争鸣:

网友檄文:你身为国之重臣,却私通敌国,重金贿赂羌族,以权谋私,此一罪;你假托圣命,乱增条律,毫无仁爱之心,陷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流放千里之外,涂炭生灵,此二罪;你滥用权力,无视国民生计,私制新钱,与富可敌国之辈同流合污,狼狈为奸,坑害举国商贾,此三罪;乱臣贼子,蛇蝎心肠,毒害先帝,狼子野心,其心可诛,奸淫乱伦,此四罪;你为人臣却弑君,为政不公,忠信不守,不容于天下,大逆不道,此五罪。今我等大汉臣子举忠义之师,行忠义之事,稳汉根基,兴国利民,诛王莽,清君侧!凡迷途知返者,皆可戴罪立功,不计前嫌,有能取王莽首级者,奖万金!待功成之后,复先帝之政,体恤百姓,国泰民安,乃我等之所愿也!

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主席的话真的适用于一切想要闹革命的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