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为何要进行反思

哲学的目的,是追究终极因,第一因。

但追究者无法直接追究,必须用工具来追究,这个工具就是逻辑(即感知)。

但逻辑是有局限的,这种局限是指逻辑会对追究对象进行扭曲。

这种局限,会导致在追究终极时,得到的终极答案不精确。

就好比,我面前有棵绿色的树,我用墨镜看时,看到的却是黑色的树,于是我就以为树的本质是黑色的。

我们的逻辑就好比这个墨镜,会对感知到的对象自动“染色”,我们所感知到的,实际上是“染色”之后的对象,而非“染色”之前的对象。

因此如果不搞清楚逻辑的扭曲过程,那么我们就无法全面的认识所追究的对象,那我们所追究到的终极答案,也是不确定的。

只要搞清楚了逻辑的扭曲过程是怎样的,那我们就能根据这个扭曲过程,反推被追究事物在被扭曲前是一个怎样的存在,这样就能更好更精准的了解我们所追究的事物,我们所追究到的终极因,才更可靠。

(0)

相关推荐

  • 闲言碎语(三十七)

    民间哲学圈子里,不真懂哲学的人很多,越是这样的人越容易误解别人.被误解的人可以是不真懂哲学的,也可以是懂哲学的,因为民哲界没有权威可言. 从怀疑一切角度,民哲群体是合格的,但从不擅于怀疑自己这一点来看 ...

  • 关于终极本体论——《如此而已的哲学》第三十三讲

    西方哲学从理论上提出了本体论命题,也建构了本体论理论体系,可惜从未就本体论问题实现终极自圆其说,从而导致无法就哲学定义达成定论,其原因就在于他们不懂逻辑是人的主观存在本体.

  • 关于哲学的常识化转向——《如此而已的哲学》第三十七讲

    哲学一旦常识化转向成功,意味着具备终极自圆其说能力的哲学的常识化普及,更必然导致人类文明因终极自律而实现天下大同的胜境.

  • 山水画皴法47——2吴作成展现《溪流》中杂树的勾画与染色过程

    山水画皴法47——2吴作成展现《溪流》中杂树的勾画与染色过程

  • 哲学就是人对智慧的追求与探索的过程中所形...

    哲学就是人对智慧的追求与探索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门的学问.这里强调的是一个对智慧的探索过程.也就是说,只有处在这个动态的探索过程中,才能形成哲学. 可以把哲学理解为一个动词,它是一场探索智慧的活动.哲学 ...

  • 《如此而已的哲学》第二集——关于哲学转向

    任何不能终极自圆其说的思想都必须适时转向,包括哲学,而哲学转向不过是基础认知体系的颠覆式创新而已,它的创新极点,就是人的可复制性的终极自圆其说能力.

  • 话说人的无奈

    哲学书籍对初学者来说,非兴趣所至,无以持久地看,非反复地看,无以尽收其精华.因为哲学对初学者来说,新概念太多,且新概念理解到位难,用新概念建构新的知识体系更难. 如此一来,哲学常常让人望而却步就是正常 ...

  • 人生成就与自我突破的逻辑天花板层次成正比

    人都有追逐事业的梦想,但少有人知道,人生成就的大小,直接与自我突破逻辑天花板的层次成正比--逻辑层次越高,人的成就越大.反之,只能过相应逻辑层次的妥协与苟且人生. 逻辑层次越高,意味着人的知行合一层次 ...

  • 哲学理论创新的机缘

    现在想想,曾经一头雾水地自学中国传统名家思想时,只领会大意的学习习惯已经让我对中国传统逻辑有了朦胧的常识化认知和解读,然后又在系统把握西方哲学过程中,用同样的方法对西方哲学进行了同样潜意识的常识化解读 ...

  • 你的主体性该如何完整建构——《如此而已的哲学》第三十六讲

    任何人的终极主体性只能通过思辨人生于无困于心的终极自圆其说,思考清楚哲学该如何常识化转向,是人的终极智慧的唯一正确释放方向.

  • 中西方思想在差异性当中互补于一致性——第五讲

    西方哲学一直无法常识化解析存在的终极哲学意义,原因就在于他们的逻辑认知是模棱两可于线型和螺旋型的,只有借助阴阳互根的绝对辩证认知,他们才能通过把存在明确区分为主观存在与客观存在而建立终极自圆其说的逻辑 ...