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老科普:颠覆你的想象,空巢老人可能更加健康长寿

空巢老人与外地子女视频聊天

想象

每当提起“空巢老人”,你首先联想到什么呢,孤独?可怜?无助?心酸?健康状态不佳?

顾名思义,空巢老人就是子女都不在身边,独自居住或只和配偶居住的老人。空巢老人的比例不在少数,根据2015年国家卫计委发表的数字,我国老年人口的一半是空巢老人,其中独居老人占老人总数的10%,只和配偶居住的老人占42%。

也就是说,在全国范围内,平均每两位老人就有一位是空巢的,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

那么问题来了,难道说如此庞大的老人群体都处于孤独的、可怜的、无助的状态?都过着让人心酸的、健康状态不佳的生活吗?

有医学卫生研究团队专门做了这方面的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我们的想象。

研究

《中国卫生统计》是一份全国性卫生统计专业学术期刊,由中国医科大学主办。该期刊在2019年8月发表了一篇题为《空巢与非空巢老人健康期望寿命及影响因素研究》的学术论文。

这篇论文的主要结论是:空巢老人的健康期望寿命,相比非空巢老人更长。

这项结论的基础来源于对10364 名老年人的研究,其中空巢老人3451名,非空巢老人6913名。研究人员分析对比了各个不同年龄段老人的健康期望寿命,发现空巢老人均高于非空巢老人。

为帮助大家能够更充分了解这项研究成果,先科普一下什么是“健康期望寿命”(又称为”健康预期寿命“)。直接引用百度百科的解释:

健康期望寿命是一个相对数据,估算的是一个人在完全健康状态下生存的平均年数。这一数据是基于人口的死亡率和普遍的健康状况。

或许换一个角度更容易理解,普通的预期寿命和健康预期寿命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终点标志的不同。普通的预期寿命,其终点标志是死亡,如果数据说某个国家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是80岁,那么就是说这个国家的人口平均能存活80年。

而健康预期寿命,则是以丧失生活自理能力为终点,当健康出现问题而导致生活不能自理,他的健康预期寿命计算就截止了。如果刚才举例的那个国家人口的平均健康期望寿命是71岁,那就是说这个国家人口平均存活的80年当中,前71年都是能够健健康康、生活完全自理的,而生命的最后9年却是处于生活不能自理的、较低生存质量的状态。

因此说,预期寿命只是反映了生命的长度,健康预期寿命则反映了生命的厚度,亦即是生存的质量

挖掘

上述这项研究所涉及的一万多名老人,地域范围覆盖了全国23个省份,年龄和身份包括65岁或以上的老人、以及35-64岁的成年子女。采集了2008-2011年的追踪数据。

研究项目首先从六个方面对老人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进行分类,这六个方面包括吃饭、洗澡、穿衣、如厕、室内走动、控制大小便。如果老人在这六个方面都能够独立完成,则被分类为”可以自理”,如果其中任何一个方面不能独立完成,即为”不能自理”。

“可以自理”和”不能自理”的分类,就作为健康期望寿命的计算基础。通过一系列专业的数据调查与统计分析,获得了不少有意义的研究成果。下面解读几点比较有趣的。

1,空巢老人的生命长度更长

研究发现,在各个不同年龄段,空巢老人的预期寿命都高于非空巢老人。例如,65-67岁年龄组的空巢老人,预期寿命比同年龄组的非空巢老人多1.68岁;71-73岁年龄组的空巢老人,预期寿命多1.06岁。

但是到了83岁之后的年龄组,空巢老人和非空巢老人的预期寿命差距就越来越小了。

2,空巢老人的生命厚度也更厚

前面科普了健康预期寿命的概念,它反映了生命的厚度,因为在健康预期寿命范围内的老人是拥有完全的生活自理能力,所以这个阶段的生存质量是更高的。

研究发现,各个年龄组的空巢老人,健康预期寿命也都高于非空巢老人,差距大致保持在1岁左右。

例如,65-67年龄组的空巢老人,健康预期寿命比非空巢老人长1.4岁;71-73岁年龄组的空巢老人,健康预期寿命长0.92岁。

3,空巢老人的健康预期寿命更”保值”

研究成果当中还分析了两类人群的”健康预期寿命损失率”,这个指标反映了老人在预期寿命内不能完全生活自理的时间占比。损失率越低,意味着老人保持高质量健康生活的时间比例越大,通俗来说就是寿命更”保值”了。

研究发现,整体上年龄越大,健康预期寿命的损失率越高。在71岁之前,空巢或非空巢老人的健康预期寿命损失率都基本相当。但在71岁开始,非空巢老人的健康预期寿命损失率的上升速度,显著高于非空巢老人。

也就是说,到了71岁以后,空巢老人的健康预期寿命保值优势更加明显了。

4,参与社会活动的老人更健康长寿

该项目研究了十多项人口学特征和社会生活方式特征对于寿命的影响关系,发现无论是空巢老人或是非空巢老人,参与社会活动较多的老人,他们的健康预期寿命也较长。

冲击

我们最理想的生活状态是,即使年届高寿,也能够有相对健康的身体,能够生活完全自理。而最不愿意的生活状态是,老的时候活着,但病痛緾身,生活无法自理,不仅自己的生活质量不高,也不得不占据家人大量的时间精力。

空巢老人是一个备受瞩目的社会话题。在现实生活中,关于空巢老人生活状态的各种不同案例都时有报道,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上述介绍的这项研究成果,其重要价值之一,是以科学的方法,为我们提供了量化的分析结果。让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更全面和客观的空巢老人生存状态,从而排除个别的、极端化的、情绪化的偏见。

让人感到有些意外的是,从研究数据来看,空巢老人拥有相对更高水平的生活质量,他们既有更长的生命长度,也有更厚的生命厚度。至于这当中的原因,该研究认为关键在于对生活享有更多的控制权、独立意识更强、自我保护能力更高

这里直接引用一段该论文的原话,以帮助大家理解:

空巢老人处于相对没有依靠的状态,使得他们更加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对身体的自我保护意识以及对心理的自我宽慰能力更强,努力维持和改善自己的自理能力,减少或避免因自理问题给生活带来的不便。因此,空巢老人独立生活及照顾自己的能力更强。而非空巢老人无论是心理上还是躯体上都习惯于依赖子女,生活上缺乏独立意识,不自理的风险相对较大,因而健康期望寿命低于空巢老人。

探讨

空巢老人现象是全球性普遍存在,例如与我们相邻的韩国,将近八成老人是空巢的。而韩国的人均预期寿命是83.3岁,暂时领先于我国。

在欧洲,经济发达的北欧和西欧地区,子女与父母同住的比例很低,而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南欧和东欧地区,比例却很高。

欧洲国家子女与父母同住的比例(图源网络,侵删)

也许这些不同来源的数据都能说明空巢老人有机会更加健康长寿,但我们依然相信,这些研究成果并不是为了鼓励老人们空巢而居。我们认为,空巢不应该等同于老无所依。

上述介绍的研究项目持续了三年,在这期间有17.5%的空巢老人转为非空巢的状态。说明随着年龄增长,老人和子女都还是倾向于一同居住,以便互相照顾。

由此看来,空巢状态无论是老人们的主动选择,或者是无奈接受的结果,这都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在心态上要有积极的人生态度。正如有人所说的,老的时候,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顿好,人生即圆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