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当下诗歌的四大缺失
诗歌的民族性
我们有辉煌悠久的诗歌历史,超越绘画音乐,甚至其它一些文学形式。但今天诗歌的没落,从一个方面讲,就是失去了自己的民族特色!汉语是最特殊的一种语言,自从新诗诞生后,特别是现在,它丢弃了自己的民族特色。一味的西化,但诗歌本来是不可译的,如同唐诗宋词一般,翻译必改变其诗味,更何况外语诗。但大量的读者并不能看到或看懂外语诗,译者又受到文化,习俗,自身水平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造成生硬的翻译诗写作形式的泛滥。这种写作方式,语言不伦不类,可能自己都没弄明白,只能故作高深。它从本质上伤害了新诗的发展。诗的基础是语言,汉语的基础是中国几千年的语言文化,新诗抛弃了形式,更抛弃了根本。我们可以借鉴西方的思维,方法,技艺,但要用本民族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不能简单的生搬硬套,盲目的崇拜。古诗词的韵律,对提高我们现代诗的节奏,韵律,美感是很有用的。韵律不只是外在的压韵,更重要的是内在的情感也思想的韵律流动。这才是我们追求韵律的根本和真谛。学习中方与西方诗歌,要去其表象,吸收其精髓,否则只能是东施效颦。不带功利,不急于求成,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就尤其重要。而有人说要减少中小学的诗词阅读,以及古文,这是对汉语语言的一种极大伤害。一个外国人可能汉语能力很高,但他在诗歌上不会有多大成就。不从小在一个语言体系中浸润,很难成为这种语言的好诗人。这种语言天性,很难长大后再培养。所以诗歌是最有民族性的,我们任何创新发展,都不能脱离这条主线。你可以穿西装,打领带,但你的眼睛是黑色,皮肤是黄色,即使漂白了,你的血液和基因都是祖先遗传下来的。消灭一个民族最好的方法就是消灭它的语言。〔又如同中医,如果放弃了自己的民族传承,将不再是中医。〕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文化如此,诗歌更是如此。我们的诗歌现在又有多少能体现出自己的民族特色,体现出自己的文化和民族传承。
诗歌的敬畏性
为什么要提诗歌的敬畏性?一个曾经以诗取仕的国度,写诗现在成为最羞于启齿轮职业〔估计还不能叫做职业,因为它根本养不活人〕。更有甚的是人们对诗以及诗人的嘲笑与蔑视!为什么?曾经的诗人不说多富有,但哪怕穷困潦倒,依然可以理直气壮的蔑视权贵。你可以说他盲目自大高傲,但却能赢得人民的认可和尊重。如今各种乱七八糟的诗体,派别,理论恣意流行,看似繁荣,却拉低了人们对诗歌整体高洁形象的期许。道德沦丧,信仰缺失,娱乐至上的社会风气也摧跨了诗坛。各种语言不加节制,乌烟瘴气,却能传播流行,甚至膜拜!是非不分,黑白颠倒,好诗反而没有出头之日。诗,偶尔娱乐一下也无妨,但大多数时候,特别是你要做一个真正的诗人,而不是其他什么!诗是最崇高的,最纯粹的,最精炼的语言形式。宋,王安石说:诗者,寺人之言。寺人,古之祭祀的司仪。诗因而具有宗教性,神性,严肃性〔虽然它也有一些音乐成分〕。所以要心存敬畏。诗歌的宗教性神性虽然现在已经逐渐淡化,但它的言志载道,它的独特美学和文学价值不应丢失,甚至摧毁。没有一种崇敬的心态,只图一时之快,只为功利,那是饮鸠止渴!这样只能断了诗歌之路,想想诗人戴忘舒一生不过百余首诗,他没有利用自己的名气和声望多写,他的这种敬畏心态让我们汗颜。诗是女神,我们不能随意的亵渎!
