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 | 我读《经典中医启蒙》(7-9)
第七章
其实,这些年下来,我慢慢地懂得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认知,即“一切都在变化当中。一件看起来好或者不好的事情,可能只是下一阶段变化的信号”。我想,这大概便是古人所说的,“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吧。也因此,当我在历经不好之时,我不大容易有过多过激的负面情绪,而遇见愉快之事时,我也不容易有过多过喜的愉悦情绪,我似乎在慢慢地学着出离。人活于世,出离是不容易做到的。
想来,这都还得是感激过去的自己,能够带着无畏之心去穿越黑暗,跋涉暗河。也很感谢读书时代的自己,在书籍的拣择上有点挑剔,但选了好书,就会认真去读。细细揣摩,好好践行。不然,在最疼最痛之时,我恐怕会是很难能够深具力量来去往前迈步的呢。书籍对于一个人的内在力量,是起重要作用的。好书能带着我们走向心的深处,而坏书却能引着我们兜圈打转。而这,李辛亦有说的,他说,“选择读物要非常小心。…而读书要正心诚意”。
不仅如此,李辛还提到说,[学中医、国学,或者学心理学、教育学,不要过于局限于“本专业”。因为,这些学科都是关于“人的生活”,关于真实的体悟,是由长期观察和实践而来,需要我们亲自来体验其中的滋味。在这个过程中,心智得到发展和成熟,学习自然就会深入浅出,事半功倍。古人说“致广大而尽精微”。]
其实,在前些年,当别人问及家庭教育咨询师的成长之道时,我就提到一个观点说,人要做阅读世界里的“杂食动物”。因为,不同专业、不同学科能对自己的所在专业,起着很好的打通之效的。正因如此,我才爱读李辛的书。他不是那种只知道纸上谈兵的职业医师。他是那种会反复提醒我们说学习要懂得“触类旁通”、“避免做书呆子”的人儿。
以我之见,哪怕是育儿咨询,“也要在活生生的人和真实的生活中去看、去听、去触摸、去体会”、去实践,而非在文字、论文中比较中西心理学的异同、研究中西方教育学的优劣的。所以说,在高手如云的育儿圈里待着,我才胆敢以普通二本的非海归身份叛逆而行,并对外扬言说不花时间去拔高自己的学位。在我看来,学位不重要,让自己具备养娃能力才是育儿的核心与关键。
毕竟来说,书本所学,是极其有限的东西。倘若我们不懂打破书本认知,那书本知识及教授们的权威认知,是可能囚禁你我头脑认知,障碍你我视野的呢。但实践不同。实践是我们自己用自己的脚步在做体会,做感受。是真实的,是不虚的。也因此,我很认可民间的一句话,“想做教育,先去养个娃儿,别在那儿站着说话不腰疼”。多半的人都是这样的,不曾养娃之时,个个都是心平气和就能指点江山的人儿,可一旦是落地实践,抱了个娃儿,就要纷纷倒地成咆哮之兽的了。
如,在目前的育儿圈里头,很多人在都鹦鹉学舌般地说带孩子要“玩中学”,可一旦是有了孩子,我们往往就会只知道学招用招,却独独忘了那个“玩”的核心是放松,是无需太用力,是不必太有目标,是不用太刻意。不仅如此,我们还极有可能让那本就需要“玩中学”的孩子,给带往“逼中学”的呢。
因为,我们都活得不够静,过得不够定。我们对情绪管理的理论的书本知识,记得滚瓜烂熟倒背如流,可一到现实,那持有的兵器,如觉察等,就都给全卸了,转瞬之间,人也成焦虑的了。我也不例外。那在这时候,我们只能是多观察,多练习。在自己的身上,猛下功夫,让自己不断地走向落地。
常是时刻提醒自己,较之于拔高学历,落地才是最好的成长方式。书本理论,不必贪多。人在博览群书的劲头,应该是放下书本,走向实践。不然,我们只怕会是成为那个只知道创作概念、设计理论的纸上谈兵者。纸上谈兵的养育,只能是在生活里头制造越来越多的问题和麻烦,却很难能够将自己和孩子的生命,给安顿好。
第八章
我觉得,李辛医师在《经典中医启蒙》一书中,反复告诉我们说,好的医生,绝对不是在患者的症状上猛下功夫的,他们多半都是懂得越过病症与病名这一障眼法来去与那个病根相遇,不然,病根不去,这个病症被治愈之后,定会出现别的其他病症,让我们出其不意,头疼难受的呢。但他又不仅仅是在说这,他还给大家开了药方,给我们大伙指名了方向,以让我们清楚知道,要怎样用功,才能担当好的医生,懂得透过病症现象来去看到那个疾病生发的本质之所在。