诗歌的艺术性
没有艺术的诗歌是没有活力和前途的。艺术就要有个性,有创新,有独特的美学价值。每一个经典名篇无不这样。汉语言是最讲究艺术和美的。我们即要吸收中国的灿烂文化,也要学习西方的诗歌美学。将西方的融入中方之中,但不是将中方的融入西方中,这是一个原则性问题。如今有一部分人写了一些中不中西不西的东西,自己都没嚼透,就觉得了不起。更有甚者,一些诗人或所谓的名诗人,他们的诗一点美感都没有,更谈不上什么艺术性,但总有一大堆所谓的评论家,竭尽语言之能事,他们的语言和想像力完全超越了诗作者,我想他们不写诗,真太可惜了。而诗人之间相互无原则的吹捧,都一定程度上助涨了歪风邪气的蔓延。以至于目前诗歌无标准,各自为占,但这些没有艺术和美的诗不能称作诗,不管他是多大官,多有名,或多有钱。当有人嘲笑写诗只要会按回车键就行了,这是多么大的讥讽又是多么可悲啊。诗语言的艺术性是诗歌的灵魂,不只是简单的分行。你不尊重诗,诗自然不会尊重你,读者也不会尊重诗人。就算有人叫嚣现在的诗歌全面超越了最初的三四十年的水平。也许在人数,更或技艺方法上,有可能是这样。但问题关键是在这些创新的技艺方法上,是否真正写出了超越他们认为当初简单粗糟的,具有艺术,思想和美的诗作。一切创新个性都是为诗服务的。〔你有再好的材料,图纸,理论方法,却不能造出一架安全稳定的飞机,有什么用。〕而这些技艺方法是否一定正确有效?结构的胡乱搭配,句式的简单或繁复颠倒错乱,意象的任意扭曲延伸。博尔赫斯曾经举例自己的早期作品“电车像一个人扛着枪”,说这样大胆出位的创新是毫无意义的。但中国诗坛却重新陷入这种泥潭无法自拔。那些口水、散文、叙述、垃圾、下半身的写作,更没有一点美感和艺术!
急于求成,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而忘记了诗歌艺术性的最本质的东西。〔创新个性,不能没有原则和底线,而且不管是从前还是现在的技艺方法都能写出好作品,主要还在于怎么运用。〕艺术性的整体缺失也是诗歌没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诗歌的大众性
诗歌起源于人民,起源于劳动中。从来就是和人民群众劳不可分的。但现在有人说诗歌属于小众,这确实成了问题。没有大众承认的诗歌怎么能是好诗歌?没有任何一本名著不是写给大众可的,而是放在庙堂之上供奉,诗歌也是如此。不拿出来发表可以,发表了就是让大多数人看,这不是什么高深前沿的学术论文,而能把高深写得通俗易懂,也是水平的体现。一首诗写得艰深晦涩很容易,只要不按常理出牌,不讲逻辑,天马行空更或胡言乱语,这样不仅大众看不懂,那些所谓的精英名家也看不明白。其实简单朴素容易懂的诗并不容易写!李白的《静夜思》、王维的《相思子》、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没有臻于化境的水平,不能写出。那些不能被大多数人接受和理解的诗,只能说明作者的水平不够,而不是大众的素质和欣赏能力低下,达不到诗者的水平。如今一些诗人或名诗人,他们少之又少的所谓名诗,只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流行,更或被一些利益相关的组织团体和官方吹捧!他们所谓的个性和创新不能为诗歌的艺术和美学服务。博人眼球,追求爆炸性效应,得媒体一时之逞,又怎能长久,怎会被大众认可。若放在诗歌的历史长河中,更是溅不起一丝水花。杜甫说过“语不惊人死不休”,但一切都是要为思想和艺术服务,都要为广大读者服务。诗歌的发展必须要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并认可,“躲在小楼成一统”终究是不行的。一味的局限在个人的小圈子里,或被某些所谓精英把持,我们的诗歌将没有未来。因此我也一直怀疑所谓的精英写作,一些所谓的名人。他们可能不光误导了自己,也误导了一个时代!
中国目前还是一个娱乐唱主调的社会,缺乏正确的信仰和价值观,这是不可长久持续的。一个浮躁的时代,知了的鸣叫不是致使我们看见大树的理由,我们要看见深深泥土中的养分、水、和默默无闻松土的蚯蚓。我知道中国仍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中国诗歌的真正未来。中国诗歌也肯定有未来。
作者:让我的诗歌感动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