如一个人得了颈椎疾患,倘若医生妙手回春,三下五除二便能将那疾病给治好了,可那个导致疾病生发的根源,不曾有指出来,那往后,病人仍旧会是旧疾复发,亦或说生发其他别的疾病的呢。这也就是说,一个颈椎病被治愈的患者,因胃疼去看病,具备一定能耐的好的医生是能忽略病症部位、西医检查的疾病命名,只取病根而下药的呢。这样的医生,就是在日常生活里头,也不大容易为事物表象所惑。他们的眼睛,往往会是锐利的呢。
以我之见,其实,我们就是不曾当医生,那我们也要好好地训练自己,让自己具备越表象取本质的能耐和本事,如此一来,我们在日常生活里头,在陪伴孩子成长的漫长岁月里头,我们也往往能够对着那个,能导致海平面的波浪,翻滚如云的,潜藏于海底深处的根本因素,瞥一眼,就很好做到了然于心的呢。人活于世,不是只有医生才需要具备透症看本的能耐和本事的。不然,我们就只能是在肤浅的表象层面待着,疲于奔命,劳累自身,乃至于在劳民伤财中落了个竹篮打水的嘘吁结局。
当然,这一能力的获得,并不是简单的知道就可以的。我们还要懂得选好书,并以正心诚意的姿态去学习,践行。他人的经验记录,往往能够给予你我航行的方向,是很好的参考资料。重要的是,我们要舍得让自己去受苦,乐意让自己去穿行丛林,翻越荆棘。人要离开舒适区,要足够勤奋,要正心诚意,要有勇士般的无畏之心,更要有孜孜不倦的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进姿态。不然,我们容易成为那个抱着“虚己而静”这一口号,在喧哗闹市吆喝叫卖的不堪一击的不曾有长的小孩儿。
第九章
我觉得,李辛在书中的很多观点,总能给自己一种新的启迪,如“…须知不经实地调查研究,学习体验,只是按着脑袋里的一些条条框框来相信或不相信,才是真正的迷信。这是一种愚痴而自满的状态,每个时代都有”,就能让我深深明白到,我们的头脑认知,从小获得的条框标准,不一定就是对的。
倘若,我们在日常生活里头,是拿着自己脑袋的条框来去界定外在的新东西,那我们就极有可能会是错失很多的。我们头脑的认知,从小获得的条框,只是一种尺度,与人生标准。
但,那不是绝对的正确,也不大可能会是绝对的正确。已是成年的你我,要懂得在这下功夫。不然,我们就是在这偌大星球的地表层面,跋涉千里,远及核外星系,那也只能是傲娇自狂的矮子一个。
除却质疑自己的头脑条框,打碎它,让它走向开阔。在日常生活里头,我们还要管好自己的脑袋,让它生发正念,予人祝福。因为,我们给人的祝福,是“真正发自内心的,很单纯的,那个力量是非常大的”。
而这,用在儿童养育上即是,不论孩子是否在自己的身边,我们都要尽可能地给予祝福,托那虚空,为自己稍去安心的信笺。要去相信,父母的这份安定与祝福,会是像春风潜入夜那般地,走进对方的内心深处。予之影响。在日常里头。
不仅如此,李辛还告诉我们说,在与孩子交流时,我们要去体会孩子内心的状态。而这,与我们的养育经验,是相一致的。在有的时候看来,我们是真的不要过分在意孩子说什么,是用优雅之语夸赞家人,还是用难听之句怒斥我们,这并不那么的重要。
重要的是,我们要去好好的琢磨,孩子在那样做、那样说的时候,会是怎样的心情。他们为何会那样做,有着怎样的内心感受。倘若,为人父母,我们懂得这样去观察孩子,感受孩子,那很多的育儿困惑,与情绪波动,也就不复存在的了。因为,我们已是开始走进孩子的内在世界了。
其实,我在自己的养育生活,及咨询生涯,也是在认真琢磨、用心探究,如何越过儿童语言的表象,去感受他们的内心世界的静谧私语,究竟是怎般的样子。人的言行举止,不论是动作,还是语言,在很多时候看来,都是深受那内心深处的状态影响,是潜意识起驱动力的必然结果。
那,作为父母的我们,要对孩子的各等外在状态,多点包容。在很多时候看来,他们也是不知不觉或后知后觉的无可奈何。更为甚是,切莫轻易拿着自己头脑固有认知和标准尺度来去衡量孩子的各等状态。我们对孩子的误解,极有可能会是带给孩子不被理解之外的又一伤害,是将他们给狠狠地推向远方。更是在本该和谐畅流的亲子长河里筑起一个日益坚固的堤坝。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